徐 臻
菅原道真是平安時期大儒,江戶時代以前首屈一指的漢詩人,“文神”之名響徹日本,全日本供奉菅原道真的神社多達一萬所以上。其詩文收錄于《菅家文草》及《菅家后集》,又有歷史著作《類聚國史》二百零五卷及《新撰萬葉集》二卷。關于菅原道真的生平,《菅家文草》轉載的《菅家傳》所載《北野天神御傳并御托宣等》記載:
右大臣兼右近衛(wèi)大將贈正二位菅原卿者,左京大夫從三位清公朝臣孫參議從三位行刑部卿兼近江權守是善卿第三子也。母伴氏。大臣年十一,始言詩,遂工屬文,博貫百家。貞觀四年,為文章生,時年十八,世以為早。九年為得業(yè)生,任下野權少拯。(川口久雄,1978:73-74)
道真出身書香名門,十一歲學詩文,長于文章,幼年得神童之名。八七九年正月,道真“敘從五位上,以累代儒胤也,月余兼文章博士加賀權守”(川口久雄,1978:73-74),任文章博士,繼承了文章世家的家業(yè)。
道真生活的年代(845-903)適逢中國東北部的地方割據政權渤海國(713-926)文化繁盛之際。這一時期的渤海為在與新羅政權的抗衡中獲得優(yōu)勢,不僅對唐朝臣服,還對日本采取友好有原則的避讓態(tài)度,頻繁派遣使節(jié)訪日。二百余年間,渤海國共向日本派遣使者三十四次,史稱渤海使。日本認為渤海使的實質是仰慕天皇的德化前來,認定渤海國是高句麗的復興,十分重視對渤海使的接待。與渤海的交流使日本受益匪淺,通過渤海使,日本與唐朝互通信息,渤海成為溝通唐日人物往來的橋梁。初期渤海使多為武官,自七六二年的第六次渤海使始,大使均為文官。特別是從九世紀嵯峨天皇的唐風文化全盛時期開始,渤日間的交流基本聚焦在文化和文學領域。渤海的王孝廉、周元伯、裴颋與裴繆父子、日本的嵯峨天皇、滋野真主、都良香、菅原道真父子、島田忠臣、紀長谷雄等文人參與了兩國詩歌酬唱,至今仍有不少作品存世。
少有文才的菅原道真作為文壇第一人,深得天皇的信任和重用,在外交活動中屢次獲得與渤海使交往的機會,翻檢史書亦有道真參與接待的記錄。道真與渤海使的交往始于外交文書,這也是道真作為官僚在政界的首次登場?!度毡救鷮嶄洝酚涊d八七一年十二月,第二十八次渤海使楊成規(guī)一行一百零五人在加賀國登陸,二十七歲的道真被任命為少內記,次年又被任命為存問渤??褪?。然而,在他即將赴加賀國前卻因母親離世,臨時辭任。《菅家文草》卷八(569、570)收錄了道真代替清和天皇寫給渤海國王的敕書以及給渤海大使楊成規(guī)授官符的起草文,卻未見道真與楊成規(guī)的詩文贈答。《日本三代實錄》八七二年五月條(貞觀十四年)對此次的渤海使有詳細記載:十七日,遣在原業(yè)平慰勞渤海使;十九日,遣大江音人對渤海使敘位;二十三日,遣巨勢文雄、藤原佐世宴請渤海使,席間“觴行數周,客主淵醉”;二十四日,遣橘廣相賜宴,遣高階令范賜衣,客主俱醉;二十五日,都良香又赴鴻臚館與渤海使惜別。除道真外,當朝一流文人幾乎全部參與了渤海使的接待?!抖际衔募肪砣⒕硭倪€收錄了都良香與楊成規(guī)的詩文贈答,而《日本三代實錄》中關于道真接觸渤海使者的記錄僅有兩條:其一為八七二(貞觀十四)年條:“(道真)為存渤海客使”,其后“丁母憂,停使職”;其二為八八三(元慶七)年條:“渤海入覲使裴颋來朝,(道真)俳行治部輔事、號禮部侍郎”,命道真負責接待渤海使。道真本人編撰的詩文集《菅家文草》卷二和卷五中則收錄了兩組漢詩群——八八三(元慶七)年度和八九五(寬平七)年度贈與渤海大使裴颋一行的唱酬詩,詳細記載了后兩次接待的情況。
八八二年,渤海國文籍院少監(jiān)裴颋出任渤海大使率團訪日,訪日期間,道真與之詩文唱和共計十余篇。十二年后的八九四年,裴颋再次以渤海大使身份出訪日本,道真與故友暢敘別情,詩酒相和,亦有唱酬詩篇存世。
據《日本三代實錄》記載,八八二年十一月,裴颋等一百零五人抵達加賀國。日方任命大藏善行和高階茂范為存問兼領渤??褪梗羷菖d房為通事,紀長谷雄和坂上茂樹為掌渤??褪?,負責接待事宜。次年四月,裴颋等人在領客使大藏善行的率領下進入平安京的鴻臚館。從入京第二天開始,日方為彰顯王朝氣派,連續(xù)十二天舉辦盛大的歡迎儀式和宴會。《日本三代實錄》中有八八三年二月二十一日,林邑樂人一百零七人在大安寺練習;五月三日,在豐樂院舉行盛大宴會歡迎渤海使,內教坊妓女一百四十八人表演歌舞等相關記錄。
此時三十八歲的道真任式部少輔兼文章博士,是宮廷執(zhí)掌文筆的官僚學者。裴颋抵達加賀后,道真又被臨時任命為加賀權守(遙任)。同時,道真和岳父島田忠臣還被任命為權行治部大輔和權行玄蕃頭,負責接待入京的裴颋一行的外交事務。關于此事,道真曾在《菅家文草》中自夸“腰底三龜(卷二第100首)”“三條印綬(卷二第119首)”,表達身兼三職的喜悅。連續(xù)十余日,道真赴鴻臚館與渤海使詩賦酬答,展現(xiàn)詩才,年輕氣盛、自信滿滿的學者官僚形象躍然紙上。裴颋曾以“禮部侍郎得白氏之體”稱贊道真的詩才頗具白居易遺風。道真亦對裴颋贊不絕口,稱其“掌上明珠舌下霜,風情潤色使星光”“座客皆為君后進,任將領袖屬裴生”(川口久雄,1978:73-74)。為詳解道真詩文,將《菅家文草》卷二所收渤海酬答詩全文引用如下:
卷二(104)
去春詠渤海大使,與賀州善司馬,贈答之數篇
今朝重吟,和典客國子紀十二丞見寄之長句,感而玩之。聊依本韻。
掌上明珠舌下霜,風情潤色使星光。春游惣轡州司馬,夏熱交襟典客郎。
恨我分庭勞引導,饒君遇境富文章。若教毫末逢閑日,莫惜縱容損數行。
卷二(105)
重依行字,和裴大使被酬之什。
寒松不變冒繁霜,面禮何須假粉光。灌溉梁園為墨客,婆娑孔肆是查郎。
千年豈有孤心負,萬里當憑一手章。聞得傍人相語笑,因君別淚定添行。
卷二(106)
過大使房,賦雨后熱。
風涼便遇斂纖氛,未睹青天日已薰。揮汗春官應問我,飲冰海路詎愁君。
寒沙莫趁家千里,淡水當添酒十分。言笑不須移夜漏,將妨夢到故山云。
卷二(107)
夏夜對渤???,同賦月華臨靜夜詩。題中取韻,六十字成。
舉眼無云靄,窗頭玩月華。仙娥弦未滿,禁漏箭頻加。
客座心呈露,壞行手酌霞。人皆迷傳粉,地不辨晴沙。
縱望西山落,何瞻北海家。閑談知照膽,莫勸折燈花。
卷二(108)
醉中脫衣,贈裴大使,敘一絕,寄以謝之。
吳花越鳥織初成,本自同衣豈淺情。
座客皆為君后進,任將領袖屬裴生。
卷二(109)
二十八字,謝醉中贈衣。裴少監(jiān),酬答之中,似有謝言。更述四韻,重以戲之。
不堪造膝接芳言,何事來章似謝恩。腰帶兩三杯后解,口談四七字中存。
我寧離袂忘新友,君定曳裙到舊門。若有相思常服用,每逢秋雁附寒溫。
卷二(110)
依言字,重酬裴大使。
多少交情見一言,何關薄贈有微恩。手勞機杼營求斷,心任裁縫委曲存。
短制應資行路客,余香欲襲國王門。后來縱得相親褻,故事因君暗可溫。
卷二(111)
夏夜于鴻臚館,餞北客歸鄉(xiāng)。
歸歟浪白也山青,恨不追尋界上亭。腸斷前程相送日,眼穿后紀轉來星。
征帆欲系孤云影,客館爭容數日扄。惜別何為遙入夜,緣嫌落淚被人聽。
卷二(112)
酬裴大使留別之什。次韻。
交情不謝北溟深,別恨還如在陸沈。夜半誰欺顏上玉,旬余自斷契中金。
高看鶴出新云路,遠妒花開舊翰林。珍重歸鄉(xiāng)相憶處,一篇長句惣丹心。
卷二(123) 見渤海裴大使真圖有感。
自送裴公萬里行,相思每夜夢難成。
真圖對我無詩興,恨寫衣冠不寫情。(川口久雄,1978:190-196)
據《菅家文草》目錄所示,上述漢詩是“元慶七年,渤??褪古犸F來朝,初度鴻臚館贈答酬唱詩十首”。第123首詩是裴颋回國后,道真觀其肖像,回憶當時情景有感而發(fā)。其余九首是裴颋駐留平安京期間的吟詠。十首漢詩中僅第108首和第123首是七言絕句,其余八首是律詩。按律詩的形式分類第104、105、106、109、110、111、112是七言律詩,第107首是五言排律??梢娛⑻屏餍械穆稍娫谂犸F到訪的八世紀左右就已經開始影響日本詩壇了。但從這十首詩的內容來看,除“梁園”外并未引用其它漢籍典故。其原因可能是道真為顯露詩才,刻意押韻即興而詠,沒有充裕的時間考慮詩文用典的問題。此外,第104和105首、109和110首是同韻詩,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還構成對偶句。第112首詩題下記有“次韻”二字。第107首有“題中取韻,六十字成”的嚴格規(guī)定。通常,律詩對作者在語句和音律方面的造詣要求頗高,自古就有“五律如四十尊菩薩,著一俗漢不得”的說法。道真所詠漢詩幾乎都是律詩,七言律詩更占半數,刻意使用同韻、次韻、取韻的手法,這表明道真對唐代詩風的追崇,還可能想通過選擇難度較大的詩形即興吟詠,彰顯漢文學水平。而即席吟詩的原因恐怕是五月十日的朝集堂饗宴上,裴颋要求取來紙筆為日人題送漢詩,貴族藤原良積因容儀頗佳被臨時任命接待,卻因不會作詩回贈而慌忙起身退席。面對如此失態(tài)的事件,陽成天皇贊賞了裴颋的詩作,賜他御衣一襲。聽聞此事的道真為防止裴颋“宿構”,決定“對面之外”絕不吟詩,事先約定雙方不打腹稿。少壯派顯宦道真代表著律令國家的威信與文化水平,面對以文名出眾的裴颋自然是想公平比試,維護國家尊嚴。
上述渤海關聯(lián)詩的最大特點是淺顯易懂并能根據當時情境巧妙靈活地運用詩語和詩體。道真隨機應變嘗試了各種作詩方法。例如,第108首詩是臨時發(fā)生了“醉中脫衣”事件,道真便以此為題作詩相贈。第109首《二十八字,謝醉中贈衣。裴少監(jiān)酬答之中似有謝言,更述四韻重以戲之》是醉酒后的情景下所作,根據詩題推斷應是回贈裴颋的答詩?!断囊箤Σ澈?屯x月華臨靜夜詩》《過大使房賦雨后熱》及《見渤海裴大使真圖有感》從詩題和內容分析與當時的情景、詩人的心情密切相關,亦可將這十首詩視為道真流露內心坦率心情之作。正如谷口孝介(2006:50)評述的:“(道真)并不在于將與蕃客的贈答主題化,而在于將兩者的交情作為主題”,故而采用了淺顯易懂的作詩法。他在詩友裴颋回國后,還念念不忘兩人的交情,賦詩感慨“真圖對我無詩興,恨寫衣冠不寫情”,可見二人因詩結緣,堪稱詩壇美談。
裴颋回國后,道真整理日本文人與渤海使競詠的漢詩,編成《鴻臚館贈答詩集》并作序。詩集已逸失,但序文《鴻臚贈答詩序》卻收入《菅家文草》。
序文中道真不僅詳細說明了四月二十九日至五月十一日期間與渤海使詩文酬唱的情形,還提到將日本官員與渤??偷馁洿鹬魑迨耸拙幱谝痪碓娂?。序文的后半部分用“吳越同舟”比喻主客間的溫暖友情,用“巧思蕪詞”“薰蕕共畦”贊賞兩國文人詞章精巧,詩才甚高。詩序末尾提及鴻臚館贈答詩受到其他宮廷文人的誹謗,他人“見之笑之,聞之嘲之”。道真對種種非議憂心忡忡,尾句借用《文選》卷五十二魏文帝《典論·論文》開頭的“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慨嘆“嗟乎,文人相輕,待證來哲而已”(川口久雄,1978:543)。
盡管詩序用鋪陳詩宴盛況,但道真作為《日本三代實錄》的編撰者之一,卻未將他與渤海使的詩文唱酬記錄其中。不僅如此,五月十日的朝集堂饗宴上,日方選出五位以上有容儀者三十人陪坐,從五位上的菅原道真卻未能入選。此事在《菅家文草》卷七第555首詩中亦有記載。按常理推測,為預防非常事態(tài)發(fā)生,有詩文才華又位居五位以上的道真理應被啟用。從上述詩序的內容推斷,此時的菅原道真遭人嫉恨,周圍充斥著嫉妒他才學出眾與仕途坦蕩的宮廷文人。他們非議道真贈答詩水平拙劣,指責其詩不僅與外交場合不相稱,也不合平安文人的判斷標準。這種非議從道真的詩作《詩情怨古調十韻呈菅著作,兼視紀秀才》(《菅家文草》卷二第118首)中“今年人謗作詩拙,鴻臚館裹失驪珠”(川口久雄,1978:202)亦可得見。當時的道真處在“詩臣”的地位上,這和平安文人流行的“詩人無用論”相反。對于這些批評,道真在《詩情怨古調十韻呈菅著作,兼視紀秀才》中以“惡我偏謂之儒翰”作為反駁,和《鴻臚贈答詩序》中“殊恐他人不預此勒者,見之笑之,聞之嘲之”的表述類似。此時的道真還面臨著被排擠出政治中樞的危機與煩惱。八八二(元慶六)年夏末,平安京內出現(xiàn)匿詩,當權者藤原冬緒誣陷是道真所寫,他與渤海使的詩文創(chuàng)作未被載入史冊或許與此有關。
詩序的創(chuàng)作有較強的政治傾向。道真的詩不僅是單純的外交辭令,亦包含了表明“儒翰”立場和抒發(fā)心志的目的。道真出身書香名門,自幼接受儒學教育熏陶,具有詩人、儒者、朝廷官人的多重身份,思想意識中始終貫徹以儒家史學觀理解詩歌的想法。序文末尾以“嗟乎,文人相輕,待證來哲而已”這一高調宣言結句,飽含了對現(xiàn)實的批判以及渴求后世英哲理解的愿望,亦充分說明了道真已經意識到詩歌有記錄歷史的功能。他在外交場合創(chuàng)作的渤海唱酬詩中包含了與詩序同樣的政治信息。頗為遺憾的是除詩序外,《鴻臚贈答詩》已不存于世,僅有道真和島田忠臣的渤海酬答詩流傳至今。
八九四年,遵守“一紀一貢”的規(guī)定,裴颋作為第三十二次渤海大使再度訪日?!度毡炯o略》記載:“寬平六(894)年十二月,渤海國客徒百五人到著于伯耆國”(日本國會國立圖書館藏國史大系卷五,1897:764)。此時的道真官位從四位下,兼任參議、左大辯、式部大輔等職。裴颋的再次到訪給宇多天皇極深極好的印象,為表思念之情,令紀長谷雄代寫書信《代宇多天皇遺前渤海大使裴颋書》:“裴公足下,昔再入覲,光儀可愛,遺在人心。余是野人,未曾交語。徒想風姿,北望增戀。方今名父之子,禮畢歸鄉(xiāng),不忍方寸,聊付私信。通客之志不輕相棄。嗟乎,余棲南山之南,浮云不定;君家北海之北,險浪幾重!一天之下,宜知有相思;四海之內,莫怪不得名。日本國棲鶴洞居士無名謹狀。延喜五年七月二十一日”(金毓黻,1968:874)。但是日本史書中沒有裴颋第二次訪日的詳細記錄,僅《日本紀略》卷二十中有幾例相關記事:
寬平七年五月四日 巡檢鴻臚館;
寬平七年五月七日 渤??蛠碇櫯F館;
寬平七年五月十一日 天皇幸豐樂院,賜饗于客徒,兼敘位階;
寬平七年五月十四日 於朝集院,賜饗于客徒;
寬平七年五月十五日 參議左大弁菅原朝臣向鴻臚館,賜酒饌于客徒;
寬平七年五月十六日 渤??屯綒w去。(日本國會國立圖書館藏國史大系卷五,1897:765)
根據上述史料,五月十五日,菅原道真受命前往鴻臚館,賜酒饌于裴颋,《菅家文草》卷五的七首渤海酬答詩應該就是當時所作。《菅家文草》目錄“寬平七年,渤??褪古犸F來朝,再度鴻臚贈答酬唱詩七首”以及卷五第419首詩題題注“自此以后七首,予別奉敕旨,與吏部紀侍郎詣鴻臚館,聊命詩酒”的兩則記載都與上述史料相呼應,印證了史書記錄的真實性。為便于解讀,將卷五所載渤海酬答詩摘錄如下:
卷五(419)
客館書懷,同賦交字,呈渤海裴令大使。
自此以后七首,予別奉敕旨,與吏部紀侍郎詣鴻臚館,聊命詩酒。
大使思舊日主客,將賦交字。一席響應,唱和往復。來者宜知之。
尋思執(zhí)手昔投膠,拜覿殷勤不暫拋。雪鬢同年分岸老,風情一道忘云交。
皎駒再食場中藿,儀鳳重歸閣上巢。借問高才非宰相,揚雄幾解俗人嘲。
卷五(420)
答裴大使見酬之作。本韻
別來二六折寒膠,今夕溫顏感豈拋。持節(jié)猶新霜后性,忘筌仍舊水中交。
恩光莫恨初無褐,圣化如逢古有巢。相勸故人何外事,只看月詠望風嘲。
卷五(421)
重和大使見酬之詩。本韻
知命也曾讀易爻,衰顏何與少年交。成功宿昔應攀桂,求類今宵幾拔茅。
聲價重輕因道舉,文章多少被人抄。自慚往復頻酬贈,定使魚蟲草木嘲。
卷五(422)
和大使交字之作。次韻
占明何更索瓊茅,傾蓋當初得素交。淼淼任他踰北海,皤皤定是養(yǎng)東膠。
雞雛自愧群霜鶴,瑚璉當嫌對竹筲。欲以浮生期后會,先悲石火向風敲。
卷五(423)
客館書懷,同賦交字,寄渤海副使大夫。
珍重孤帆適樂郊,云龍庭上幾苞茅。度春欲見心如結,專夜相思睫不交。
賓禮來時懷土雁,旅人歸處泣珠蛟。暗之器量容衡霍,愧我區(qū)區(qū)小斗筲。
卷五(424)
和副使見酬之作。本韻
遠客光榮自近郊,羞君翰苑遇菅茅。世間風月雖同道,別后蕭朱定絕交。
材器好承多雨霧,寵章祗怕幾魚蛟。不須眉面相沾接,推料應嫌我瑣筲。
卷五(425)
夏日餞渤海大使歸。各分一字,探得途。
初喜明王德不孤,奈何再別望前途。送迎每度長青眼,離會中間共白須。
后紀難期同硯席,故鄉(xiāng)無復忘江湖。去留相贈皆名貨,君是詞珠我淚珠。
(川口久雄,1978:431-436)
以上七首均是形式工整的七言律詩,第425首是以“途”為韻腳的送別詩,其余六首均是以“交”為韻腳的同韻詩。根據第419首的詩題“將賦交字。一席響應,唱和往復”推測道真與裴颋等人以“交”字為韻互相唱和,第419—424首應該是宴席上的吟詠。僅余第425首是探韻詩,可能是離別宴會上,由主持者規(guī)定韻字分給赴宴者,道真得到“途”字,便以“途”為韻腳作詩。日本學者遠藤光正(1992)認為上述詩群和卷二的詩群詩風迥異,格調高雅,引經據典,遣詞厚重,明顯有經過深思熟慮、細致推敲的痕跡。可將上述七首漢詩中運用的漢籍典故歸納為下表:
詩歌編號詩文出處卷五(419)《客館書懷,同賦交字,呈渤海裴令大使》“投膠”(《文選》卷二十九·《古詩十九首》),“拜覿”(《爾雅》·釋詁),“皎駒”(《詩經》·小雅·白駒詩),“幾解俗人嘲”(《漢書》·揚雄傳)。卷五(420)《答裴大使見酬之作》“折寒膠”(《漢書》卷四十九·灶錯傳),“持節(jié)”(《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霜后性”(《論語》子罕篇),“忘筌”(《荘子》外物篇),“水中交”(《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無褐”(《詩經》豳風),“有巢”(《韓非子》五蠹篇)。卷五(421)《重和大使見酬之詩》“知命也曾讀易爻”(《論語·為政》),“拔茅”(《周易》·泰),“魚蟲草木”(《論語·陽貨》)。卷五(422)《和大使交字之作》“瓊茅”(《楚辭》離騷經),“傾蓋”(《孔子家語》致思篇),“東膠”(《禮記》王制篇),“瑚璉”(《論語》公治長篇),“期后會”(《孔叢子》儒服篇)。卷五(423)《客館書懷,同賦交字,寄渤海副使大夫》“樂郊”(《詩經》魏風·碩鼠),“云龍”(《文選》·東都賦),“苞茅”(《左傳》僖公四年條),“心如結”(《詩經》曹風·鸤鳩),“專夜”(《白氏文集》長恨歌),“泣珠蛟”(《文選》·吳都賦)。卷五(424)《和副使見酬之作》“蕭朱”(《后漢書》卷二十七·王丹傳),“寵章”(李善注《禮記》),“沾接”(《世說新語》卷上之下,政治第三)。卷五(425)《夏日餞渤海大使歸,各分一字》“德不孤”(《論語》里仁篇),“青眼”(《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忘江湖”(《荘子》)。
據上表,道真從《文選》《爾雅》《楚辭》《詩經》等文學書籍,《漢書》《后漢書》《晉書》《史記》等史書,及《論語》《孔子家語》《荘子》《禮記》等經書中引用了大量典故,這極有可能是他為了戰(zhàn)勝裴颋,打好了腹稿而創(chuàng)作的詩篇;另一方面,這些漢詩創(chuàng)作于道真五十歲時,正值他在宇多天皇朝官拜參議的仕途鼎盛期,亦是經歷多年積累、學問見識最為豐富的成熟期。因此,這組唱和詩不僅形式工整,較之卷二的詩群內容更充實,純熟自如地運用了大量漢籍典故。
裴颋再度訪日之際,正值仕途與文壇鼎盛時期的菅原道真不僅吟詠風格厚重的漢詩,還培養(yǎng)門下弟子。《菅家傳》寬平七年的條目下所記:“今年渤海大使裴颋重來朝。別奉敕與式部少輔紀長谷雄到鴻臚館,聊命詩酒,唱和往復,遠及數篇。日暮賦餞別詩,門生十人,著麴塵衣,從其后焉。后代別學生能屬文者十人,預餞客之座,自此之始也”(川口久雄,1978:74)。渤海使來訪,道真率眾弟子參與詩宴,給門下弟子提供了一個不出國門卻能磨煉詩才,參與東亞國際文學交流的機會。渤海使的唱酬詩文中還帶來最新的大陸文學動向,這勢必會強烈刺激平安文人的創(chuàng)作欲望,提高平安詩文的質量。
渤海裴家與日本菅家的下一代間亦有深厚的文學交往。裴颋之子裴璆作為渤海大使曾到訪日本,與道真之子淳茂相會,互贈詩文。九○八年,裴璆初次被派往日本,因父裴颋的緣故,受到日本朝野的高度重視。朝廷以盛大的曲水宴招待裴璆,醍醐天皇也設私宴接見他?;貒埃毡居讶藗冊邙櫯F館給裴璆餞行。和裴璆同齡的菅原淳茂繼承父親的文職,是歡送的日方官員。文藻秀麗的二人談及先輩的交情無限感慨?!恫澈鹃L編》卷十八《詩》中記載了淳茂的詩:
初逢渤海裴大使有感吟
思古感今友道親,鴻臚館里口余塵。
裴文籍后聞君久,菅禮部孤見我新。
年齒再推同甲子,風情三賞舊佳辰。
兩家交態(tài)人皆賀,自愧才名甚不倫。
(趙鐵寒,1977:326)
《江談抄》卷四有云:“裴文籍后聞君久,菅禮部孤見我新,逢渤海裴大使有感。淳茂。故老曰,裴公吟此句泣血云云。裴璆者裴颋子也。遡以文籍少監(jiān)入朝,菅相公以禮部侍郎贈答。故有此句”(國史研究會,1914:388-389)。裴璆讀到此詩三、四兩句時,大為感動“泣血”。這般的“詩文世交”正是渤海和日本友誼的縮影。
道真的渤海唱酬詩以描寫和敘述為表現(xiàn)方式,行文雕琢技巧,風格典雅,用典妥帖,聲韻豐富,有嫻熟的近體詩創(chuàng)作技巧。作為外交活動中產生的交際文學,有國家外交和私人酬贈的雙重屬性以及應制詩、酬贈詩的特征。作為外交活動的一部分,這些詩篇彰顯了日本的文化品位,記錄了渤日外交中的重要場景和歷史畫面,有文學和文獻的雙重價值。道真在與渤海使的文學交往中實現(xiàn)了外交目的,穩(wěn)固了外交成果,深化了雙方的友誼。
道真渤海唱酬詩的創(chuàng)作風格還逐漸表現(xiàn)出從外交辭令到個體抒情的轉向。通過優(yōu)美的漢詩唱和展現(xiàn)溫文爾雅的文人風度,其主題和技巧都體現(xiàn)了對唐詩的模仿和熱愛。實際上,隨著兩國文臣交往的深入,渤日贈答詩的創(chuàng)作和政治的關系越來越松散,文人交游和私人交誼成為詩歌表現(xiàn)的主流。后期的渤日唱酬詩中不再出現(xiàn)正式的宴會賦詩和宏大的政治場景,而以文人間的詩酒風流為主題,展現(xiàn)出靈動的詩意和濃郁的人文氣息,更加貼近唐人的文化情懷和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