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中國人熱衷于“補腎”,西方傳統(tǒng)中也熱衷于“催情”——兩者說法不同,目的卻都是為了增強性能力。
中西方的傳統(tǒng)醫(yī)學都有“以形補形”的理論。比如中國人認為山藥、蝦、蟹、泥鰍等具有補腎功能,而腰子(尤其是羊腰子)更是依據(jù)“吃什么補什么”的理論而成為“補腎圣品”。在西方,洋蔥和鱷梨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被賦予了“催情”功效。跟中國人推崇“鐵棍山藥”相對應的,是西方人賦予了胡蘿卜同樣的功能。
“補腎”“催情”的另一個重要理論是“比類取象”。石榴有很多籽,中國的古畫里用來象征“多子”,而西方則相信它可以“治療不孕”。這種理論的經(jīng)典例子是韭菜,只是因為名字與“久”諧音,就被塑造成了“補腎食品”。而在西方,人們注意到鴿子交配頻繁,繁殖能力強,也就用鴿子肉和鴿子蛋來“改善性功能”。
在人們對自然認識比較膚淺的時代,會認為一些不尋常之地生長的、長相奇特的、稀有的東西具有特別的功效,并且形成了“非常之物必有非常之效”的理論。
瑪卡這種原產(chǎn)南美安第斯山脈的十字花科植物,正式的中文名稱是“南美蘿卜”。在原產(chǎn)地,它只是一種蔬菜,很多時候甚至是用來喂牲畜的。因為牲畜吃過它之后的一些表現(xiàn),它被吹捧成了能“改善性功能”的神奇食物,在中國也被吹捧成“秘魯人參”“植物偉哥”。后來,在科學界和科普界的共同努力下,瑪卡的泡沫被戳破,“神藥”最終還是蘿卜。
回到腎本身,它只是身體的器官之一,并不需要特定的食物去“補”。全面均衡的飲食、適當合理的鍛煉,就是對它最好的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