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旭
我們在2018年底開始討論是否策劃一場“星星美展”40周年的紀念展,2019年初敲定這一展覽項目,于6月初啟動。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文獻梳理、信息核對、藝術家訪談等基礎工作后,便開始進行展覽架構的工作?;诓哒谷巳菟加駥τ谑讓谩靶切敲勒埂闭咕€的研究成果,我們決定將整個展覽圍繞首屆“星星露天美展”進行討論,將展覽討論的焦點放在四個方面:1979年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星星”與文學群體“今天”之間的互動、“星星露天美展”的重構、觀眾對該展覽的反饋及“星星”成員的個人反思。完成前期工作后,便進入展陳設計的環(huán)節(jié),我將主要從內(nèi)容及空間邏輯、色彩與燈光等方面進行討論。
OCAT研究中心的展覽場地不同于常規(guī)畫廊及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分為上、下兩個展廳,上層主展廳一側連接美術館入口的長廊,另一側是頂部嵌有天窗的長廊。下層展廳為半下沉空間,除大空間外,一側有四個等大的格子間。兩個展廳頂部齊平,造成了兩個空間的高度差。這一空間條件的利弊十分明顯:它天然地劃分了幾個展示區(qū)域,上層展廳可以借助天光,無論是光線還是層高,都適合于展示文獻類展品;下層展廳與外部光線完全隔離,形成天然的“黑盒子”空間,較高的層高則更適合于展示繪畫、裝置、影像等作品。然而,這也為展陳設計帶來另一種局限性,空間布局似乎已經(jīng)為展覽設定了作品擺放位置和展覽路線。在不打破展覽內(nèi)容和敘事的前提下,如何運用好展覽空間進行展陳布置,這是貫穿在整個策展工作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正是基于展覽空間這樣的結構特點,我們將展覽分為了四個部分:1979-轉化的一年;“星星”與“今天”;首屆“星星美展”;“星星”和首屆“星星美展”。內(nèi)容上形成“引導—進入—觀看—反思”四個層面。在空間上,使得四個部分相互獨立,又彼此關聯(lián)。
展廳入口的長廊分為兩個部分——“照片墻”和大事記”,作為“引導”,將觀眾引入這段歷史?!罢掌瑝Α边x取了帶有強敘事性的四張黑白老照片,放大至與墻等高,給觀眾帶來直觀的視覺感受。“大事記”是對1976年至1980年間的社會事件和文藝活動的梳理,將文字、圖片、文獻、影像等資料融入一個大的時間軸中,豐富了展覽層次,使平面化的內(nèi)容更為立體。
上層主展廳用以展示展覽的第二部分“‘星星與‘今天”。這一部分可分為三個單元,也是作為展覽的背景,讓觀眾“進入”20世紀70年代。第一單元是《今天》雜志從1978年創(chuàng)刊至1980年??g的文獻及活動梳理。此單元主要選取了與“星星”相關的部分文獻,從這些文獻內(nèi)容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兩個團體的很多成員是重疊的?!敖裉臁钡某闪⒃谝欢ǔ潭壬弦泊俪闪恕靶切恰背蓡T的相遇,和后來“星星美展”的發(fā)生。第二單元是“星星”與“今天”兩個團體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展出內(nèi)容包括舉行詩歌朗誦會、舞會、郊游的照片,參與創(chuàng)作的詩集,以及“星星”成員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插圖等。這些資料集中體現(xiàn)了兩個團體在1980年前后頻繁的交往活動。第三單元開辟了一個獨立的空間,空間外部的墻面鋪設一張80年代的北京地圖,將“星星”和“今天”成員的居所、集會地點,以及當時重要的文化藝術場所在地圖上做了標注。這一單元以手繪、涂鴉、釘圖的形式提供一條暗線,讓觀眾去發(fā)掘兩個團體成員之前的聯(lián)系和活動場所。空間內(nèi),用舊門窗、舊家具、舊書籍、背景音樂、“星星”藝術家作品等要素,對藝術家、詩人團體在胡同里集會的場所進行空間重構。這一空間既是他們的居所、畫室,也是他們聚會、沙龍活動的場地。為了還原更真實的居所場景,墻面進行了做舊處理,形成粗糙、泛黃的墻面,加入了老式暖水瓶、茶具、盥洗盆、掛衣架、收音機等富有生活氣息的元素。書籍和音樂均來自70年代,既是對空間內(nèi)容的補充,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多文獻與背景資料。同時,利用這一空間中展出了部分“星星”藝術家創(chuàng)作于1979年前后的作品,其中一部分作品曾在畫舫齋和第二屆“星星美展”中展出。這些作品擺脫了博物館、美術館式的陳列方式,被散亂地放置在墻面、地面、柜子上和床上。這一場景設置,使觀眾能夠了解更多背景信息,拉近了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距離。
通過一系列文獻與背景梳理,引導觀眾進入展覽的主體部分——首屆“星星美展”。通向下沉展廳的樓梯通道,右側選取一位觀眾進入露天展覽的照片和當年展覽前言的老照片,左側則選取了一張觀眾摩肩接踵觀看露天展覽的照片,將1979年的觀眾與今天的觀眾置于同一空間,由此延伸至展覽現(xiàn)場。我們利用下沉展廳的整個大空間對“星星露天美展”現(xiàn)場進行復原,根據(jù)大量文獻、影像資料的支撐,在“星星”藝術家的幫助下,復原了130余件作品的展線。但是這些作品中一部分不得蹤跡,一部分流失海外,有的作品在展覽后被銷毀,有些作品可能仍在藝術家手中,卻無法與他們建立聯(lián)系。因此,這部分是對“星星露天展覽”的概念性重構,展出的作品包括部分原作,以及根據(jù)照片和資料原尺寸制作的復制品。在展出形式上,將原作和復制品做了區(qū)分,所有復制品高清打印在啞光相紙上,裝裱硬紙板或鋁塑板,做無框處理,原作則是有框裝裱。視覺上,既保證了作品的清晰度,又十分便于區(qū)分原作和復制品。同時,在展廳中復刻了一段當年中國美術館外公園里的鐵欄桿,將一部分作品掛置在鐵欄桿上,真實地還原1979年展覽的展出方式,將觀眾帶回第一屆“星星美展”。四個格子間則分別展示露天展覽相關文獻資料、攝影作品、觀眾的反饋及媒體報道。將一部分帶有敘事性的攝影作品與文獻資料結合進行展示,另一部分攝影作品則按攝影師劃分進行展示。觀眾反饋單元展示的內(nèi)容分為留言本、來信、題詩、作曲等幾種形式。在此空間的中心放置展柜,用于展示留言本、信封、信件等原件。在展廳里還復制了一份留言本懸掛在復原的鐵欄桿上,觀眾可翻看當年觀眾的留言。將當年觀眾的作曲錄制成音頻文件,觀眾可以在展廳戴上耳機聆聽當年流行的旋律。媒體報道單元以手稿、雜志、印刷品、錄像等多種媒介綜合展示的方式,讓觀眾更全面地了解首屆“星星美展”。
展覽的最后一部分位于上層展廳的長廊處,是“星星”藝術家的個人記憶與文獻資料,以及首屆“星星美展”之后他們在藝術上的反思和行動,包括他們的創(chuàng)作札記、評論文章、通信、會議記錄、照片等材料,展出形式豐富。在內(nèi)容和空間邏輯上,這部分既相對獨立,又是對前三個部分的補充,使得展覽更為完整。同時作為展覽的延伸,引發(fā)觀眾思考。
色彩和燈光對于展廳氛圍的營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次展覽中的文獻多為泛黃的紙張,以可閱讀性為前提,墻面以白色為主。展覽標題、介紹性的文字以及指引性的圖形則選用了“星星”標志中的深藍色。文獻裝裱和陳列的展柜以原木色為主,黑白攝影作品則選用黑色邊框。為方便閱讀文獻,展廳內(nèi)以中性光為主,兩處重構空間則采用暖光燈烘托氣氛。上層主展廳中《今天》雜志的文獻梳理部分的墻面鋪設選擇與《今天》封面相近的藍色,將這一單元區(qū)別于其他部分,同時呼應“星星”的深藍色。復原的藝術家居所內(nèi)則鋪設泛黃的墻面,選用榆木色系的家具,營造20世紀70年代的室內(nèi)裝潢效果。對于露天展覽的復原,作品懸掛的背景做了設計處理,將這些作品置于虛化的欄桿、樹影、人影組成的黑灰色背景下。復原的鐵欄桿選用原本的墨綠色,做了銹化處理,提升還原度。整個展覽重構空間,我們試圖營造作品在公園里露天展出的氛圍,以及沉浸式的觀展效果。
我們希望從藝術史的角度來梳理、再現(xiàn)、回顧首屆“星星美展”,如策展人巫鴻所說,此次展覽也是一次“元展覽”,是關于展覽的展覽。希望突破傳統(tǒng)文獻展的展示方式,通過對原境的重構、多種媒介的綜合展示,以及動態(tài)展線的設置,試圖呈現(xiàn)一場更為生動的研究型展覽,以期為當代藝術史的寫作提供更多材料支持,激發(fā)更多研究者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做進一步研究,這便是此次展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