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
導語
寫作時,景物描寫大可不必為了寫景而寫景,可以直接或間接地為人物、為文章主題服務,與情感融為一體,達到“以自我觀物,物著心色;以本我觀物,物著我色”的表達效果。
條分縷析
《一朵小花》是一篇富有特色的借景抒情散文,在深入分析本文的感情色彩之前,首先要了解作家古清生寫作本文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1994年4月,年輕氣盛的古清生決然離開黃石進京打拼,夢想像沈從文、魯迅那樣,成為一個文學大師。由此出發(fā)不難聯(lián)想到,作者在看到北方植物艱苦的生存環(huán)境時,必定是觸及到了自身的同理心;看到一朵小花強大的生命力時,必定又是由物及人,反思己身。
同學們在寫作文時,也會加入幾段景物描寫,但對于一些同學的習作來說,往往是單純地寫景,甚至是不知道為什么要寫景,以至于情、景不符,令讀者產生凌亂感。其實,每一位作者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在看待自然景物時,也會帶著各自的喜怒哀樂,并把自己的主觀情感融入筆下的景物之中。借助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主觀情感,達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文質兼美,深入人心。要想達到這樣的寫作意境,可以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所寫之景要與自己所抒之情相一致。自然景物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人的心情、情感是經常變化的。不同的心情,面對同一景物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寫景時對景物要有選擇,選擇能夠表現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寫。如寫心情郁悶感傷,選取鶯歌燕舞、百花盛開就不恰當;心情興奮激動,選楊柳依依、曉風殘月就不合適。因而,所寫之“景”與心中之“情”一定要一致,要高度契合,才能做到情景相應,情因景生。
《一朵小花》一文中,開篇通過“總共下過兩場半雨”“那土便是水泥灰一般”等描寫,營造出一種貧瘠、干燥、壓抑的環(huán)境氛圍,與作者進京打拼以來苦悶抑郁的心境相映襯,奠定了全文借景抒情的基調。而后通過水泥地里萌出的新綠、微小又精致的小花,聯(lián)系到自我的生活現狀,進而引發(fā)自己的思考與感慨,升華了本文“困境中不放棄希望,絕處也能逢生”的主題。
二、寫景時要抓住景物特點,所抒之情也要力求真摯自然。自然景物自身各有其特征,世界上絕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因此,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來描寫,才能真正地表現出景物的與眾不同。借景抒情終究是以抒情為宗旨的。所以,無論是寓情于景的間接抒情,還是寫景基礎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摯,不能虛假,更不能裝腔作勢。虛假的感情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裝腔作勢會令人生厭。在感情真摯的基礎上,抒情方式還要自然、順暢,要有水到渠成之感。切不能牽強附會,或給景物強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強貼上某一種標簽。那種沒有寫景基礎的空洞抒情,是借景抒情類文章最忌諱的。
《一朵小花》一文中,作者在干燥、缺少雨水且沙塵飛揚的環(huán)境背景下,意外發(fā)現了一朵在春風的吹拂下顫栗不止,卻頑強生長的小花,這與大環(huán)境相矛盾沖突的景象,極富沖擊力,既使得接下來的抒情議論順理成章,又能直擊讀者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