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斯宇
記憶是不太靠譜的,不同的人對同一個事情往往會有著不同的描述。
在遲子建的筆下,關(guān)于春節(jié)的記憶是從年夜飯開始的。那夜的餐桌上,有雞,有魚,有豆腐,有蘋果,有芹菜和蔥。雞是“吉利”,魚是“富余”,豆腐是“福氣”,蘋果是“平安”,芹菜是“勤勞”,蔥則是“聰明”(P20)。大人們一點一滴地講述著這些家常菜肴的寓意,也把希望的種子種在了遲子建幼小的心靈里。后來的日子里,遲子建平淡而有力地講述著一個個樸素而真誠的故事,即便是有悲傷,也總能品咂出悲傷之外的愛、溫暖與感動。
同樣是女性作家,張愛玲記憶中的春節(jié)明顯地喜氣不足。張愛玲多次提到春節(jié),或者是沒看到放鞭炮,覺得“一切的繁華熱鬧都已經(jīng)成了過去,我沒有份了”,或者說過年吃餃子、茶葉蛋、蛤蜊代表元寶,是“財迷心竅”。
張愛玲總在修正自己的記憶,這在她的自傳體小說《雷鋒塔》和《易經(jīng)》中關(guān)于母親的不同表述里可以看出來?!独卒h塔》里,母親知性、新潮,屬于自由和光明,父親則是八股文、鴉片和腐朽的代名詞,以致“我想成為她那樣的人”?!兑捉?jīng)》里,母親變得敏感而多疑,甚至有幾分面目可憎。張愛玲自己說,《雷鋒塔》里的母親是兒童的觀點看來,太理想化,欠真實。與心中神圣母親朝夕相處后,那個女神般的母親形象出現(xiàn)了反轉(zhuǎn),顯露出嚴(yán)苛、急躁、自私的模樣。這樣的記憶存結(jié)在張愛玲心里,直到最后。母親臨終在歐洲寫信來說:現(xiàn)在只想再見你一面。張愛玲沒去,只寄去了她一直想還的錢。
林徽因說,“記憶的梗上,誰不有,兩三多娉婷,披著情緒的花”。這話,有著民國才有的味道,也有著民國才有的憂傷。不管怎樣,記憶的不確定性卻是真的,它因人的感知而存在,自然帶有人的感知的缺陷。突破這一點,人們很早就開始記錄歷史,陳述事實。從結(jié)繩記事,到文字記載,再到現(xiàn)在的大數(shù)據(jù)儲存,人類記憶的硬盤越來越豐滿而厚實。
現(xiàn)代文明摧枯拉朽,人們視力可及的早期記憶越來越少。這樣,那些致力于保護傳統(tǒng)村落、保護民俗文化的倔強而孤獨的身影(P19),更讓我們心生敬意。
有人心懷敬畏,努力喚醒人類的早期記憶;也有人心向未來,把人類記憶的連結(jié)點投向浩瀚的太空。美國天文學(xué)家弗蘭克·德雷克終其一生做著一件事,就是探尋外星文明。他啟動了一項計劃——“搜尋地外文明計劃”,并且號召全世界的天文學(xué)家都參與其中。他設(shè)計了可以用二進制數(shù)解譯的二維圖像,利用阿雷西博無線電望遠鏡向太空發(fā)射(P36)。按照他的設(shè)想,如果外星人真的存在,收到“阿雷西博”信息就能破譯人類文明密碼。只是,這一信息傳輸?shù)街付ǖ攸c需要2萬年,那時人類的信息早就成了人類的記憶。
對更多人來說,記憶的存在代表著美好。這需要時間的累積,時間越長久,記憶的幸福感越強。這一觀點得到了實驗的證實:年紀(jì)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快樂。美國斯坦福大學(xué)的一項調(diào)查就顯示,90歲以上的人幸福感最強(P56)。
電影版《唐頓莊園》的大獲成功再次提醒我們,懷舊已然成為一種潮流(P54)。這折射出記憶的偉力,在那樣一個空幻的世界里,回憶帶領(lǐng)人們走出孤寂,走向美好。不由得想,如果時間更長久些,也許張愛玲會和母親和解。和母親和解,也是和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