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杰
摘 要:平湖市博物館館藏的《繪圖新三字經》由畢珩先生所著,內容鼓勵勤勞生產,倡導新風新氣。其中涉及大生產、改造思想、合作互助、破迷信、講科學、講究衛(wèi)生等內容,通俗趣味地體現(xiàn)了當時的人們生活的滄桑巨變,對當時解放區(qū)先進思想的宣傳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繪圖新三字經》;畢珩;朱嬰
平湖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整理掃描業(yè)務檔案時,于檔案內發(fā)現(xiàn)了畢珩先生所著的《繪圖新三字經》翻印本,頗為驚喜。后履行相關手續(xù)后,將其移交至文物庫房保管?!独L圖新三字經》由韜奮書店出版,最初于1945年4月由新華書店第八支店翻印、油印。
1 《繪圖新三字經》的內容
《繪圖新三字經》正文共計15頁,每頁圖文布局相同,均為上圖下文,每頁字數(shù)80,正文共計1200字(圖1)。15幅圖分別為《人民救星毛主席像》《婆姨送飯圖》《米麥瓜菜豆圖》《勸二流子搞生產圖》《變工隊鋤草圖》《張興送公糧圖》《當初窮苦圖》《豐衣足食圖》《巫神害人圖》《醫(yī)生治病救人圖》《調節(jié)糾紛圖》《慰勞軍隊圖》《站崗放哨圖》《加入合作社圖》《送娃上學校圖》。平湖博物館所藏《繪圖新三字經》缺了《婆姨送飯圖》《巫神害人圖》《醫(yī)生治病救人圖》部分,甚為遺憾。
15幅圖,看似獨立,其實互有關聯(lián),可串聯(lián)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體系。《繪圖新三字經》圖文結合,相互作用與補充,以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為背景,以老王為主人公作為故事主線,講述了老王在邊區(qū)搞生產、辦教育,男耕女織,擺脫貧困,生活團結和樂、積極向上的情節(jié)。由老王拓荒種地、婆姨送飯開始(第2幅《婆姨送飯圖》),帶動懶人鄰居張興搞生產,為其開展思想工作(第4幅《勸二流子搞生產圖》);以陳大嫂生病求神不求醫(yī),造成嚴重后果為例,教育群眾要破除迷信思想、相信科學(第9幅《巫神害人圖》、第10幅《醫(yī)生治病救人》);做公益,慰勞軍隊(第12幅《慰勞軍隊圖》);積極讓子女上學參與教育,因為他堅信唯有這樣才能救中國、保家鄉(xiāng)(第15幅《送娃上學校圖》)。整個故事雖從小人物著手,但小人物才是真實狀態(tài)的體現(xiàn),以點及面,表現(xiàn)的是陜甘寧邊區(qū)當時的生活、生產情形,形象,生動,真切。
2 《繪圖新三字經》的版本
曾有學者研究指出,《繪圖新三字經》共有三種版本[1]。這三種版本均為韜奮書店出版,新華書店第八支店翻印、油印、發(fā)行,不同的則是出版發(fā)行的時間。詳細情況記述如下:
第一種版本,畢珩著,韜奮書店出版,新華書店第八支店1945年4月翻印、油印;第二種版本,畢珩著,韜奮書店出版,新華書店第八支店1945年12月再翻印、油印;第三種版本,畢珩著,韜奮書店出版,由新華書店第八支店民國三十五年(1946)十二月發(fā)行、油印,內容圖依照翻印的版本重新繪制。
平湖博物館館藏的《繪圖新三字經》應為翻印本,從實物可以看出其為釘裝,封底空白,且有“GBF”字樣標志(圖2)?!独L圖新三字經》并非獨立于檔案內,其后還裝訂有《工農三字經》?!豆まr三字經》末頁署“一九三〇年 月 日,歡迎翻印 GBF”字樣(圖3)。兩部三字經末頁均有“GBF”字樣,再結合訂痕位置一致的特點,說明這兩部三字經作為資料保存于檔案內之前也是合訂在一起的。根據(jù)《工農三字經》末尾的時間標注,可知其初為1930年版本,此后再次翻印。
3 《繪圖新三字經》的創(chuàng)作背景
毛澤東主席于1942年5月發(fā)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下簡稱《講話》),這個座談會是延安整風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座談會的目的旨在解決中國無產階級文藝發(fā)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和理論與實踐相關,如黨的文藝工作和黨的整個工作的關系是怎樣的、文藝為什么人而服務、如何普及與提高、內容和形式又如何做到統(tǒng)一等問題。那么文藝為什么人服務呢?《講話》中明確了文藝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特別指出了文藝工作者要到群眾中去,為群眾服務,為革命事業(yè)服務。
文藝作品是這個時期文藝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運動要求文藝作品不能脫離實際,要與實際相結合,深入群眾,表現(xiàn)群眾,反映現(xiàn)實,與群眾的觀念、理念相結合。具體形式是充分利用“舊形式”及其相關的表現(xiàn)手法,以“舊形式”結合“新現(xiàn)實”,寫作與當時社會的環(huán)境、形態(tài)相配合,使文藝作品“通俗化”。在這種理念下,1942年前后產生了大量反映社會環(huán)境、社會形態(tài)以及觀念思想、積極正向導向的文藝作品。眾多的文藝作品被新華書店、韜奮書店等出版單位收錄、編輯出版[2]。這些文藝作品部分多以“大眾文娛叢書”“農村文娛材料”“年關文娛材料”的形式,作為“通俗化”文藝書籍合輯收錄出版。平湖博物館收藏的《繪圖新三字經》與《工農三字經》非常有可能出自某部叢書或者文娛材料合輯之中,或經再次翻印,但具體翻印時間不詳,無從考證。
4 關于韜奮書店
從文章第二部分可知,《繪圖新三字經》無論何時印刷發(fā)行,但出版單位均為韜奮書店。那么韜奮書店是一個怎樣的機構?它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又是何時建立的呢?鐘紅、魯明等老師在《鐵流24——紀念張云逸大將誕辰120周年、紀念浙東地區(qū)黨委會成立70周年》的會議中,詳細講述了關于浙東韜奮書店的故事[3]。
浙東韜奮書店是中國共產黨在浙東地區(qū)建立了抗日根據(jù)地之后,為了團結群眾,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生活,打擊敵人,而建立的專門從事出版發(fā)行工作的機構。1943年7月,浙東區(qū)創(chuàng)立了《新浙東報》;1944年9月,根據(jù)新形勢的發(fā)展,成立了浙東書局,書局以《新浙東報》為基礎,由浙東地區(qū)的黨委宣傳部部長張瑞昌任直接領導,同時還設立了出版發(fā)行科;1944年冬,為了紀念我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新聞記者、政治家和出版家鄒韜奮同志于上海不幸逝世,浙東書局更名為浙東韜奮書店。浙東的出版事業(yè),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影響,至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之后,陸續(xù)于上虞、章家埠等地建立分部,但是對外都統(tǒng)稱為韜奮書店。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敗降,抗日戰(zhàn)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之后,黨中央與國民黨經過和平談判簽訂了雙十協(xié)定,決定從浙東解放區(qū)作戰(zhàn)略轉移。同年9月,浙東的韜奮書店隨著浙東部隊的北撤,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抗日戰(zhàn)爭期間,浙東根據(jù)地先后建立了15個韜奮書店分店,經銷各種具有進步思想的書籍和出版物。其中包括《論持久戰(zhàn)》《論新階段》,還有區(qū)黨委自編的《政治常識》《根據(jù)地建設》等,而銷量最好的是浙東區(qū)黨委發(fā)行的《新浙東報》。韜奮書店的創(chuàng)立,豐富了根據(jù)地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對傳播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宣傳黨的抗日政策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 關于畢珩
關于畢珩,推測為1942年7月至1943年8月在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審判委員會擔任書記官。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審判委員會是邊區(qū)政府于1942年7月至1944年2月間設立的三審終審機構。在審委會設立及發(fā)展過程中,起了主要作用的人是朱嬰。朱嬰(1889—1970),湖南華容人,當時任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審判委員會秘書一職。在審委會工作期間,政府主席及各個委員因為公務太過繁忙,法官的職責很難兼顧,考慮到工作的進度受到較大的影響,案件的相關工作則由朱嬰來處理。朱嬰曾在《審判委員會一年工作自我檢查》一文中總結,案件的增加越來越多、越來越快,很難及時全數(shù)處理,工作人員嚴重不足。他建議增加一名工作人員,這位人員便是畢珩,任書記官[4]。
此畢珩為1942年7月至1944年2月間設立的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審判委員會書記官,《繪圖新三字經》的內容以陜甘寧邊區(qū)為故事背景而創(chuàng)作,再結合第二部分《繪圖新三字經》的印刷時間,最早也是1945年4月,推測此畢珩應為彼畢珩。至于畢珩的其他信息則無從考證。
6 結語
《繪圖新三字經》用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配以文字,以故事的形式由一條時間線從始至終串聯(lián),涉及大生產、改造思想、合作互助、破迷信、講科學、講究衛(wèi)生等內容,通俗趣味地體現(xiàn)了當時的人們生活的滄桑巨變。以現(xiàn)今時代的角度與眼光去看當時的文藝作品,頗為感慨。曾經的歲月、意識形態(tài)隨已遠去,但留下的文字依然可以觸及內心。追憶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的艱辛時刻,當時的團結互愛、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時刻激勵著當下和平年代的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參考文獻
[1]周君平,寇月英,王志超.抗戰(zhàn)時期的《繪圖新三字經》[J].黨史文匯,1996(8).
[2]王榮.1940年代延安文藝專科性叢書述略[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7).
[3]鐘紅,陳樹穗,魯明,等.浙東韜奮書店的回憶[C]//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鐵流24——紀念張云逸大將誕辰120周年、紀念浙東地區(qū)黨委會成立70周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3.
[4]劉全娥.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審判委員會之歷史沿革[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