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碩
名家引路
一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閱讀心得
為了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整頓吏治,鄒忌并沒有采用最方便直接的“講道理”的方法,而是從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說起。鄒忌敘說了自己與齊國美男子徐公比美的故事,妻、妾和客雖然身份不同,但是都異口同聲地說鄒忌比徐公美。受吹捧的鄒忌并沒有揚揚得意,而是“不自信”,繼而“孰視之”,最后“暮寢而思之”。這都在暗示:為了擺脫受蒙蔽的處境就必須要經(jīng)過一番質(zhì)疑、求證和反思。有了這段貼近生活的故事,鄒忌在論說“王之蔽甚矣”這個道理時便水到渠成,既不唐突又意味深長。
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閱讀心得
千里馬因為沒有有利的條件,所以無處施展自己的才華,最后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實現(xiàn)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比不上普通的馬。食馬者不知是自己埋沒了千里馬的才能,卻對著千里馬發(fā)出“天下無馬”的感慨。全文沒有說理,但是把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
三
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禪師,他常常用兩句格言教訓弟子,說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彼咳粘咸谜f法之外,還要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歲,目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門生想替他服務,把他本目應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這位言行相顧的老禪師,老實不客氣,那一天便絕對地不肯吃飯。
——梁啟超《敬業(yè)與樂業(yè)》
閱讀心得
作者在舉百丈禪師的事例時,引用了百丈禪師的一句話擲地有聲地講明道理,“上堂說法”“掃地”“擦桌子”“洗衣服”,幾個短語便概括了百丈禪師日日勞作的生活。其中,又突出禪師在門生替自己做工后的反應,用簡潔的文字盡可能充分地論證道理。
四
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chuàng)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jīng);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fā)現(xiàn)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
——陶行知《創(chuàng)造宣言》
閱讀心得
作者在反駁“陷入絕境,不能創(chuàng)造”這一觀點時,不是通過講道理的方法,而是擺出了玄奘取經(jīng)、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莫扎特創(chuàng)作《安魂曲》等事例。事實勝于雄辯,不用解釋,觀點已經(jīng)明了,用精簡的語言并舉這些典型事例,增強了說服力。同時,幾個事例的并舉也關(guān)照了邏輯關(guān)系。玄奘是中國的例子,哥倫布、莫扎特是外國的例子,寫了莫扎特便不必寫貝多芬。這樣,全方位、多角度地論證了觀點。
寫作借鑒
借事說理要做到“準”“精”“巧”:
1.“準”,即事例的選擇與表述要準確。第一,所選擇的事例必須要考究其真實性,切忌捏造事實、不合情理。第二,要明確事例與觀點之間是否存在嚴密的論證關(guān)系,切忌牛頭不對馬嘴。第三,在轉(zhuǎn)述中要盡可能做到表述嚴謹與準確,切忌夸大其詞。
2.“精”,即事例的敘述要精練、精美。第一,借事情來論說某個道理時,注意事情的轉(zhuǎn)述要盡可能簡練,切忌鋪陳開去,要做到重點突出,為論說的道理服務。第二,不建議過多地借用自身事例來說理,一方面事例缺乏普遍性,另一方面易使行文拖沓。第三,敘述事情的語言要體現(xiàn)個性化,避免平鋪直敘。
3.“巧”,即事例的組織要巧妙。第一,巧用有對比關(guān)系的事例,使說理更充分。第二,巧用有比喻意義的事例,使說理更有趣味。第三,巧用并舉的事例,使說理更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