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一詞成了社交媒體的熱門詞,這源自英國政府的首席科學顧問帕特里克·瓦倫斯勛爵(Sir Patrick Vallance)3月13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一段話。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3月初推出英國抗擊疫情的計劃,包括控制(Contain)、延遲(Delay)、科研(Research)和緩和(Mitigate)。
3月12日,英國政府在唐寧街辦公室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首相宣布英國進入下一階段,即延遲(Delay),并宣布一系列建議和措施。比如,現(xiàn)階段要保護老人和身體有恙的人,如有不適,要與他們自覺隔離,并保證醫(yī)療資源能繼續(xù)提供給醫(yī)院其他病人。對有呼吸道癥狀的人,政府建議在家自我隔離7天,因為大部分人癥狀會消失,如果7天后仍身體不適,可撥打111熱線,會有專人接納病例。這樣,減少病毒測試數(shù)量,可減輕醫(yī)療負擔,總患病人數(shù)的數(shù)據(jù)也會保持穩(wěn)定。
3月13日,與首相鮑里斯·約翰遜同臺的帕特里克·瓦倫斯勛爵接受媒體采訪,表示他支持政府的抗疫政策。采訪中,他提及“群體免疫”。
其實,在英國抗擊新冠肺炎的新聞和輿論里,“群體免疫”只占很小一部分。
天空新聞網(wǎng)的文章提及了3月12日發(fā)布的抗疫政策,但并未提“群體免疫”為政府政策。不過,將兩者并置,并把“群體免疫”放在標題和開頭,讓人不禁產(chǎn)生聯(lián)想。如果光看標題或某個媒體,很可能將“群體免疫”誤讀為英國現(xiàn)階段的抗疫政策。的確,英國的政策遭到不少詬病,也讓“群體免疫”這個詞在社交媒體上放大。
3月14日晚上,針對認為政府使用“群體免疫”作為抗疫政策的媒體以及輿論批評,英國健康管理和社會關懷部門也作出了回應:“群體免疫不是我們的抗疫政策之一,這只是一場疫情的副產(chǎn)品。我們的目標是救治生命、保護弱者,并減少國民健康體系的壓力。”
既然“群體免疫”一詞引發(fā)廣泛熱議,那究竟什么是“群體免疫”呢?
據(jù)上海醫(y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介紹,群體免疫也叫作社區(qū)免疫,是指當足夠多的人對導致疾病的病原體產(chǎn)生免疫后,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群體免疫理論認為,當群體中有大量個體對某一傳染病免疫或易感個體很少時,那些在個體之間傳播的傳染病感染鏈就會中斷。
群體免疫通常是通過接種疫苗而獲得,如天花疫苗接種使人類獲得群體免疫,最終消滅了這種傳染病。群體免疫的另一個來源,是人群已經(jīng)普遍接觸或者感染過這種病毒,如流感?!斑z憾的是,截至目前,還沒有疫苗來實現(xiàn)強大的新冠病毒群體免疫?!睆埼暮暾f。
“群體免疫”(Community Immunity):本質上就是“最低免疫率”。群體免疫有個更流行的英文名稱Herd Immunity,按字面翻譯叫作“牛群免疫”。最先發(fā)明這個詞的人顯然把人類和牲畜混為一談了,但是,這個概念后來的走紅恰恰證明人類和牛群是不一樣的,因為牛群不需要擔心老弱病殘,人類則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