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以學
一
11月底,我去黃山送走參加省“一帶一路”培訓班的各國僑領,就直接回銅陵了。母親病很重,臥床數(shù)月,急劇消瘦,形枯骨立。她幾番說要去了,并執(zhí)意召集我們商議安排后事。她年輕時吃過很多苦,還負過工傷,但從來都是意志堅強,等閑看待世間艱難困苦。父親去世后,她一直住在銅官山腳下平頂山村,堅決不挪地方。平頂山村,過去叫露采新村,住戶基本上都是原銅官山礦的工人。平頂山或露采,熟悉礦山的人都知道,這就是礦山的專用名詞。
銅官山向來是銅陵的代稱。早些時候,銅官山比銅陵有名。事實上,沒有銅官山就沒有銅陵市,當初銅陵市建市時的名字就叫銅官山市。
銅官山是銅陵地區(qū)第一名山,在八百里皖江流域赫赫有名,在采冶銅行業(yè)赫赫有名。銅官山采銅歷史很早?!稘h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元封二年,改故郡即秦制的鄣郡為丹陽郡,并設銅官,主管皖南片區(qū)的銅礦采冶事宜。這銅官的治所在什么地方,如今難以考證,但銅官山的名頭是實在落下了。當然,歷代連綿下來,全國冠名銅官的地方也不止一處,《山海經》里就記載出銅之山約400處。銅,同金。銅官本身寓有財富之意,更有創(chuàng)造財富之意。即山鑄錢,國用富饒。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銅都被認為很吉祥的。爭相取銅官名也不為異。但延用歷史之長、名氣之大,還得數(shù)銅陵的銅官山。
銅官山礦是依托銅官山建立起來的企業(yè)。但我們經常混用,相互取代。如今銅官山正建設國家礦山遺址公園,已初見形狀。
去銅官山礦山公園,其中一條路是從市區(qū)的長江東路進入,穿過工廠和民居雜處的一密集建筑,可到銅官山的南坡山腳。這是公園的主出入口。這里順山勢新修建了旅游驛站、觀山廊道、書屋和風雨亭等。左上是銅官山東側的登山步道,方便游客進山親山、深度攀登。右下則為老銅官山礦炸藥庫,繼續(xù)深入就進入原大洼凼了。另一條路,是從銅官山路轉入寶山路,徑直穿過平頂山村,可直達銅官山的北坡山腳。平頂山村在銅官山腳下,但準確地說,是在銅官山、寶山和筆架山之間。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便于露天開采,用大爆破方法,削平了這里的小銅官山、觀音澇山、老廟基山等數(shù)個山峰。碎石填谷,形成了一個用廢渣石堆放形成的平整場地。這個巨大的堆場,俗稱“架頭”,里邊還有不少殘礦,后被銅官山礦組織礦工家屬進行二次開采挖掘。我少時記憶深刻的圖景之一,就是銅礦的家屬們,當時被稱為“五七”婦女勞動大隊,在夏天熾烈陽光下,戴著草帽,圍成一圈,在廢石堆里,把那些含有銅料的石頭砸碎,分類,裝筐,再運到礦上的選礦車間進行處理。所謂“五七”工或“五七”戰(zhàn)士,指的是根據(jù)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把礦工家屬組織起來到礦上從事輔助生產勞動的人。我母親就是其中一個。計算一下,她們當時大多三十歲左右。在這個堆場的兩端,則是礦山的露采點,由礦上組織正式職工進行開采。露采的結果,是形成了一大一小的兩個礦坑,俗稱大洼凼和小洼凼。我小時候,經常跑過堆場,去看那巨型礦車沿著大洼凼的巖壁一圈圈地盤旋。輕車下、重車上,很是壯觀。后來,露天采場被廢棄,大洼凼成為了市里的垃圾填埋場。后大洼凼又被垃圾填平,在上面覆蓋厚土,并零星種了些綠植,修有環(huán)形車道,似乎是想做成小游園。
銅官山北坡也修有登山步道。循階而上,山腳下的原銅官山礦一覽無余,原來夏天蒸騰著熱浪、白花花的堆場不見了。觸目之處,仍可見不少廢棄的近代采掘設備,如通風井卷揚機,運輸皮帶廊的水泥支架、礦山工棚等?!凹茴^”北邊的平頂山,過去多是八戶或十戶一棟的工棚房,現(xiàn)全改成樓房了,還延伸新蓋了許多小高層。真正觸目驚心的是因露采而剝去覆土的大片大片裸露的巖石。盡管做了些植物種植工程和生態(tài)修復工程,但無法掩蓋被剖開的破碎山體。黑褐色的巖石上,袒露著道道雨水沖刷的痕跡,可能巖石里含鐵、硫等元素,那些痕跡要么枯白、要么焦黑,如同一雙雙深不可測的眼睛在凝望著什么。在巖縫和亂石堆中,雜生著巴茅、棘條和野蒿,在冬天的寒風中瑟瑟抖動。
繼續(xù)攀登,登高遠望,整個大銅官山和對面的筆架山等,已變成城市內部的自然山體景觀。銅陵市區(qū)已然高樓林立,擴張得看不到邊了。長江如帶,成線條狀在天際飄過。銅陵縣舊縣志所謂“維山挺秀,維川瀹靈,清淑郁蒸,人文蔚聚,巒層嶂疊,寶氣燭天,湖匯江流,陰精沃地”等描述,所言非虛。
二
皖南的山大都俊秀挺拔,典型如黃山以花崗巖構造成千奇百怪美麗風景。銅官山為黃山余脈終端,構造呈現(xiàn)東北—西南走向。但與黃山諸峰不同,銅官山沒有黃山的峰林結構,看不到巖層的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侵蝕切害,幾乎沒有斷裂和裂隙,因而也沒有球狀、柱狀之類風化石頭,沒有泉潭溪瀑等豐富的地質風景景觀。它并不風流倜儻,奇異峭俊,而是骨骼粗大,山脊厚實,如同一頭巨大的老牛爬伏著。銅官山條條山脊如同根根粗大的骨骼,昭示著它無與倫比的資源賦存,和無窮無盡的力量。在一個開闊明凈的空間里,它不言不語,不怨不怒,背負著滿身的刀斧傷痕,甚至斷指殘肢,充滿時間的感傷。
文明的標志一是文字,二是金屬,三是城市。古代所謂的金屬,大多數(shù)情況下,指的就是銅。銅是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和使用的金屬之一。銅的發(fā)展和使用,對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以至有“青銅時代”或“青銅文明”的斷代稱謂。青銅文明的物質基礎,當然是銅材料,包括了采銅和煉銅。沒有銅,也就沒有所謂的青銅文化或青銅文明。
銅陵地處古揚州,星分六都?!渡袝酚涊d,荊揚“厥貢惟金三品”,銅為赤金。漢劉濞甚至在此鑄錢直接充填國庫。如今多以現(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來分析古代經濟地理,為爭名勝地經常你爭我奪,出現(xiàn)錯訛?;蛞宰匀粭l件,以生產組織的空間布局來分析可能更為科學。銅官山在中國的工業(yè)史上位置極其特殊,它坐落在著名的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上,是皖南沿江古代銅礦群落的中心。銅官山是一個“高地”,目前沿江和皖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銅采冶遺址大都圍繞銅官山分布。圍繞銅官山,密布著大大小小、自古及今的大小礦山和冶煉遺址。區(qū)內有大龍山、陽白山、烏木山、羅家村大煉渣遺址、古梅根冶、金牛洞采礦遺址等,在這里可以遠眺萬迎山、工山、鳳凰山、獅子山、銅山等。從今天的遺址分布可以看到,在空間上它覆蓋了宣城、蕪湖、貴池、黃山、馬鞍山等地,在時間上則延續(xù)春秋、戰(zhàn)國、秦、漢、六朝、唐、宋等各個歷史時期。銅官山采銅歷史源遠流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有關部門組織“皖南古銅礦考古”,在這里挖掘出冰銅錠。這意味著銅官山采礦冶煉史可上溯到商周時期。清《方輿紀要》:銅官鎮(zhèn),南唐因以名縣。有泉源冬夏不竭,可以浸鐵烹銅,舊嘗于此置銅官場。有采銅專供梅根冶。《太平寰宇記》:銅山,在縣南十里,其山出銅以供梅根冶。此處銅山即銅官山,梅根冶,在今貴池。即大通鎮(zhèn)與貴池縣之間,大江之濱,古代在此冶鑄錢幣,梅根港因此謂錢溪。乾隆《銅陵縣志》:銅官山、銅精山均有冶場。宋朝利國監(jiān),“在銅官山下之下,去縣四里許”。銅官山腳下的金山古礦區(qū)地表遺存,羅家村大煉渣,系西周早期,被譽為中國之最。新中國恢復銅官山礦開采時,還發(fā)現(xiàn)過唐代以前的采冶遺址。為此,安徽地方報紙曾發(fā)過新聞報道。一直到宋,圍繞銅官山進行的采銅煉銅鑄銅活動,都在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版圖上地位顯赫。從已發(fā)現(xiàn)的古銅礦遺址來看,上至商周下到唐宋,采銅煉銅鑄銅延續(xù)二千年左右。算上近當代的開采冶煉,銅官山的“銅史”迄今已達3000年。三千年歷史綿綿不絕,這可能正是銅官山的偉大之處。
中國文人向來偏愛撰寫山水詩文,至多寫點農桑事工,極少寫到工業(yè)。似乎這些東西本身不具詩意,難入詞賦。冰冷的銅錠和散發(fā)著利益的銅臭,似乎距離詩情畫意更遠。就是在現(xiàn)代化的今天,工業(yè)化、機械化在現(xiàn)代文人筆下,也是異化的東西,毫無趣味可言。但宋以前文人圍繞銅和銅官山及周邊大小礦山的采冶,卻留有不少文墨,成為文學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筆。庾信之“北陸以楊葉為關,南陵以梅根作冶”。李白之“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宛陵詩人梅堯臣之“碧礦不出土,青山鑿不休,青山鑿不休,坐令鬼神愁”。孟浩然之“火熾梅根冶,煙迷楊葉洲”。即使皖南片區(qū)銅的采冶業(yè)衰微了,銅官山也還留有回音回響。蘇軾之“春池水暖魚自樂,翠嶺竹靜鳥知還,莫言疊石小風景,卷簾看盡銅官山”。南宋詩人的“寒鳥數(shù)聲音相應,一陣微風野菊香”。元人的“山瘠木落衣,水涸石見底”。明人的“銅官置冶迄今傳,梅根古監(jiān)已少煙”。所謂宛陵、楊葉、梅根、南陵等地名,今都在銅官山的周邊,都曾設有銅的采冶場。
過去銅官山腳下遍地開著一種藍色的形似牙刷的銅草花。這是古人通過植物找銅的線索。更科學一點的是以物尋物,如循著礦脈去找新礦苗,或利用磁鐵礦再去找下部的銅礦。這些古老的方法非常偉大。今天我們仍在開采的銅礦,大多古人都曾開采過??脊乓嗫勺C明,銅官山礦曾在不同的朝代都進行過開采。但再前進一步,進行深度開采和冶煉,古人的方法則不夠靈了,需要有更新的技術來進行新的開采。
明朝以后,基本看不到銅官山開采的記錄了。國家貨幣使用銀的多了,使用銅的少了,工具使用鐵的多了,使用銅的也少了。更多的因素可能是技術不過關,找不到銅了,出現(xiàn)了開采冶煉的技術斷層。乾隆《銅陵縣志》謂,后“銅沙竭,監(jiān)廢”。《方輿紀要》也說:唐設銅官場,宋置利國監(jiān),歲久銅乏,場與監(jiān)俱廢。銅官山被認為沒有銅礦,所以就半死亡了。在漫長的時間里,從羅家村煉渣遺址到漢坑采冶遺址,甚至至今仍存在的日本鬼子建的雕樓,各個朝代和時期的中國銅記憶,銅官山都一直在場,或雖沒看到卻也未曾缺席,構成了豐富的歷史褶皺。銅官山仿佛隨時可能在歷史的幽暗深處滿血復活。
三
到了近現(xiàn)代,銅官山礦又恢復開采。這與現(xiàn)代中國被迫打開大門、對外開放的曲折進程是有關系的。鴉片戰(zhàn)爭后的1848年道光年間,安徽省允許英國人凱約翰承辦歙縣、銅陵大通、寧國、廣德、潛山礦產,嗣以專辦銅陵之銅官山,訂約定期百年,占地三十八萬四千余畝。這事遇到皖中紳民堅決抵制,以銀四十萬兩贖回自辦。后省府還曾向日商三井借款20萬,以銅官山礦砂作抵。但多年折騰下來,礦區(qū)如同虛設,采礦渺無蹤影。
銅官山礦的真正恢復建設,是隨著共和國的誕生而開始的。1950年,銅官山礦開始恢復生產。住茅房、穿草鞋、吃粗糧,肩扛手提,硬是兩年時間就讓井下采礦和選廠投產。與銅官山建設相媲美,同時建設的是銅官山冶煉廠,即后來有色一冶的建設。其粗銅冶煉尾氣排放煙囪高達110米,內筑耐火材料,外圍鋼筋混凝土,僅靠30來人,用幾臺破舊的卷揚設備,128天就建成,從此成為銅官山的標志。我的父親母親,就是那個年代來到銅官山的。他們一半是為了跑生活,一半是響應國家號召。母親說,那時他們不知道東南西北,不懂什么事,只曉得要來銅官山,然后就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從長江對面的無為來到銅官山了。我們小時候住在露采,印象深的事有兩件,一是在松樹山的“火區(qū)”采銅,就是采高硫礦床。那是礦工們下班后在一起聊天聊的最多的話題。二是所謂“雙三萬”,年產粗銅、銅料各3萬噸。我什么也不懂,但每當?shù)V山放“大炮”,即一次裝填炸藥超過1噸,彌漫在礦區(qū)和家屬區(qū)里的那種緊張和上下一致、全力以赴的氣氛,卻讓我們至今心有戚戚,心有所往。后來我參加工作后,按捺不住好奇心,在銅山礦下井專程去看“火區(qū)”采礦。在峒子里,我佝僂著走半天,看到掌子面了,剛一伸腰,那眼睫毛被高溫一撩,就被烤卷進眼睛里。
母親嘆息,你們幾個小孩我沒工夫管,你們幾個是自己長大的。現(xiàn)在我什么也不能干了,讓我走吧,不讓你們麻煩,增添負擔。但說到那時的工作,她那耷拉下來的眼皮仍會睜開。她說那時不知道勁從何而來,剛開始的工資一天才三毛六分錢,從天不亮就出門到下午才回家,自帶中飯,多是用一個搪瓷缸,后來用飯盒把飯菜放一起,到中午時加熱吃。我偷看過她的飯盒,所謂菜只是一根咸蘿卜頭。我們在家的午餐則是永遠的咸菜,多數(shù)時候還是爛咸菜。她一個月工資十來塊錢,關餉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與父親的工資合并,把必需的米油鹽買回家。說到那時的精打細算,母親仍很驕傲,說鄰居過日子不行,常在月末拿一個勺子來借油,而她從未向別人家借過東西。說到她們“五七”大隊家屬工的工資后來漲到二十塊時,母親的聲音都變了,充滿了歡欣。我們家改善伙食主要依靠父親的保健票,面額有二毛五一張的。那是專門發(fā)給打眼工和放炮工等高強度高技術工種的,積攢上幾張,就可以買一飯盒紅燒肉了。問她最憶什么,她說是毛主席把她們組織起來上班了,能工作拿工資了。這是祖祖輩輩婦女沒有過的,所以她們那代人特別自豪。母親因為表現(xiàn)好,從“架頭”上的砸石子工,被選到礦上炸藥廠做裝藥工。因為終于在屋子里上班了,她工作更加努力。有一天,她從高高的裝填工架上摔下,留下終生的工傷后遺癥。因為“五七”大隊家屬工的退休沒有政策,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時,母親她們還多次上訪。我在接訪的隊伍里,她則在上訪的隊伍里。當時市政府領導聽說,還問我要不要單獨見下。我說不用,回去后我就和母親說你別去了,她說那我就不去了,但我不能阻擋其他“五七”姐妹去。再以后,她們終于漲了退休金。她說她的姐妹誰誰,很多人沒有享到福,走早了,很為她們惋惜。
四
后來,銅官山礦的大洼凼越挖越深,井采部分也難以為繼。礦上說資源枯竭,品位下降,成本上升,整體出現(xiàn)虧損,終于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被迫關閉。這里被迫搞起多種經營,辦水泥廠、廢石廠。記得這里還辦過一個微特電機廠,不知今天還在不在了。但這些都與父母親關系不大了,他們先后退休。其實我并不相信銅官山礦會枯竭,歷朝歷代銅官山曾被多次關閉,甚至沉寂千年,最后總能在某個機緣里復活,將來未可妄斷。但無論如何,關閉是好事。銅官山這頭老牛,在干遍了苦活累活,擠盡了乳汁,應該停下喘氣休息了。只是,銅官山已被截去了一肢,在大洼凼一側,留下巨大的創(chuàng)面,甚至遠在長江上都能看到,既像巨大爆破爆炸遺址,又像巨大功勛獎章,俯視著越來越遠去的城市。由于地下采空,銅官山對面的筆架山持續(xù)多年不斷坍塌,胸凹脊彎,山的威勢不再,如同無血無肉無精氣的野獸骨架了。銅官山礦職工的后代們則星云四散。
今天看,銅官山礦的復活和關閉軌跡,可以認為是國家工業(yè)化的悲壯長征史。一無所有,白手起家,衣衫襤褸,一滴汗一滴血地進行著原始積累。在這個過程中,是一代甚至數(shù)代人的巨大犧牲。母親她們僅僅是為那幾毛錢的工資報酬去拼命嗎?我不知道??蓻]有那點工資,我們甚至可能活不到今天。但如果說只是這些,我又覺得玷污褻瀆了她們。把她們的工作,所經受的那么多苦難,說的毫無意義,她們自己也不會認同。
銅官山礦關閉了,但故事還在繼續(xù)。銅官山還在那里,但銅陵不一樣了。銅陵的冶煉規(guī)模更大了,先是興辦了10萬噸級的合資企業(yè)金隆公司。后來銅陵又上馬了更大的采用閃速熔煉、閃速吹煉工藝的銅冶煉廠。記得2009年,時任有色公司負責人來與市主要負責人商談銅冶煉工藝技術升級改造項目,想將廠址放在經開區(qū)化工園,我立即舉手投了贊成票。這是一張感情票。如今,冶煉需要的海量銅精砂,基本是靠海外買礦解決。冶煉本身也早已走過粗煉階段,精煉銅品位已到五個“9”的純度,成為國家新標準了。銅陵現(xiàn)在正集中力量發(fā)展銅材加工業(yè),發(fā)展銅基材料及制造業(yè)。銅的好處很多,其中之一是它屬于基礎材料,看不到它被淘汰的可能,從冰銅、到粗銅、精銅,從銅坯到銅線、銅板、銅棒,到印制電路板,甚至在市開發(fā)區(qū)還看到一些打著納米材料旗號的企業(yè),不知道究竟如何。但可以肯定銅的使用永無盡期。我在日本看過鑄造用粉末材料研究,其中銅料不可或缺。高端精密零部件,尤其是異形件,通過粉末吹鑄一次成型,省卻數(shù)控機床的車刨銑磨等復雜工藝,省卻大量人工物力,效率效益不知提高幾倍。再一個就是銅的再生能力強,可以反復使用。如同建國后的第一輪建設,如今大多只留下了遺跡,但它們的精魄還在。永續(xù)的資源利用,可能還未破題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后之視今,猶如今之視昔。不知道新的技術會把我們帶向何方。但我們還是會記得原點,記得那個小屁孩,跟在搖搖晃晃行駛的汽車屁股后面,追著去聞那燃燒不干凈的汽車尾氣。那個尾氣,亦是當時新的生活象征,并不是后人能隨意鄙視和嘲笑的。
五
站在銅官山上看長江,和在長江上看銅官山,則是兩種心境。流動的長江代表著遠方,而巍然屹立的銅官山則代表著永遠的故鄉(xiāng)。長江,我還在少年時下去游過泳,啥時能再去漂泊一次。我問自己是不是有點矯情。我厭惡矯情,但更厭惡忘卻。
母親躺在床上,薄薄的如一片紙。數(shù)個月來,她渾身疼痛,一直進食困難。常常一小碗飯,要一二個小時才能咽下。我妹妹一直在她身邊看護,說她夜里痛大了,就用青年時代的常用語言,喃喃自語說要斗爭,絕不屈服。我哥哥說你回來和她說說話,她的精神狀況就好點,甚至眼睛都會明亮起來。她說她沒有牽掛,一生值了,可以走了。
母親忽然笑著說,我自己也不明白,幾乎天天在干活,干那么重的活,怎么也不覺得苦。就像今天幾乎沒有人能理解,為什么一塊一塊石頭要人工慢慢砸,為什么職工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自覺去礦上撿破爛,把拾到的廢銅爛鐵再送到礦上,連補助的一點勞保品也不要,更不知為什么,苦成那樣還是那么樂觀。事隔多年,人都老了仍然念念不忘,甚至不經意間還會透露出幸福感。是青春與歲月的區(qū)別,是肉體與靈性的區(qū)別,其間隔了一堵墻,還是幾堵墻,其間到底有無血脈相連呢。我覺得酸楚,但仍然忍不住地想,他們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困頓中度過,因為貧窮而吵吵嚷嚷,為每一件衣裳、每一頓飯而掙扎奔走,但她和她身邊的所有姊妹一樣,卻始終擁有著超凡的毅力和意志,樂觀向前。最可能的情況是,他們從沒有把自己看成是苦力,這使他們把自己與歷史上那么多朝代及無數(shù)礦工區(qū)別開來,這使他們最后擁有了一個不同于他朝、他代、他人的青春和生命。這樣的人生,誰能真正明白。他們實實在在感覺是在為國家工作,是為一個使命所驅使,而不是為了某個礦主或資本家工作,掙得不僅是工資。工資當然是必須的,但工資絕包括不了全部。正是這個他們自己可能也模糊的使命,賦予他們那么艱難的工作以意義,賦予他們那么平凡的生命以意義。這是我們后輩在滾滾紅塵中,遙望過去需要致敬的。他們絕不是一些人想的那樣從不存在,就算是存在,其卑微生活也毫無意義和價值。本雅明說,紀念無名者比紀念名人更加困難,歷史的建構是獻給無名者的記憶。我對此并不以為然,像銅這樣的物質,印在上面的字符都難以永存,何況做銅的人,更只是一砣肉,瞬間便會歸化于自然和塵土。關鍵是看人的書寫,什么人在書寫。
醫(yī)生對母親說,您老人家不要多想瞎想,您命長,要多吃點飯,多吃點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身體自然就好了。我們也這么說,您一定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
《大明一統(tǒng)志》:銅官山,又名利國山。我覺得這“又名”或許是原來的名字,也許更符合銅官山的定位。
責任編輯 陳少俠(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