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霄
愛情是甜蜜的,也是辛酸的。泰戈爾曾說:“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撐著傘,這就是愛情”。中國民間的四大愛情故事,也都是以悲劇美著稱??酀屓擞洃浬羁?,意難平。當(dāng)天作之合、地造一雙的兩個人在茫茫人海里一眼萬年、彼此心動的奇跡,遇上許諾相愛一生卻難相守的悲劇,愛情的苦澀便被演繹得淋漓盡致。美好的兩個人卻難逃宿命的安排,強烈的戲劇沖突也讓每一個看官覺得胸口仿佛壓了一塊大石頭,仿佛穿越時間和空間,回到劇中和劇中人物一樣感同身受,飽嘗愛情之苦?;仡欉@四大愛情故事,橋,竟成了承擔(dān)一個羅曼蒂克的載體。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提起七夕,莫過于秦觀的這首《鵲橋仙·纖云弄巧》,詞里那些欲語還休的情愫,隔著紙張都讓人面頰生出兩朵紅云。牛郎織女之間的愛情故事也借詞人之筆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相傳,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感動了喜鵲仙,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成千上萬的喜鵲便會趕來,在天河之間架起一道“鵲橋”,使得牛郎織女相會。
可宋朝晏幾道的這首《鷓鴣天》,“當(dāng)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歡盡夜,別經(jīng)年,別多歡少奈何天。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卻道出了另一種可能。七夕別稱“星期”。王勃的《七夕賦》“佇靈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與月夕相提并論,點出了一年四季中與親情、與愛情相關(guān)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動人的兩個夜晚。牛郎織女原是七天一相逢,但卻被喜鵲仙誤傳,七天的見面,變成了一年一見,怎么樣豪華的銀河鵲橋,怎么樣熱鬧的鸞歌鳳舞,都撫平不了相愛之人內(nèi)心的惆悵。良宵苦短,就算是歌舞盡夜,也如同天空中那不圓滿的七月半圓,來臨的終將又是漫長的一年。
可當(dāng)相見時難別亦難遇上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我更愿意相信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過去,女孩們在七夕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總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能擁有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愛情姻緣的巧配。
唐代杜牧就曾言:“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街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痹谇缋实南那镏梗焐戏毙情W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像一座天橋橫貫?zāi)媳?,在河的東西兩岸,隔河相望、遙遙相對的就是牽牛、織女星。
七夕之夜,抬頭遙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瓜果架下偷聽脈脈情話真是好不浪漫……“鵲橋”雖然只存在于民間傳說,也沒有實實在在看得到的實體,但《牛郎織女》中“鵲橋”美好的寓意卻一直保留至今,成為美好愛情的象征。
“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
斷橋,一提起斷橋這個名字就自然而然的與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纏綿悲愴的愛情故事聯(lián)系在一起。
越劇《白蛇傳》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還依舊,看到斷橋橋未斷,我寸腸斷,一片深情付東流!”歷來催人淚下,給每個游覽斷橋的游客以無盡追思。
斷橋的聞名是因中國著名的民間愛情傳說《白蛇傳》。清明佳節(jié),煙雨蒙蒙,觀音大士說“有緣千里來相會,須往西湖高處尋”。在杭州西湖的斷橋上,白娘子終于找到了前世的救命恩人許仙,同舟歸城,借傘定情。在經(jīng)歷水漫金山之后,又是在斷橋邂逅重逢,再續(xù)前緣。
許仙白娘子的愛情故事為斷橋增添了浪漫色彩。明人洪丞《斷橋閑望》詩云:“閑作步上斷橋頭,到眼無窮勝景收。細柳織煙絲易,青屏拂鳥影難留。斜拖一道裙腰繞,橫著千尋境面浮。投者近來忘俗累,眷懷逋客舊風(fēng)流。”
今日的斷橋,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獨孔環(huán)洞石橋,長八點八米,寬八點六米,單孔凈跨六點一米,但古樸淡雅的風(fēng)貌基本未變。橋東堍有康熙御題景碑亭,亭側(cè)建水榭,題額“云水光中”,青瓦朱欄,飛檐翹角,與橋,亭構(gòu)成西湖東北隅一幅古典風(fēng)格的畫圖。明畫家李流芳《西湖臥游圖題跋--斷橋春望》稱:“往時至湖上,從斷橋一望魂銷欲死。還謂所知,湖之瀲滟熹微,大約如晨光之著樹,明月之入廬。蓋山水映發(fā),他處即有澄波巨浸,不及也。”
關(guān)于斷橋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但當(dāng)我們踏上杭州西湖斷橋時,依舊思的念的是白娘子與許仙的情定終生,怪的是法海的不懂真情?!栋咨邆鳌窡o論是傳說故事還是翻拍的電視影片,都成為一代經(jīng)典,斷橋更是成為期待擁有一段轟轟烈烈奇緣的好去處。
回顧經(jīng)典,沒想到“橋”竟成為了愛情故事中起承轉(zhuǎn)合的關(guān)鍵?!扒樯钌钣昝擅桑嗌贅桥_煙雨中?!庇耙晞 肚樯钌钣昝擅伞分兄魅斯懸榔寂c何書桓這對才子佳人橋邊看日落的場景美煞眾人,但情斷時,依萍跳橋的場景又賺足了多少人的眼淚。
從經(jīng)典影視的虛幻走向真實人間,“橋”又化身一個美麗的傳說。
“游人只道奇橋險,誰知仙橋降人間?!?/p>
“峻山險水遺奇跡,石片雙撐一面橋;驚世天工誰造就,千年屹立傲洪濤。”這是當(dāng)?shù)匚娜岁惞夂隇樗拇ňd陽三臺縣進都鄉(xiāng)仙橋村柳溪河上的“神仙橋”作的詩。
“神仙橋”,這座在外人眼里并不宏偉的古橋,在當(dāng)?shù)丶爸苓厖^(qū)縣卻頗有名氣。究其原因,這座有著奇特建筑技術(shù)的古橋,橋墩只是直立的條石,直接放在條石上的石橋板,同樣看似毫無規(guī)則,整座橋沒有一點人為建造的痕跡,古樸猶如天成。
“據(jù)我了解,仙橋村村名,至少都有幾百年歷史了,至于神仙橋橋名,就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毕蓸虼宕迕耦伿烂骼先苏f。
出生于1935年2月的顏世明老人,在上世紀(jì)40年代中期還是十歲稚童時,就愛纏著爺爺講故事。而讓顏世明老人百聽不厭的,莫過于有關(guān)“神仙橋”的傳說了。顏世明說,傳說很久以前,柳溪河上沒有橋,往返兩岸,全靠一條小船擺渡。
在柳溪河南邊半山腰林蔭里,有一個幽靜的天然山洞。一些書生為了遠離人群喧囂,苦讀考取功名,不惜早出晚歸,乘坐擺渡船過柳溪河,到被他們稱為“書崖洞”的山洞里讀書。
有一天,一位書生因家事耽擱了坐船時間,于是懇請勢利的船家行個方便,擺渡讓他過河讀書,船家不但拒絕擺渡,還出言挖苦諷刺。就在書生感到難為情之際,來了一位童顏鶴發(fā)的老漢。老漢問書生要不要請他幫忙過河?書生不解地看著老漢,心想你年紀(jì)這么大了,怎么可能送人過河?老漢見書生疑惑,就說只要書生能背他上船,他不需要船家擺渡,就可以送他過河。
書生不以為然,但轉(zhuǎn)念一下,反正過不了河,于是就將老漢背起來,走向渡船。船家想出手阻攔,但雙臂猶如被抽了筋一樣,始終抬不起來,想出言制止,也像啞巴一樣發(fā)不了聲,只能站在原地干著急。在沒有船家撐船劃槳的情況下,載著書生和老人的渡船,居然輕飄飄地到了河對岸。書生既驚訝又感激,老漢不以為然地對他說,從明日起,這里就不需要渡船了。
第二天早上,在往日擺渡過河的地方,就出現(xiàn)了一座連通柳溪河兩岸,沒有一點人工建造痕跡的石板橋?;腥淮笪虻臅@才知道自己遇上了神仙。此后,這座石板橋就被稱之為“神仙橋”。
據(jù)今年81歲的當(dāng)?shù)卮迕耦伱髻F介紹,在60多年前,橫跨柳溪河的“神仙橋”還可以看見12個橋孔,從河這邊山腳直通河對面山腳。由于滄海桑田的變遷,現(xiàn)在河面只剩下3個橋孔,第四個橋孔只露出一半,其全的橋孔已被年復(fù)一年的淤泥慢慢掩埋、轉(zhuǎn)化,成為村民的耕地了。
近距離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神仙橋”的確很難找到一點人工留下的鑿印和結(jié)構(gòu)之間的扣隼痕跡,整座橋就是由大小、厚薄不一,形狀各異的天然石條、石片,雜亂無章地堆積而成,就連支撐整個橋面的橋墩,也是由巨形條石并排杵立在河床里的,看起來似乎搖搖欲墜,實則堅固如柱。
在“神仙橋”橋頭石板上,有一雙不太明顯的腳印和一個淺坑。村民們傳說這是神仙造橋時,在橋面坐起的一個屁股坑,腳印是神仙伸腳時,在支撐的石頭上留下的。盡管這只是個傳說,但在仙橋村村民的心中,他們堅信那些印記一定是“神仙”留下的,因為常人沒有這么大的力道。
顏明貴說,每年汛期漲大水,處在低洼地帶的“神仙橋”就會受到?jīng)坝康暮樗疀_擊、淹沒,但洪水過后,“神仙橋”還是完好如初,即使在“5.12”大地震中,依然完好無損,與那些花巨資,建起年限不過三四十年就轟然倒塌的現(xiàn)代橋相比,它神奇的建筑技術(shù),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站在寬1.8米,髙3.5米,長20米的“神仙橋”上,可見橋下的河水還算清澈。可以想象,這里曾是村婦洗衣、頑童洗澡的好去處。
“柳溪河畔山連山,凡人原本不識仙;游人只道奇橋險,誰知仙橋降人間?!边@是當(dāng)?shù)刈髡哧愡\良為“神仙橋”作的詩。從詩中不難看出,在當(dāng)?shù)厝诵睦?,“神仙橋”的建橋身世是無解之迷。
在三臺縣文管部門的幫助下,幾經(jīng)周折,終于揭開真面目。在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臺縣志·寺觀》中的《凈土寺碑記》中,找到了與”神仙橋”有關(guān)的文字:“今凈土,古剎也,而廢敗若此,寧忍坐視乎?(寺僧)遂發(fā)心自捐衣缽,命匠伐石,重建山門、牌坊一座,道路石梯,煥然聿新。又同寺僧曰性頂、曰通澄協(xié)心持疏募化方鄰大姓錢糧,建天王殿,修砌寺門、石橋,大功俱已告成……萬歷丙申(1596年)春朔九日。
凈土寺就在“神仙橋”附近的山上,而去凈土寺,“神仙橋”是必經(jīng)之路。《凈土寺碑記》中的“石橋”,無疑就是被后人稱謂的“神仙橋”。不過,凈土寺原建筑早已在文革中蕩然無存。只有歷經(jīng)420多年風(fēng)雨的“神仙橋”,至今屹立不倒。
見證“神仙橋”建橋歷史,當(dāng)然不止《凈土寺碑記》這一個佐證。
“思簧進都顏家彎,‘神仙橋上祖墳山。云同三房幾十戶,石板一支粵梅縣?!边@是2010年9月13日,在進都鄉(xiāng)顏氏宗親顏海濤八十壽宴上,顏氏族人寫的一首詩。詩里的思簧,就是入川到三臺縣進都鄉(xiāng)的顏氏第一代祖宗,落戶進都鄉(xiāng)后,發(fā)展成三大房,幾經(jīng)繁衍,分別定居在進都鄉(xiāng)顏家彎、“神仙橋”和鄰近的三臺縣云同鄉(xiāng),再加上廣東梅縣一支也到進都場鎮(zhèn)的石板梁落戶,三臺縣進都鄉(xiāng)就有了一支龐大的顏氏族人。而思簧作古后,就葬在“神仙橋”的山上。
毫無疑問,“神仙橋”是進都鄉(xiāng)保存最好的古橋,“神仙橋”承載著數(shù)代村民的記憶,也維系著這里的鄉(xiāng)族宗法與民情世態(tài)。
比起過去的大集體時代,“神仙橋”在功用上早已大大退化,農(nóng)忙時,村民們由此經(jīng)過去柳溪河兩岸耕種;農(nóng)閑時,他們也偶爾來此轉(zhuǎn)轉(zhuǎn)。但這里平日已經(jīng)鮮有人跡,“神仙橋”顯得孤單、寂寞、蒼涼。
79歲的侯光興大爺一輩子幾乎沒有離開過仙橋村,和其他老人一樣,“神仙橋”也曾是他兒時的樂園,夏日晚飯后,他會和大人們一起來河邊游泳,“夏秋天晚上,很多村民都會到‘神仙橋這里乘涼、戲水,我們在‘神仙橋上,聽老輩子們講有關(guān)‘神仙橋的故事?!焙畲鬆斦f。直到上世紀(jì)90年代,這里都是村民們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啊裣蓸蚓褪抢献孀诹艚o我們的念想,看見它,就好像看見逝去的先人,我們會好好守護它。”
中國是橋的國度,橋之多,之古老,之文化,絕世無雙。民間傳說,或許只是捕風(fēng)捉影,但卻為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存留下一個個美好的念想。中國的橋是智慧的,科學(xué)的,更是心靈的,文化的,古往今來根據(jù)民間傳說、歷史典故來寫橋的詩文更是汗牛充棟。它們或許只是永遠活在詩歌之中的“詩橋”,也可能是永遠矗立在人們心頭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無論如何,當(dāng)我們再次路過這座“橋”時,都多了一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