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獻(xiàn)平
瓦屋山是一座桌子一樣的山,位于今四川洪雅縣瓦屋山鎮(zhèn)境內(nèi),四川盆地西緣大相嶺東南麓,為邛崍山峨眉之支脈,與雅安市的滎經(jīng)縣相連。站在縣城的高處看,遠(yuǎn)處確實有一座黑桌子一樣的龐然大物,巍巍而又穩(wěn)穩(wěn)地停放在天地一隅。我想,這樣形狀的山峰,別說在四川,即使在全世界,也是極少見的。上天造物或者說劇烈的地殼運(yùn)動,導(dǎo)致的結(jié)果一再令這個世界充滿驚奇和神秘,令一代代人一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這一切卻不是“天地毓秀,造化奇?zhèn)ァ敝惖暮唵卧~匯就可以概括的。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凡人之言,不是言不及義,便是有過之無不及,而差之千里卻往往能恰到好處的,卻少之又少。
莊子此言與《系辭傳》“天地蘊(yùn)偉,萬物化生。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醇?!庇兄噍o相成、相互映照的微妙而玄秘的關(guān)系。所謂的真理,既是敞開無秘的,也是大敞細(xì)究而繁復(fù)無解的,因為,偉大的事物都很簡易,附著于現(xiàn)實,既與人的生存和生活血肉相連,又能深入到天地之核和人的精神靈魂。
我即將登上的瓦屋山,大抵也是如此。唯一覺得不安的是,在成都,距離瓦屋山僅僅一百多公里,幾年來,我竟然沒有注意過這座別致的山脈。我和它,在此前的時光里,就像是兩個相互站立而互不打望的朋友。當(dāng)然,以我之卑微與瓦屋山之巍峨相提并論,這本身就是滑稽的假設(shè)。好在對于美好之物,我也像其他庸眾一樣,從不拒絕贊美,更不無視他們的存在。對這世上每件事物都心存敬畏,以慈悲之心與大度襟懷,和每一個與我們同生相伴的自然物,尤其是超越平凡的“赫然獨立”與“蕓蕓眾眾”相互致敬并熱愛,是人的一種美好素質(zhì)。
不湊巧的是,進(jìn)山之時,大霧并小雨。這種雨霧,在四川大多數(shù)地區(qū)很常見卻又很美妙。但對于第一次來瓦屋山的我,這更像是一種拒絕。萬物皆有靈。到雅女湖停車,在雨中,我沒有看到更多碧藍(lán)、幽深、漣漪不斷的水,可水走后和未來之前,湖底所呈現(xiàn)出的那種柔嫩的綠意,尤其是其中蜿蜒如音符的人形曲徑,配上兩岸山坡底下的白色民舍,猶如置身于仙境。避雨時,我抱起小賣部人家不滿兩歲的女孩照相,并逗弄她讓她喊我爺爺。正高興,忽聽一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大聲在背后說:爬呦,怎么能叫你爺爺!
四川話中的“爬”的意思就是“滾”。南方和北方的區(qū)別,方言上也巨大。一粗魯而直接,一則柔綿而隱晦。就像這瓦屋山,若是在北方,肯定是一派剛雄之姿,盡管也會草木葳蕤,但絕不會如此豐饒。而促成它的豐饒和妖嬈的,則是水,有水則萬物生,有水則無論巨微,皆備靈性??上?,待我進(jìn)入瓦屋山深處,雨居然又大了起來,五月的天氣,卻冷得令人直打哆嗦。在淅淅瀝瀝的雨聲之中,最好的事情一是讀書,二是清睡。前者可以珠串形式與文字及其承載的故事、意義進(jìn)行有效溝通,后者則真的會將自己融入山水當(dāng)中,渾忘世事,甚至自己的肉身,進(jìn)入到一種無意識的“空冥”狀態(tài)。
在索道之上俯瞰,白霧之中,草木靜默,就連碩大的杜鵑花,也都有了倦色。在這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這成片的驕傲的花朵,一朵朵一枝枝,似乎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可細(xì)看,它們又是各自喜悅的,風(fēng)雨本來就是常事,對于瓦屋山成片的杜鵑花而言,它們的經(jīng)歷與見識,要比我這樣的中年人要豐富與深刻得多。沿著木板鋪排的道路前行,可以看到一些古樹,蒼蒼郁郁,或彎曲或挺拔,極像人生,有些枝丫上長滿了綠色的苔蘚,粗大的根部甚至開著妖艷的紅花。我不知道那花的名字,只覺得,事物之間,相互依附與成就都匪夷所思,看起來朽而無用,但對其他生命來說,則是肥沃的生身之地甚至一展風(fēng)采之地。
行至此處,我似乎略有所悟。瓦屋山之所以深藏,多年來不為更多人所知,不是因為它藏得太深,而是因為人們對它的重視與理解得不夠。盡管附近的峨眉,為普賢菩薩道場與其舉世無匹的“秀”,為人敬重和欽慕得宛若仙女,遠(yuǎn)近之人均慕名而來,絡(luò)繹不絕,而瓦屋山則如一尊穩(wěn)重而略顯嚴(yán)肅的得道者,令人望而生畏。人都是喜歡“柔”的和“秀”的,這也體現(xiàn)了道家“柔弱勝剛強(qiáng)”之理念,反映了人耽于快樂和享受的天性。
古蜀國之王蠶叢死后安葬于瓦屋山;老子在此隱居修行;張道陵在此立碑;張三豐于此創(chuàng)立道教的“屋山派”……如此久遠(yuǎn)和玄妙之事,令人心思飄渺。蜀地之山,多與佛家道家淵源甚深,蓋因其幽深清秀,適合冥想與隱居?!兜赖陆?jīng)》說“清靜為天下正”,又“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像瓦屋山這類如此龐大與幽絕之地,當(dāng)然會使得修行的人得到不斷覺悟,進(jìn)而洞徹“天之道,利而不害”“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至簡至真。
沿途,細(xì)雨敷面,偶有小風(fēng)吹過,樹葉上的水珠銀子般跳下來,在濕潤的土地上無聲而滅。雨水時大時小,白霧包裹一切。人踩著流水,可以明顯感覺到,這瓦屋山中,其實是沒有人的,在其中行走的人,都成了它的一部分。只不過,人和這山里的野豬、猴子、大熊貓、牛羚、林麝、黑熊一樣,只不過它們能夠不斷地移動而已。驀然的瀑布飛流直下,轟隆隆的聲響好像這山在自我捶打胸脯,并以此來進(jìn)行一種鍛煉,或者向所有靈性的事物訴說。
夜宿復(fù)興村,這是瓦屋山下的一座羌族村子。村里的人至今還穿著羌族服裝。他們自稱是蠶叢的后代。學(xué)者普遍認(rèn)為,眼睛鼓出的蠶叢先前生活在今甘孜和阿壩等地,也是氐羌的一支。蠶叢以其養(yǎng)蠶的技能,逐漸成為蜀地之王。當(dāng)?shù)孛癖姙槲覀儽硌萘饲甲宓奈璧福貏e是他們的山歌、酒歌和喜慶歌,樸素、真切,既有對民族歷史和英雄的追溯與歌頌,又有自我內(nèi)心情感的真切表達(dá)。聽來令人倍覺蒼涼,又富有美好的意味。
白霧之中,草木靜默,就連碩大的杜鵑花,也都有了倦色。這成片的驕傲的花朵,一朵朵一枝枝,似乎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沿途,細(xì)雨敷面,偶有小風(fēng)吹過,樹葉上的水珠銀子般跳下來,在濕潤的土地上無聲而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