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文
“細雨斜風(fēng)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边@首《浣溪沙》寫于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公元1084年),彼時蘇軾已經(jīng)離開謫居四年多的黃州,遷移汝州。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近五年的貶謫生活,并沒有使蘇軾意志消沉、委靡不振,相反,此時的蘇軾仿佛經(jīng)過一場透徹靈魂的洗禮,完成了自身的完美蛻變與人格重塑。所以經(jīng)歷了宦海沉浮后,蘇軾才能俯首滾滾紅塵,以超脫曠達的人生姿態(tài),榮辱不驚云淡風(fēng)輕的發(fā)出優(yōu)雅的吟唱:“人間有味是清歡?!?/p>
林語堂在他那部精彩紛呈的大作《蘇東坡傳》中說:“喜歡那個詩人完全是由于一種癖好。我想李白更為崇高,杜甫更為偉大……但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愛的詩人是蘇東坡?!碧K軾生平無須贅述,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騷客折服于這位天才文人的精妙筆鋒和人格魅力。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有很多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然而,無論是作品還是人品都讓人欽佩的文人卻是寥若晨星。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歡蘇軾、敬仰蘇軾甚至把他當(dāng)做精神的楷模靈魂對話的對象?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讀者心里也會有一千個蘇東坡。蘇軾無疑是可愛的,不論從哪一方面從微小放大數(shù)倍,都會讓人發(fā)現(xiàn)其獨特的魔力。有人喜歡蘇軾的作品,如“春鳥秋蟲之聲”,揮灑自如、潑墨寫意,或即興而發(fā),或恢弘擴大,不忮不求,批評臧否;有人欽佩蘇軾的人格,失意時不隨波逐流,得意時不喜形于色,淡看榮辱,光風(fēng)霽月。
“文人窮而后工”,這句話放在蘇軾身上似乎很貼切,仔細想來卻不然。誠然,蘇軾一生并不平順,宦海沉浮、顛沛流離、命途多舛,六十四年的人生里,屢次貶謫,多半流落客鄉(xiāng)。這樣的命運,對一個普通人也十分不公,更何況這樣一位胸有曠世之才、筆下生花的天才文人。然而,蘇軾的思想與靈魂并沒有遺失在遷徙的旅途上,在一次次命運的洗禮下,這位曠世奇才完成了人格的重塑,實現(xiàn)完美的蛻變,“遺世獨立,羽化登仙”。而這些坎坷中,最為重要也是最具轉(zhuǎn)折意義的,當(dāng)屬謫居黃州的四年。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原本一腔報國熱血豪情的蘇軾,由于聞名歷史的“烏臺詩案”鋃鐺入獄,何正臣、李定等人的陷害,使蘇軾不僅憑空受到牢獄之災(zāi),仕途更是失去希望,“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歷史最終沒有辜負這位曠世奇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黃州成就了蘇軾,而蘇軾也成就了黃州。
元豐二年除夕,在監(jiān)中度過四個月又二十天的蘇軾被釋出獄,感慨萬千的詩人寫道:“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斗少年雞。”元豐三年正月初一,四十五歲的蘇軾攜長子邁,凄涼就道前往黃州。從元豐三年二月到元豐七年四月,蘇軾在黃州謫居四年零兩個月,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數(shù)量眾多的詩詞書文,在這些紛繁的文學(xué)作品中,蘇軾卻對幾個意象情有獨鐘,在他的詩詞中數(shù)見對“花”“江”“月”“夢”等意象的描寫。筆者將從對這些意象的分析中,全面展現(xiàn)蘇軾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和他的生命精神。
一、“陋邦何處得此花”——花之儒
“花”是中國古代文人筆下描寫最多的意象之一,“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檻拂露華濃”,數(shù)不盡的姹紫嫣紅開遍。不論是凌寒傲雪的梅花,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不論是悠然南山下的菊花,還是花中君子的蘭花,都是主流思想中備受謳歌的對象。高潔、傲岸、不屈、有所為,這些品質(zhì)都是儒家所提倡和贊揚的,是符合傳統(tǒng)主流的價值要求的?;ㄊ侨胧赖模踔潦鞘浪椎?,寄詩情于百花的文人騷客,何嘗不是在以花喻人,表現(xiàn)其自身的儒家精神?
在蘇軾的詩詞中,“花”的意象同樣代表了詩人作為一個受到儒家系統(tǒng)訓(xùn)練的士大夫的心靈感受。此時蘇軾的內(nèi)心是郁郁不平的,是迷茫孤寂的,甚至是發(fā)牢騷的,詩人雖說“此災(zāi)何必深追咎”,卻仍在儒家的思想體系里來審視自身的遭遇,并未“勘破”。蘇軾自稱為“吾平生得意詩也”的“寓居定惠院海棠詩”正是蘇軾對自身不平遭遇的訴說。詩名為“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點出流落黃州的蘇軾正如同這貧瘠陋邦野外盛開的海棠,埋沒無人知,海棠如蘇軾、蘇軾為海棠,以海棠為載體,蘇軾宣泄著自己無法言說的抑郁,“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獨幽”“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天涯流落具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也許,蘇軾之所以說此詩使他平生得意之作,也與當(dāng)時淪落他鄉(xiāng)同遇淪落花的心態(tài)有關(guān)。除此詩外,蘇軾更廣為流傳的一首海棠詩也寫于寓居定惠院時,“東風(fēng)裊裊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zhuǎn)廊。只恐夜深花睡去,顧燒高燭照紅妝”。川端康成也曾寫過這樣的句子,“凌晨四點鐘醒來,發(fā)現(xiàn)海棠花未眠”。細膩的情感與才思彰顯了作者的非凡文學(xué)功力,而詩人化身為“護花使者”燃紅燭以照花,又何嘗不是期望君主能夠憐才惜才,重視自己。
蘇軾在黃州時期,為和章質(zhì)夫?qū)懥艘皇住端堃鳌ご雾嵳沦|(zhì)夫〈楊花〉詞》,王國維評價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為最工?!薄八苹ㄟ€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M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fēng)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睏罨懵?,輾轉(zhuǎn)無依,詞人說“無人惜”自己卻成為“惜花人”,楊花的身世不能自主觸動了蘇軾的心,同病相憐之感頓生,在為楊花歌詠的同時,也是為自己告白,情韻豐富,幽怨纏綿。
這些“花”的意象大都出現(xiàn)在黃州早期的詩詞中,雖然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學(xué)價值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然而如果僅僅是這些作品,蘇軾最多是個能夠引起讀者同情的詩人,很大程度上,在這些作品中的蘇軾只是在“顧影自憐”“嘆花傷情”,那個具有千年魅力的蘇軾還在醞釀,等待石破天驚。
二、“江上之清風(fēng),山間之明月”——江月禪
明代楊慎曾寫過一曲《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江水奔流,明月依舊,江與月的組合永遠能達到禪的意境。從純粹的自然審美到感性的玄理哲思,觀古今于須臾,撫滄海于一瞬,與“永恒”猝然相遇。張若虛一首《春江花月夜》,是一番“神秘而又親切的、如夢境的晤談”,“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思考是禪意的追問。
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fā)揮到哲學(xué)境界與藝術(shù)境界。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gòu)成藝術(shù)的兩元,也是構(gòu)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禪的心靈狀態(tài)深刻體現(xiàn)在蘇軾的作品中,尤其在江與月相輝映的藝術(shù)境界中。蘇軾黃州的名篇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于元豐五年,均是在江流婉轉(zhuǎn)、月照江流的禪境中揮毫而成。黃州雖然貧瘠,卻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蘇軾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提供了滋養(yǎng)與素材。奔流而去的長江,笑看江山盡換,皎潔寂靜的明月,不為人間換了容顏。“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當(dāng)年雄姿英發(fā)的周郎已湮沒于滾滾江水中,而如今,赤壁旁只剩幽人憑吊。激蕩江流拍岸,如雪似練,而蘇軾在這水光相接的長江畔,壓抑的心情被滌蕩,沉郁的精神受洗禮,說什么生前身后事,千年后不過一場空?!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肥窃娙藨压庞鹘袢烁裰亟ǖ钠瘘c,《赤壁賦》則是蘇軾人格蛻變的高潮。“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蒼茫天地之間,不禁覺得個人如“滄海之一粟”,而蘇軾并沒有停留在對江月無窮的感慨上,“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蘇軾擺脫了自身局限的眼界,將渺小的個體與無盡的宇宙聯(lián)系在一起,生出物我永恒的禪思,其境界又豈是自怨自艾的哀嘆可比。
以前后三篇代表作為界,蘇軾在黃州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為兩期,前期主要抒發(fā)詩人被貶的苦寂抑郁,而后期,完成了人格重建的蘇軾,從仕途不順中解脫出來,超脫而曠達。“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和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xiàn),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詼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就像余秋雨所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述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边@種成熟,是蘇軾思想中禪境的投射,佛祖拈花一笑,蘇軾已了悟。
三、“萬事到頭都是夢”——夢中道
如果僅僅從儒和禪兩個角度來分析蘇軾,雖然也可以勾勒出完整的文人輪廓,卻不能全面地解釋蘇軾的生命精神。儒和禪使蘇軾積極超脫,使他成為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月下的散步者,是天才的士大夫。而道,讓蘇軾變得矛盾、變得復(fù)雜,他能荒誕怪癖也能莊重恢弘,有順從也有叛逆,有超脫也有糾結(jié),種種世相使蘇軾熠熠閃爍的天才光芒具有更為迷人的魔力。
莊子說“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近乎技為道”。莊子是具有藝術(shù)天才的哲學(xué)家,對于藝術(shù)境界的闡發(fā)最為精妙,在他是“道”。易經(jīng)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石濤也說:“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而蘇軾的道,就是“夢”的意象,清醒與沉醉之間,不知莊生夢蝶還是蝶夢周莊。蘇軾的夢是消極的,逃避的,是自我安慰的,同時蘇軾的夢又是超脫的,飄逸的,是勘破紅塵的。蘇軾剛到黃州時,作《西江月·黃州中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楓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嫌客少,月明多破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彪x開親人被貶黃州,此時往事的繁華喧囂,蘇軾已分不清是現(xiàn)實還是夢境,往事如一夢,夢醒已成空。蘇軾想用“夢”來安慰自己,來讓自己解脫,然而如同借酒澆愁愁更愁一般,用夢來逃避并不能使蘇軾獲得心靈上的皈依,只能讓他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這樣的心境在《南鄉(xiāng)子》中亦有體現(xiàn),“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蘇軾的道并不止于夢,夢讓蘇軾變得縹緲,變得虛無,夢與醒之間,構(gòu)成了蘇軾完整的生命精神?!杜R江仙·夜歸臨皋》中,蘇軾寫道:“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碧K軾心靈渴望擺脫蠅營狗茍,也努力踐行自身的思想,生活的磨難仕途的多舛,骨子里的樂天,夢醒間的雙重性格,使蘇軾豐滿,讓他最終成為蘇軾??鬃拥牡茏釉鴨査氖妪R不食周粟,“這些賢人臨死之前,有無怨恨?”孔子曰:“求仁而得仁,有何怨?”在黃州,蘇軾獲得了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藝術(shù)才情蒸餾升華,心中“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
儒、禪、道,構(gòu)成蘇軾生命精神的不同側(cè)面,向后人展現(xiàn)出全景的蘇軾。這位天才的文人,對于詞,開闊其領(lǐng)域,可以談道也可說禪;其文章清新自然,或莊嚴純正或輕松曼妙,各臻其妙;其為人,超脫曠達,飄逸瀟灑,“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黃州是蘇軾人性突圍的比武場,他成功了。而對黃州的感情,對人生的流離起伏,或許可以用蘇軾的一首詞作結(jié):“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yīng)乞與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fēng)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p>
參考文獻:
[1]林語堂.蘇東坡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2]王琳祥.蘇東坡謫居黃州[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0.
[3]蘇軾.蘇軾詞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此文獲第十四屆全國語文教師四項全能大賽論文項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