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麗
《鳥啼》是英國作家勞倫斯寫于1919年的一篇散文,《教學參考書》上對這篇文章寫作背景的解釋是,不久前英國經(jīng)歷了極為寒冷的冬天,當時有大量鳥兒死去,冬去春來鳥兒生命的復蘇成了作家寫作的直接動因。也有人把剛剛經(jīng)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聯(lián)系起來,因為勞倫斯是反戰(zhàn)的,戰(zhàn)爭所造成的破壞與創(chuàng)傷讓他銘記深刻,于是他借自然界的一種生死輪回現(xiàn)象來抒發(fā)對生命的思考,這誠然也是一種合乎邏輯的詮釋。
如果把《鳥啼》與作者的其它作品割裂開來品讀,你會發(fā)現(xiàn)《鳥啼》其實與其它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類散文沒啥兩樣,只是“謳歌春天的美好和小鳥生命力的頑強,從而表達作者對生與死的思考和對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的肯定?!保ā督虒W參考書》的解釋)但如果把這篇散文與勞倫斯的其它散文結(jié)合起來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非作者簡單地表達對自然界某種生命現(xiàn)象的謳歌或禮贊,也不是簡單地表達某種人生態(tài)度,它其實是作家整個生命哲學以及藝術(shù)信念的呈現(xiàn)。翻閱勞倫斯的散文集,其中包含有大量對生命問題進行探討的文字,勞倫斯是一個生命意識極強的作家,這或許與他自幼體弱多病有關(guān),或許與他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和身世背景有關(guān)。聯(lián)系勞倫斯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藝術(shù)生命的全部,我們甚至可以下這樣的斷言:《鳥啼》是勞倫斯的生命哲學宣言。文章從自然界的生死現(xiàn)象寫到生死體驗,再到對生死的態(tài)度,作家向讀者展示的是一種生命寓言。死亡是一種必然的歸宿,生命又是一種真實的存在,是“追隨死亡”,還是“向死而生”?這其實是一個重要而嚴肅的生命價值取向的問題。
追隨死亡是一種態(tài)度,那是在凝視生命終結(jié)的必然中勸導人們疏離塵世、壓制欲望、抽取快樂、放棄追求,此時一種聲音會在耳際響起:一切都是徒勞,一切都是空泛,一切都是虛無。另外一種追隨死亡的態(tài)度是,隨意地揮霍、透支生命,讓本能欲望極度膨脹,讓生命過度虧損,過早凋零。向死而生則是另外一種生命姿態(tài),在把握生命全局的基礎(chǔ)上,對生命選擇珍視、呵護、點燃的態(tài)度,讓生命活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fā)與飛揚,然而又經(jīng)理性合理的疏導與引領(lǐng),做到野性與理性的完美交融。這顯然是勞倫斯所倡導的生命哲學,他既痛心于縱欲享樂者對生命低級的任意的揮霍,也不滿于傳統(tǒng)理性主義對生命本能的漠視與壓抑,前者停留于生物欲望的宣泄而使人接近一種動物的存在,后者片面追求精神的清潔而使原始生命沖動受到無理的壓制,這兩者都會導致生命的畸形與病態(tài)。
勞倫斯所倡導的生命倫理既尊重生命存在的本能沖動,又承認精神理性的合理引領(lǐng),達到靈與欲的有機融合。死亡與生命,勞倫斯把注腳的重心放在生命上,但他并不回避死亡,也沒有惡毒地詛咒死亡,他坦誠死亡力量的強大與存在的必然性,這是生命輪回的正常演繹邏輯,這層含義在《鳥啼》中是有所顯示的。死亡“猶如一場勢不可擋的洪水”“攫住我們,一切殘斷,沉入黑暗”“它纏在我們周身,像蝙蝠繞進我們的頭發(fā),逼得我們發(fā)瘋”。但死亡“永遠不是我們最深處真正的自我”,那真正的自我是什么呢?當然是生命,是不斷處于生長奮發(fā)的生命,那“新的浪頭涌起”“極樂的源泉”“美麗的噴泉”“生命鼓舞著,搖蕩著到新的天堂,新的昊天……”
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此文時,應該沿著他們閱讀體驗的內(nèi)在邏輯展開,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悟,深潛文本,勇于質(zhì)疑思辨,提出問題。教學中要立足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提煉出關(guān)鍵核心的問題。大體上可以圍繞“生命”“死亡”“生與死的關(guān)系”這個三個基本維度展開,重點體悟勞倫斯是如何通過“鳥啼”來抒寫生命的。
當然,教學此文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此文與勞倫斯的其他散文進行聯(lián)讀:如《還鄉(xiāng)》一文中的“我知道,我們必須要關(guān)心的是生命的質(zhì)量,而不是數(shù)量。沒有希望的生命應該休矣,癡呆者、無望的病人和真正的罪犯們當屬此類”。[1]《實質(zhì)》一文中的“對我來說,能讓我感覺生活美好的東西是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即使我們身患病癥,我還是活生生的,我的靈魂活著,仍然同宇宙間生動的生命息息相關(guān)。我的生命是從宇宙深處獲得力量的。從群星之間,從巨大的‘世界中。我的力量就是從這巨大的世界中來,我的信心亦然”。[2]《作畫》一文中的“一幅畫是活的,是因為它與你投注的生命同在。如果你沒有把生命注入——沒有激情,沒有視覺發(fā)現(xiàn)的歡欣或狂喜凝聚其中,那這畫就是死的,就像很多畫布一樣,不管在上面進行了多么徹底與科學的勞作”。[3]等等。
莊子曾兩度借孔子之口強調(diào):“死生亦大矣!”告誡人們理性地對待生死。司馬遷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說:“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愿公詳計而無與俗同。”周國平說:“只有勘察了生命的全局,人生才能做出選擇?!鄙?,屬于每個人的只有一次,它是一塊巨大的畫布,要涂上什么樣的色調(diào),鮮活還是暗淡,靈動還是呆板,都由你自己決定。在生命的航程中,會有激流、險灘,會有殘害、毀滅,但生命的河流永遠滾滾向前。生命的價值本質(zhì)在于自由選擇,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自然賦與人們的不調(diào)和還很多,人們自己萎縮墮落退步的也還很多,然而生命卻不因此回頭,無論什么悲慘來襲擊社會,什么罪惡來襲擊人道,人類的渴望完全的潛力,總是踏了這些鐵蒺藜向前進”“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4]“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可以走的路……”[5]。
注釋:
[1][2][3]黑馬譯.勞倫斯散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6.128.204
[4]魯迅.熱風·生命的路.魯迅全集(第1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86.
[5]魯迅.華蓋集·北京通訊.魯迅全集(第3卷)[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