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首龍
遼寧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遼寧沈陽 110000
小鵝瘟病系全身性病毒感染,潛伏期3~5 d,癥狀以消化系統(tǒng)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擾亂為主。病程長短取決于雛鵝的日齡及易感性。出殼后4~5 d最早出現(xiàn)少數(shù)病雛,以后傳播迅速,波及全群,大量死亡,至20日齡以后一般不再出現(xiàn)新病例。1周齡以內的雛鵝得病后常為最急性型。此型一開始即呈衰竭狀態(tài),或倒地兩腳亂劃,數(shù)小時后死亡。1~2周齡的雛鵝發(fā)病后常為急性型,占發(fā)病死亡的絕大多數(shù)。該病可見群內有不少雛鵝雖亦能隨群采食,但把啄得的飼料隨即甩去,并不吃入。以后逐漸出現(xiàn)精神委頓,落后離群,嗜睡拒食,但多飲水。不時排泄灰白或淡黃綠色、渾濁如米湯樣的稀糞,其中混有氣泡。喙端和蹼部的色澤變暗,呼吸用力,鼻孔流出漿液性分泌物或冒出氣泡,鼻孔周圍粘有污斑,嗉囊柔軟,內含氣體及液體,病程1~2 d即死亡。在臨死前或出現(xiàn)兩腿麻痹或抽搐等癥狀。隨著雛群日齡的增大,病程逐漸延長成為亞急性型。
尸體羽毛濕潤,泄殖腔擴張,黏膜紺紫。用手按鼻孔兩側時流出稀薄液體。結膜干燥呈脫水狀,皮下組織顯著充血[1]。切片中心肌纖維有不同程度的顆粒變性和脂肪變性,很多肌纖維斷裂,排列凌亂,肌間血管充血并有小出血區(qū),肌纖維間有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彌漫增生,有時形成較大的浸潤灶。多數(shù)病例心內膜下心肌淺層有黏液性水腫,肌纖維消失或萎縮斷裂。腎稍腫大,雖暗紅成紫紅色。腎小球充血腫脹,內皮增生,腎小管上皮顆粒變性,少數(shù)病例實質中有小壞死病灶,間質中也有炎性細胞彌漫性浸潤。
本病的特征性變化是小腸發(fā)生急性卡他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病情稍長的病例可見到最典型的變化:小腸中、下段整片腸黏膜壞死脫落與纖維素性滲出物凝固,形成栓子,或形成假膜包裹在腸內容物表面,堵塞腸腔。剖檢時可見在靠近卵黃柄與回盲部的腸段,外觀極度膨大,質地堅實,長2~5 cm,狀如香腸。剖開后可見一淡灰或淡黃色的栓子將腸管完全堵塞。在顯微鏡下,小腸膨大處的變化為典型的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這種變化是在空腸和回腸廣泛的急性卡他性炎癥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先是黏膜絨毛腫脹發(fā)炎,繼而成片絨毛壞死,結構破壞,細胞成分崩解凝固。
所有現(xiàn)知的抗菌藥品和抗生素對本病均無治療作用。對發(fā)病早期的急性病例注射抗小鵝瘟高免血清0.8~3 mL/只,有明顯的治療效果,治愈率可達50%。在已發(fā)生本病的雛鵝群中,對未表現(xiàn)癥狀的病雛一律皮下注射高免血清0.8 mL,有80%~90%的雛可以不顯癥狀。可對種鵝在留種蛋的前一個月開始作第一次免疫,待鵝肌肉注射1%稀釋的鵝胚絨尿液0.5~l mL,隔15~20 d后,注射第2次,劑量為含毒絨尿原液0.2~0.5 mL。后來采用一次免疫的方法,注射0.01 mL/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