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桂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于受到西方創(chuàng)意寫作理念的影響,再加上高等院校作家駐校制度的推動,一大批當代作家開始在高校從事課堂教學,或者進行工作坊教學以及公開演講,面向大學生和公眾傳授閱讀經驗與創(chuàng)作體會,他們的教案或講稿結集出版,在文學批評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形成了近年來中國文壇上重要的現象,即作家批評的興起。作家批評在當代文壇的興起,與進入高校課堂的作家們的推動至關重要,畢飛宇、閻連科、格非、余華、張煒、王安憶、馬原等都有在高校課堂或工作坊從事教學的經歷,他們自覺反思創(chuàng)作經驗、有意識地從事文學批評、進行系統(tǒng)思考和表述,以不俗的實績形成了作家批評復興的現象。追溯歷史,可以說,作家介入批評的現象一直就存在,而且有不同的形態(tài)表現。不同形態(tài)的作家批評到底在批評界具有怎樣的合法性?與學院派批評相比,作家批評具有哪些優(yōu)勢和獨特性?對于當代文學批評的本土化建構能夠提供什么樣的經驗和啟示呢?
中外文學史上作家在創(chuàng)作的同時從事文學批評,并且在創(chuàng)作界和批評界都有不小影響的現象,并不鮮見。米蘭·昆德拉、馬修·阿諾德、T.S.艾略特、F.R.利維斯、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戴維·洛奇、E.M.福斯特等不僅是詩人、小說家,也是卓有成就的批評家。如果算上數量眾多的創(chuàng)作談、訪談錄、作品序跋、后記、作家日記等等,作家批評家的名單還可以開列得很長。有學者曾說:“廣義來說,每個人都是批評家,而且一個作家同時必須是個批評家,否則他怎么知道小說這樣寫好、那樣寫不好呢?司湯達、雨果、巴爾扎克、伍爾芙,中國的魯迅、茅盾、施蟄存、沈從文,都寫過那么多批評文章,且多是一流的文學批評文章?!雹偈聦嵈_實如此,在中國古代,專門的批評家非常少,文學批評幾乎都是由精通某一類文體創(chuàng)作的作家來完成的,于是,古文家講古文,戲劇家論戲劇,詩人辨詩,詞人說詞,就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那些留下批評文字的古代文學批評家,比如蘇軾、韓愈、歐陽修、李白、杜甫、張炎、李漁、袁枚、方苞等等,大多同時也是杰出的作家。羅根澤早就指出中國的文學批評“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沒有多少批評專家?!雹诂F當代文學批評中,作家批評家也不乏其人?,F代文學中非常有影響的“作家論”“作品論”形態(tài)的批評文字,大多也是由作家同行寫就的。比如茅盾寫魯迅、徐志摩、丁玲、沈從文寫郭沫若、郁達夫、許地山;李健吾寫巴金、蕭軍、曹禺;蘇雪林寫周作人、沈從文、徐志摩等等。當代文壇上,作家反串批評家身份寫批評作品,寫同行或者同行互評的現象更是舉不勝舉。因此,在當代文學批評和理論建構中,作家批評是需要重視和深入研究的批評類型和現象。
古今中外文壇上作家涉足文學批評現象的普遍存在,是符合藝術生產和美學批評規(guī)律的。在長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中,作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必然會對其中的某些問題進行深入探尋與思考,對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進行總結和反思,希望為自身在創(chuàng)作中遇到的一些不清楚的現象找到解釋。正如美學家H.帕克所說:“要求善于思考的人們長期不去表述他們對美的興趣和人類其他興趣之間的關系,以便確定美在生活中的地位,那是辦不到的。因此,如果沒有像雪萊這樣的人,或者像錫德尼這樣的人來思考闡述詩歌和科學的關系,或者沒有像托爾斯泰這樣的人來思考整個藝術的性質,那倒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如果我們不是到處聽見聰明才智之士議論實用和善同美的關系,或者探究一首詩或一幅畫所以偉大的原因,我們倒會感到詫異?!雹塾纱苏f明,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感性經驗的豐富積累中,就自己擅長的某一類文學形式進行鑒賞批評活動,對作家來說就是十分自然而順理成章的事。
“作家批評”的說法和分類,強調和突出的是批評主體的身份,并沒有指向批評作品的形態(tài)和特點。按批評主體的身份來進行分類,以法國批評家蒂博代的說法影響最大,他提出了把文學批評領地一劃為三的主張:“‘自發(fā)的批評’,即讀者的口頭批評或報刊記者的即時批評;‘職業(yè)的批評’,即大學教授或文學研究者的批評;‘大師的批評’,即已獲得公認的大作家的批評?!雹軓牡俨┐亩x來看,他首先對作家能夠作為批評家的身份是有標準的,要求是“獲得公認的大作家”,強調了作家的知名度和公眾認可度,同時也包含著對成為大師級批評家的作家創(chuàng)作成就的要求。蒂博代認為那些在創(chuàng)作方面有偉大成就的作家們,他們的批評見解也有超凡脫俗之處,是值得批評界重視的。他說:“偉大的作家們,在批評問題上,表達了他們自己的意見。他們甚至表達了許多意見,有的振聾發(fā)聵,有的一針見血?!雹葑鳛樵娙撕徒艹雠u家的艾略特也十分重視和推崇作家批評,他指出:“在藝術家的勞動中,在一種與創(chuàng)作活動相結合的情況下,批評活動才能獲得它的最高的、它的真正的實現?!雹?/p>
如果只強調身份,作家談文學的文字形態(tài)是多種多樣的,創(chuàng)作談、訪談錄、作品序跋、后記、作家日記、回憶錄、書信、隨筆,理論文章等等,似乎都可以歸屬于作家批評。而且,如此眾多形態(tài)的作家文字,影響、介入各個時代的文學批評,也是不爭的事實。根據作家創(chuàng)作談、日記等文字中的文學思想和觀點、方法來解讀、批評作家作品,也就是通過作品分析來印證作家觀點、方法,是不少批評家常用的方法。當下的文學批評中,一些批評家也擅長于走這類路子,比如賈平凹、閻連科等作家都喜歡給作品寫后記,這無疑給評論者提供了方便,有人就從其后記中尋找切入點,為批評作品立意,甚至有人從后記中拎出作家關于作品的一句話來,然后結合作品情節(jié)內容來佐證和闡釋這句話,敷衍成篇,就成了批評文字。在這些批評中,作家寫就的所有與作品有關的文字,似乎都能夠作為批評的材料。按照知人論世的批評傳統(tǒng),引用作家訪談等文字進行作品分析,本來也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批評家如果完全依附于作家,成為作家的傳聲筒和代言者,復制作家的思想觀點,批評的獨立性和主體性不存在,批評也就沒有了價值和意義。另外,還需要厘清的是,作家寫下的眾多形態(tài)貌似批評的文字,盡管會作為批評的佐證材料介入和影響批評,但不一定就都具有“作家批評”的實質?!白骷遗u”的真正內涵和和價值不能完全由作家身份來表征,應該從主體意識和批評對象方面進行限定。作家批評是作家自覺地、有意識地從事文學批評實踐,進行系統(tǒng)思考和文字表述的活動。那些作家隨意寫就的關于文學趣味的看法和觀念的零散文字,不論是創(chuàng)作談,還是日記、回憶錄等等,都不能算真正的作家批評。
作家批評,尤其是駐校作家的文學批評,都注重文本的精細閱讀與分析。如今的文學批評存在批評不及物的問題,許多批評家,尤其是有些學院派批評家在進行文學批評時,往往不是首先精細研讀文學文本,然后進行分析,而是對作品內容一知半解,就自由發(fā)揮,或者更多是立足于某一理論觀點進行邏輯推演,注重闡發(fā)預先設定的意義。只是把文本作為論證過程中的例證。與當下批評界忽視文本解讀的傾向相反,作家批評幾乎都十分注重解讀與分析文本。格非《塞壬的歌聲》、馬原的《閱讀大師》、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張煒《小說坊八講》、畢飛宇《小說課》等作家的批評,都是從解讀名作經典入手的。畢飛宇就曾明確說過:“我的重點是文本分析,假設的對象卻是渴望寫作的年輕人。”⑦作家們都具有豐富的閱讀積累和細膩的感性體驗,他們常常通過引導讀者深入閱讀古今中外文學經典,使讀者在對作品藝術世界的體味中接受其文學見解和觀點。除了經典作品,作家們也經常結合分析自己的作品來闡釋文學問題。作家們對文本敏感細膩的體驗和鞭辟入里的分析,使讀者既能夠體味到文學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又能夠深透理解文學大師們的藝術世界。
另外,作家批評還突出對技法的分析和創(chuàng)作秘密的解讀。讀者心目中,作家是具有點石成金的神奇能力的人,掌握著寫作秘訣,一般人都期望通過讀作家談文學的書和聽作家的講授,獲得寫作某種文學文體的獨門秘籍。而創(chuàng)意寫作所帶來的寫作可教、創(chuàng)作能學的理念也使得作家們首先將教學目的定位為教會大學生寫作,傳授給學生寫作的技法。因此,在批評作品中他們十分重視對具體寫作技法的分析與總結。他們的技法分析,都是立足于實踐的切實經驗,不是高蹈虛妄的空談。不管是面對經典,還是結合自身創(chuàng)作實踐和作品,分析創(chuàng)作技法和規(guī)律,對于作家們是得心應手的,作家具有的實踐經驗,是其他批評家所不具備的,因此,分析實踐方法,作家批評獨勝一籌。朱光潛認為在西方文藝發(fā)展史上,文藝創(chuàng)作者本人能夠成為最好的文藝批評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具有實踐經驗。他指出:“詩和戲劇方面的歌德,繪畫方面的達芬奇和杜勒,雕刻方面的羅丹,小說方面的巴爾扎克和福樓拜等大師,在他們的談話錄、回憶錄、書信集或專題論文里都留下了珍貴的文藝批評,其所以珍貴,是因為他們是從親身實踐經驗出發(fā)的?!雹嗤醢矐浽谥v述小說課時,強調了小說的技巧問題,她說:“文學是一種專門的職業(yè),它有它的道理,有它特定的技巧和技術。我現在便很想談一下這其中的技術問題。”⑨畢飛宇也說:“分析有多種式樣,有美學的分析,有史學的分析,我所采取的是實踐的分析,換句話說,我就是想告訴年輕人,人家是怎么做的,人家是如何把事件或人物提升到好小說那個高度的。老實說,我做實踐分析相對來說要順手一些,畢竟寫了那么多年了,有些東西是感同身受的?!雹怦R原《小說密碼》中有一部分是專門談方法的,其中有舉例說明小說結尾方式的,也有結合作品來展示人物塑造和情節(jié)建構等具體方法的。畢飛宇在《小說課》中結合小說《玉秀》的重寫過程,說明小說中虛構人物是如何促使作者產生逆向創(chuàng)作的,與讀者分享他感同身受體驗過的虛構人物反哺作者的寫作秘訣。
鮮活靈動的審美體驗與生動的表達是作家批評的優(yōu)勢。作家一般都具有超強的感性審美能力,情感體悟能力、細節(jié)感受能力和藝術發(fā)現力等等,作家批評因而也體現出鮮明的審美風格。作家們的文學批評,常常能發(fā)現深刻而獨到的解讀角度,雖依托自我經驗但又能觸類旁通,將豐富的想象力和豐沛的情感蘊涵于作品的分析中,靈動的詩意和鮮活的審美體驗閃現在字里行間。作家們對作品的評析能夠帶給人審美愉悅,也得益于他們生動而有詩意的語言表達。作家批評絕少純粹抽象的、學理性的演繹,語言表達感性與知性兼具,辭藻生動華美,可讀性強,如同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樣,也是其個性和獨創(chuàng)性的表現。作家們在批評中解讀作品時入情深厚,說理通透,不乏生命體驗和自身情感的投入,能夠引導閱讀者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文學教育,在興趣盎然中接受和認同作家的文學觀念和審美趣味。閻連科《發(fā)現小說》、馬原《閱讀大師》、畢飛宇《小說課》等作品,既是批評文字,同時又是文筆生動的散文、隨筆。學界對作家批評的這一特點早有認識,有學者就曾評價E.M.福斯特的《小說面面觀》是“被世人目為既是一部關于小說理論的研究專著,又是一部語言非常生動的散文作品”?。
作家批評還具有卓越的批評意識和價值判斷。人們不滿意當下的文學批評,其中就認為如今的批評缺乏真正的批評意識和擔當精神,尤其是同行批評和圈子化批評,一味說好話和互相吹捧的傾向嚴重,使文學批評成為可有可無、不痛不癢的文字裝點,失去了引領創(chuàng)作方向和價值判斷的作用?!拔覀儗τ谒囆g的興趣很少是一個純粹感受或欣賞的問題,通常,它也是一個判斷問題。審美經驗從感受開始,過渡到比較和評價——過渡到批評,在這里,它通常就完成了?!?文學批評雖然離不開鑒賞和審美感受,但批評活動的最終落腳點應是評價和判斷。由于作家們筆耕多年,是文學內行,深諳個中甘苦和熟悉創(chuàng)作規(guī)律,熟讀過不少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和作家同行的作品,因此在評論作家和作品時,往往能夠一語中的,見解中肯,富有見識。作家批評不僅能夠深入分析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而且能夠根據作家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風格做出深刻而獨到的價值判斷,也能客觀地指出同行作家的創(chuàng)作優(yōu)缺點。畢飛宇對汪曾祺《受戒》的評價非常精彩,通過對小說語言風格、結構和情節(jié)張力的分析,指出了汪曾祺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文人氣”“美”和“詩意”,還有依賴直覺達成藝術效果的高超才能。同時他對汪曾祺的局限的判斷也令人信服:“從這個意義上說,汪曾祺是寫不了長篇小說的,即使他寫了,好不到哪里去。這也是局限,氣質的局限,理性能力的局限。”?王安憶認為,畢飛宇的《玉米》,講述的是卑劣的或者至少是平庸的人生故事,結局處理得不成功,順應了當前小說創(chuàng)作踐踏人性、缺乏人道主義情懷的惡俗傾向。作家如此評價同行的創(chuàng)作得失,可謂智慧之語、直諫之言。
新時期以來,國內的文學批評和理論發(fā)展呈現出一片繁盛景象,理論觀點更迭迅速,批評話語層出不窮,批評實踐也異?;钴S。但與此同時,當代文學批評也一直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境。人們從追問批評存在的本真意義出發(fā),從批評活動的有效性考量,從而產生對當前文學批評的存在焦慮和身份合法性的質疑。如何建構本土化文學批評話語,提升文學批評對當代中國文學經驗闡釋的有效性,是需要批評界亟待解決的問題。那么,在文本細讀、審美體悟、藝術感知、文字表達等方面都具有獨特優(yōu)勢的作家批評,對于面臨困境和闡釋力不足的當代文學批評到底有哪些貢獻?對于當代文學本土化批評范式的建構到底具有哪些可能性呢?
首先,作家批評要切實起到引領閱讀和創(chuàng)作實踐的作用。作家批評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多獨到而精彩,他們通過細致解讀經典文學作品所傳達的文學創(chuàng)作技巧和觀念,對于文學專業(yè)的高校學生和文學圈內的人,產生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局限在課堂和文學小圈子內的批評,如果只顧自說自話,可想而知,產生的影響力和作用畢竟有限。文學批評具有溝通讀者、作品和作家交流的功能。隨著媒體的發(fā)展和大眾傳播時代的到來,文學借助影視、新媒體等傳播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在數量上呈幾何級發(fā)展,低俗化、快餐化、娛樂化的創(chuàng)作趨向與閱讀潮流也相伴而生,而媒體和大眾批評缺乏自主性和自審精神,往往表現出迎合和共謀的傾向,缺乏對本土文學精神進行精確闡釋的能力,難以起到鑒別審美價值和撥正創(chuàng)作方向的作用,更別提通過文字及文學批評提高大眾的文學鑒賞水平、培養(yǎng)文學閱讀趣味,進而提升全社會的文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了。作家批評要真正能夠溝通讀者、作者與作品,擴大交流功能和實效,就要依仗作家身份的影響力,力圖突破課堂和文壇小圈子,加強大眾傳播的范圍。作家批評家要自覺地介入到對當下文學作品及其現象的批評中,通過對大眾喜歡和大眾中流行的作品和文藝現象的解讀和鑒賞,切實起到引導創(chuàng)作實踐和大眾閱讀趨向的作用。作家批評都注重對文學經典的解讀,經典為普通讀者所熟知,容易引起共鳴,作家們用自身體驗和獨特理解對經典的解讀,能夠傳達給讀者鮮活的閱讀體驗,有利于提高普通讀者和整個社會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寫作水平?!白鳛閷<业奈膶W教授對古今中外名著的解讀固然很重要,但是,在第一線創(chuàng)作的作家們對名著的解讀似乎更接地氣,更能形象生動地感染普通讀者?!?有學者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對作家批評寄予厚望,認為可以通過作家對經典的解讀,構建生動有趣的全民閱讀。
其次,作家批評也要重視理論性和對文學普遍規(guī)律的總結。偏重于感性體驗和個案分析、表現出極強的個性體驗和主體性是作家批評的特點,但是如果作家批評一味沉湎于對個人閱讀心得的描繪,不注重普遍規(guī)律的總結,主體性就會變成純粹的主觀性或者隨意性。文學批評要遵循的原則和認識特點是:“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恒存?!?雖然作家個性和作品風格千差萬別,但文學批評不能滿足于純粹感性經驗的分析,而是要上升到理性的認識,透過現象尋求本質,通過對文學個案評析,獲得關于文學的系統(tǒng)知識和普遍規(guī)律,為揚清貶濁的文學批評提供判斷作品的標準。正如讓-斯塔羅賓斯基所說:“我們不能停留在一部作品或一位作者的個案上,為此,批評的語言必須提高和校正,以便隨著情況的變化提出最適宜的反思性補充。人們不能把方法簡化為一種隨情況變化的、只憑猜測引路的直覺的摸索,給每一部作品一種它似乎在等待的特定回答是不夠的。這將是把批評的作用限制為感性的回聲,受每一次閱讀所具有的特有魅力所擺布的、精神化的反映。批評忘記了它本應追求的最終的統(tǒng)一性,而聽命于它途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形式所提出的無限的要求。”?作家批評也要能夠辯證地把握文學批評中感性與理性的關系,不管是“文本—理論”的歸納式提升,還是“理論—文本”的演繹式鑒賞,都要有突破具體現象和感性經驗的束縛、追求統(tǒng)一性和理論性的意識。
有些作家在批評中已經體現出重視理論性和統(tǒng)一性的特點。比如,畢飛宇認為“直覺”是小說家最神奇的才能,他在批評中多次運用“直覺”去分析小說情節(jié)建構的原因,揭示寫作的真正秘密?!爸庇X”已是關于藝術思維的常識,畢飛宇從常識入手分析解讀創(chuàng)作秘密,結合作品對“直覺”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進行了演繹式驗證,體現了統(tǒng)一性和理論性統(tǒng)一的特點。王安憶在小說課中,先從批評界關于小說的眾多定義中選擇確定她對小說的理解:“我就給它命名為一個心靈世界,這是我個人對它的命名?!?小說是個人心靈的世界,理論界對此有較高的認可度。王安憶也認同此觀點,并且以此來統(tǒng)合她的小說批評世界,對《復活》《巴黎圣母院》《紅樓夢》、張煒《九月寓言》、張承志《心靈史》等小說展開批評分析,在對一個個文本的生動解讀中對此問題做了集中而立體的闡釋。理論視點的確立,使得其批評文本既有突出的感性體驗,又有理論根據和內涵,而不像有些作家在批評中表現出隨意創(chuàng)造術語、刻意標新立異、使人不知所云的弊端。
最后,作家批評要強化在融會貫通中創(chuàng)造批評新范式的自覺意識。在多種批評形態(tài)中,作家批評具有感性特征鮮明、文本解讀的詩意性、創(chuàng)作的現場感和價值判斷的精準性等獨特優(yōu)勢。但是,作家批評要真正能夠突破當下的文學批評困境,成為一種有闡釋力和影響力的本土化批評范式,還需要作家們具備創(chuàng)新批評話語的自覺,提升理論自覺性和批評家的主體性。作家批評一方面要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批評中的印象式與感悟式批評的精髓,同時主動學習融合現代批評精神;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提升現實擔當精神,激活關照文學現實的熱情,介入到對當下文學創(chuàng)作和閱讀的價值引導中,將社會關懷和人文情懷滲透在對文學作品的批評中,結合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程,對豐富的文學創(chuàng)作現象進行鑒賞、分析和評判,將批評理論和鮮活的審美體驗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能夠貼切詮釋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實際的原創(chuàng)理論。作家格非在批評寫作中嘗試自覺融合學院派批評和作家批評,有學者評價說:“‘藝術為體,理論為用’的批評方式,卻在為作家批評奠定學理基礎的同時,也為當今人文關懷意識日益稀缺的學院派批評注入了一股耐人尋味的心魂之思?!?閻連科《發(fā)現小說》結合中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實際和文化精神,以中外優(yōu)秀現實主義小說經典為參照,總結出了現實主義小說寫作所追求真實在不同層面的內涵,提出了零因果、全因果、半因果、內因果等現實主義小說作者建構情節(jié)的方法以及各自的優(yōu)缺點,在此基礎上,他為當下小說創(chuàng)作指出了應該如何書寫與創(chuàng)造真實的“神實主義”?方向。因而,就作家批評如何建構一種有活力的本土化批評范式,增強文學批評對本土作品的闡釋和引導方面來說,閻連科的《發(fā)現小說》為從事批評寫作的作家們提供了值得借鑒經驗和范本。
①周思明《我們時代的批評家》[J],《文學自由談》,2019年第4期。
②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1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頁。
③?[美]H.帕克《美學原理》[M],張今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頁,第106頁。
④⑤[法]阿爾貝·蒂博代《六說文學批評》[M],趙堅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版,第71頁。
⑥[英]T.S.艾略特《批評的功能》[M],《艾略特文學論文集》,李賦寧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73頁。
⑦⑩?畢飛宇《小說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98頁,第198頁,第176-177頁。
⑧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5頁。
⑨?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4頁,第10頁。
?方土人《小說美學經典三種》[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10頁。
?丁帆、王堯《建構生動有趣的全民閱讀》[A],見畢飛宇《小說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劉勰《文心雕龍》[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第657頁。
?[瑞士]讓-斯塔羅賓斯基《批評的關系》[A],見[比]喬治·布萊《批評意識》[M],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頁。
?葉立文《批評如何“小說”——以格非〈塞壬的歌聲〉為例》[J],《天津社會科學》,2014年第 2期。
?閻連科《發(fā)現小說》[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