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藝術文告”是報告文學文體的另一種命名。只有“報告”與“文學”有機融合的作品,才是得體的報告文學。文學性不足,成為報告文學文體為人詬病的重要問題,也是制約這一文體發(fā)展和影響力提升的基本因素。李春雷是致力于報告文學文學性建設作家中的一個代表。他既具有關于報告文學文體特性較為完整認知的理性把握,特別是對其中的文學性置備的意識自覺,其創(chuàng)作中又頗多文學性達成的精心營構,呈現出作為“藝術文告”的非虛構寫作的審美價值。本文從文學性自覺、統(tǒng)攝性藝術思維的建構、敘事結構的配置、人物敘寫和表現力語言運用等方面,較為全面具體地論析李春雷報告文學的藝術創(chuàng)構及其特點,或許,對報告文學寫作的優(yōu)化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文學作品,是藝術地表現社會生活的載體?!雹賵蟾嫖膶W也是一樣。報告文學的“報告”意謂報道,非虛構是它的基本定性?!昂退Q一樣,報告文學的最大的力點,是在事實的報告?!雹诘质俏膶W樣式,因此“作家必須要像不使作品失去藝術性那樣地審慎地選取繪畫器具,在正確的展示中,組織自己的記述而必須把它作為是藝術文告”③。川口浩和基希這兩段關于報告文學的經典性論述,完整地給出了報告文學文體的特性,即既是“事實的報告”,又要“作為是藝術文告”?!皥蟾妗迸c“文學”有機地融合為一體,這是報告文學寫作的理想目標,也是報告文學文體走向獨立自覺的一個重要表征。
但是,許多時候報告文學的“文學”總是作為一個“問題”被言說著,似乎小說等文體就沒有文學性的議題,只要有了虛構、想象等也就有了文學。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有許多。界外一些人士奉持先驗的凡寫實無以文學的觀念,無視報告文學寫作中文學性的存在和可能;也有一些論者以現成的主要是小說的文學性尺度,檢視報告文學,所言不能得體及物。但主要的原因還在于報告文學的界內。不少寫作者,包括一些資深作家,缺乏對報告文學文學性的自覺,認為內容為王,題材決定作品的價值,由此只求取“政治正確”,而忽視作品的文學性建構。還有一些寫作者或許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學性意識,但是他們文學寫作的基本能力偏弱,更沒有掌握寫實性作品非虛構審美生成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所寫作品文學品位不高,文學品相也較為黯然。一方面是文體歧視者偏見依然,另一方面是相當多的報告文學作品本身藝術性嚴重不足。這就是報告文學文體之“尷尬”。
我將李春雷報告文學對于“藝術文告”的創(chuàng)構,置于這樣一個背景中加以言說,其要義是清晰明確的。其一,紀實的報告文學是能夠生成文學性的。其二,得體而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文告”,必須以文學的方式報告非虛構的題材?!皥蟾嫖膶W有效地發(fā)揮新聞特性,又巧妙融合文學藝術的生動形象?!雹芷鋵崳畲豪字皇且慌铝τ趫蟾嫖膶W文學性創(chuàng)造作家中的一個代表。李春雷他們既具有關于報告文學文體特性較為完整的理性把握,特別是對其中的文學性置備的意識自覺,其創(chuàng)作中又頗多文學性達成的精心營構,呈現出作為“藝術文告”的非虛構寫作的審美價值。這樣的寫作經驗,對補足報告文學的文學性缺失,推進這一文體的文學化發(fā)展,不無切實而重要的意義。
一
李春雷在報告文學界曾經就是一個“春雷”。他以寶鋼建設史為題材的長篇報告文學《寶山》獲得第三屆(2001—2003)魯迅文學獎報告文學獎,獲獎時年方36歲。這部作品除了題材重大之外,最為重要的是作者以非虛構的文學敘事,成功地反映了富有價值的工業(yè)題材,獲得了文學界的高度評價。陳建功為青年報告文學作家的卓然成長而欣喜:“在一般人筆下難免枯燥呆板的工業(yè)題材,被作家置之于廣闊的世界背景和雄渾的歷史縱深中,便被賦予了磅礴的氣勢、靈動的思想和撲面而來的現代氣息?!薄白鳛橐徊咳笆降胤从持卮箢}材的作品,作家既擁有統(tǒng)攬全局、囊括歷史風云的筆力,又具備捕捉生動的人物和生活細節(jié)的情致?!雹葸@里所用的“氣勢”“思想”“氣息”“筆力”和“情致”等,正是對《寶山》及物達人的到位評論。而雷達也認為《寶山》“全書大氣磅礴、語言精美、思想深邃,堪稱當代紀實文學的一部具有史詩風韻的佳作”⑥。其實比《寶山》更早的記寫邯鋼改革開新、絕地崛起的《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也顯示出了李春雷報告文學寫作的某種天賦和特質。作品將鋼鐵的堅硬和文學的柔美融于一體,誠如曾鎮(zhèn)南所說,“他用文學的手段和語言,用自己真摯的熱情和深刻的思考,為我們畫出了可欽可仰、可歌可泣、可觸可捫的邯鋼魂”?!叭瞬]有被物和數淹沒,詩意也沒有被大工業(yè)的繁響和市場的詭譎逼遁,這委實是寫得引人入勝、動人心魄的文學的報告”,是一首“鋼鐵交響詩”⑦。曾鎮(zhèn)南從工業(yè)或企業(yè)報告文學寫作物化、數字化和市場化泛濫的流弊中,讀出了李春雷作品的品格?!颁撹F交響詩”即是以文學的“交響詩”的方式報告邯鋼的命運史,是報告和文學化合的一種理想狀態(tài)。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和《寶山》這兩部早期涉鋼作品的寫作表明,李春雷對報告文學文學性的求取,并不如一些論者和讀者以為的只體現在他后來的短篇作品之中。只不過早期作品的文學性達成更多是一種天成的自發(fā)而為,而經歷練后作品實現“藝術文告”的創(chuàng)構,更多的則是基于作者對報告文學的文體自覺。所謂天成自發(fā),是指作者具有某種文學的天賦和后天的勤奮習得?!拔姨貏e喜歡古典散文,對《左傳》《史記》的經典文字,和韓柳歐蘇、歸有光、桐城派的散文如饑似渴,后來對五四時期和現當代文學家的作品也大量閱讀,有了更深的感覺?!薄皬某踔幸荒昙夐_始,我天天寫日記,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全部寫出來。由于是寫給自己看的,也沒有什么顧慮,寫得大膽放肆,天馬行空,每天3千字?!雹嗌倌昀畲豪讓﹂喿x和寫作的喜愛,為成就報告文學作家的李春雷練成堅實的“童子功”。在成為報告文學作家之前,他是一個新聞記者,作品曾獲得中國新聞獎。1993年二十五歲時,李春雷出版了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歲》。新聞的眼光和散文的筆力,為李春雷向著報告文學的遠方前行夯實了基本功。正是有了天成自發(fā)的文學性積淀,加以日后對報告文學審美性的自覺追求,使李春雷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出一種整體性的文學性風致和境界。在我看來,自覺的文學性追求,對于文學性缺失的報告文學界而言更具廣譜的意義。
雖然由于非虛構規(guī)定性的前置,報告文學題材價值在寫作的全要素中的占比更重,但這并不意味著題材就是報告文學寫作的一切?!拔膶W并不是因為它寫的是工人階級,寫的是‘革命’,因而就是革命的。文學的革命性,只有在文學關心它自身的問題,只有把它的內容轉化成為形式時,才是富有意義的。因此,藝術的政治潛能僅僅存在于它自身的審美之維。”⑨馬爾庫塞的“審美之維”論更切中報告文學寫作的關鍵。報告文學是一種敘事文學樣式,只有當客觀的存在經非虛構審美敘事而進入文本,才會生成它的敘事價值,也就是馬爾庫塞所說的“只有把它的內容轉化成為形式時,才是富有意義的”。在報告文學的寫作中,能否將原型作有效的有表現力的非虛構轉化,是報告文學之謂報告文學的核心課題。從根本上講,這種轉化是客體與特定主體相遇相得的一種結果。也許,李春雷未曾從學理上探索名副其實的報告文學作品的發(fā)生機理,但他從自身和其他作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對此感悟認知。對于報告文學,李春雷有了明確的認知:“報告文學要報告,但更要文學?!被谶@樣的認識,他在自己的寫作中制定了兩條準則,“一條是恪守真實性準則,不能有絲毫虛構、夸張”;“另一條準則是強化文學性,語言去‘新聞體’,講究文學藝術,講究語言美、意境美”。⑩社會上和文學界時常有一種歧見,認為一流作家小說;二流作家詩歌散文;三流作家紀實報告。對此,李春雷并沒有急于情緒激昂地論辯,而能反求諸己,作理性的內省思考,以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言明了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問題”。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清醒和氣度,所以他對報告文學體性的認識會更完整,對其中的文學性要素的思考更見深入。
李春雷對報告文學文體的思考和認知,體現出某種邏輯層級的系統(tǒng)性?!罢嬲膱蟾嫖膶W,在堅持真實性的同時,首先是文學。文學是純美的,是人性的,是溫暖的,是向善的,是具有人類感應的。”?這是總的界定,而且針對文學性的不足,突出強調“首先是文學”?!拔沂冀K認為,文學作品,最主要的是表現力?;蛘哒f,文學之所以是文學,最主要的是藝術表現。”?這里給出的是報告文學文學性實現的具體路徑,即是要提升藝術表現力。而藝術表現力不足正是制約報告文學文學影響力的癥結所在。李春雷還以形象的喻說說明藝術之于報告文學寫作的重要性:報告文學“更要有其獨特的藝術性,就像鳥之羽翼,車之雙輪,歌之旋律。沒有這些,就不是文學,就不是藝術品”。?檢索李春雷有關報告文學的言說,我們可以看到他既有具體的藝術方法論,也有總體上的統(tǒng)一的文體觀。而后者更為重要,這也是他在寫作“藝術文告”這一點上贏得公認的重要原因。
二
報告文學的文學性訴之于接受者更重要的是作品呈現出的整體性的藝術感覺,這種整體性體現著作者藝術的統(tǒng)攝思維,并且影響著具體的藝術表達,所以,對于作品文學性的生成具有決定性意義。作者藝術統(tǒng)攝思維的水準,成為檢驗報告文學作品文學性品質的一個刻度表。這里所謂的藝術統(tǒng)攝思維,是指作者主體能從對象客體充分的內化中,創(chuàng)造出可以支撐起作品整體性構架的藝術支點、特殊意象和深度題旨等。這些構架性的創(chuàng)意既來自物(書寫對象),又得之于心,是對象之物與作者之“我”融合生成的具有足夠表現力的藝術結構,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這些形式的尋獲和建構是促成客觀的書寫對象轉化為敘事的文本的關鍵。“藝術之所以具有感染人的功能,就是因為生活要素已經和另一個要素——作家的自我結合了起來,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結構……任何形象都產生于再現生活和表現自我的統(tǒng)一。只要生活和自我發(fā)生了互相統(tǒng)一的關系,就形成一個二維結構?!?這種“二維結構”的生成對于文學作品的發(fā)生具有基礎性意義。在報告文學寫作中,不少寫作者片面以為報告文學是非虛構文體,就放棄主體對于客體的參與和介入,只將對象原型材料依樣搬入作品,這樣的寫作自然無文學性可言。周政保在論及報告文學的文學性時有言,“我們說一部報告文學具有‘文學性’,是因為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作品的思情魅力:被它的描寫所啟示所激動,由局部而整體,由此岸而彼岸,甚至可以傾聽到作品所要傳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在其中感悟到某些更深刻而博大的命題,如人生、命運、人的處境、人類前途等”?。周政保所說的“思情魅力”,就是客體“生活要素”在主體有機參與后實現非虛構藝術轉化時所生成的審美感染力。這種審美感染力來自作品整體性的藝術設計,體現了作者統(tǒng)攝性的藝術思維的有效運用。
我們讀李春雷的作品,無論短篇還是長篇,其中一些重要的代表作都有統(tǒng)攝性藝術思維的卓越表現。在我看來《木棉花開》是李春雷報告文學的代表作。就思想的深刻和藝術的精湛兼勝而言,也是21世紀初年中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品?!赌久藁ㄩ_》是一篇人物報告文學,主人公是中共廣東省委原第一書記任仲夷。這是一位在特殊時段對廣東改革開放做出獨特貢獻的特別人物。作者原擬寫成長篇人物傳記,但后來寫成的是一篇不足二萬字的短篇作品。就是這樣一個短篇,其實也有長篇的歷史容量和厚重,可以說是一部反映廣東乃至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艱難歲月的風云史稿。作品一改過往領導人物高大全的寫作模式,力求本真地還原人物的本性和形象。“到廣東上任的時候,他已經66歲了。面皺如核桃,發(fā)白如霜草,牙齒全部脫落了,滿嘴盡是贗品。心臟早搏,時時伴有雜音,膽囊也隱隱作痛。但他顯然還沒有服老,一米七一的個頭,80公斤的體重,敦敦實實,走起路來,風風火火,踩得地球‘咚咚’直響?!薄翱蔹S的秋風吹亂了他的滿頭白發(fā)和滿心愁霧?!弊髌烽_篇就將這種特征化、性格化的人物形象陡然推置讀者的面前,并且隱喻了人物的境遇,讀者的閱讀期待隨之被點燃了起來。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對于“木棉花開”意象的發(fā)現和基于此而形成的木棉意象思維,有效地激活了全篇整體的藝術設計?!拔沂莾鹊睾颖比耍綇V州采訪,那滿目的翠綠花紅,眼花繚亂,在住所大院里散步,發(fā)現有許多葉紅似錦,花蕾熾烈如火的樹花,這是什么?一問,別人告訴我,這是廣州市花:木棉花。馬上有了靈感,火紅的木棉不正是任老品格的最好象征嗎?就這樣《木棉花開》油然而生,一錘定音?!?
可以說“木棉花開”是天來之筆,點亮了作者的藝術思維之眼,立定了作品表達的藝術維度?!笆∥笤豪镏矟M了榕樹,這南國的公民,站在溫潤的海風中,懸掛著毛毛茸茸、長長短短的胡須,蒼老卻又年輕,很像此時的他。”“但他似乎更喜歡木棉樹,高大挺拔,蒼勁有力。二月料峭,忽地一夜春風,千樹萬樹驟然迸發(fā)。那碩大豐腴的花瓣紅彤彤的,恰似一團團灼灼燃燒的火焰,又如英姿勃發(fā)的丈夫?!蹦久迾涫怯⑿蹣?,任仲夷無疑是改革開放的豪邁英雄。物性與人性融通,木棉樹的形象使任仲夷的塑造更見傳神。作品對于“魚骨天線”、私營經濟、粵港合作、“二進宮”等的敘事,都與作者對人物木棉樹性格的認知與把握緊密關聯。人物與木棉疊印的特寫意象貫穿作品首尾?!八纳眢w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樹,但他思維的枝葉依然滴青流翠,激情的火焰仍舊時時噴薄迸濺?!薄皫X南的疆土上肅立著數不清的木棉樹,像一把把碩大的火炬,在默默地燃燒著?!边@樣的人物描寫,其“思情魅力”會感人至深,流溢恒久。
《寶山》一篇在全局性的構思方面也有及物而藝術的作為。我們看它的章目命名就可知曉作者藝術思維支點的定位和關聯物象的借取。“東海有孕”“第二次起錨”“海風爽爽”“海為媒”“駛入公?!薄跋蚝t興”,“?!痹谶@里成為結構作品的關鍵詞。它貼合書寫的對象,寫實了寶鋼江邊靠海的地理,更具有極大的表意性。“寶鋼,是中國工業(yè)化進程特殊時期的一次巨大的冒險”,“是歷史轉折關頭新舊思維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鋒”。大海的波高浪急,恰好隱喻著作品扉頁上寫下的作者對寶鋼的深刻認知,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正好象征了中國改革開放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梢哉f,《寶山》以“?!苯浘曌髌?,是深得題材內在肌理的。
三
如果說,統(tǒng)攝性藝術思維的生成能從總體上奠定作品的藝術感,那么敘事結構的具體配置,是達成作品藝術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實現敘事表現力的基礎性工作。敘事結構包括許多內容,其中有敘事線索的設置、開篇收尾的安排、敘事的過渡與照應、敘事節(jié)奏的控制等。這些因素關聯著作品敘事的有效性和審美性。它可以反映出作者對題材質料的認知水平和藝術表達的審美能力。常見的報告文學敘事中的問題,主要有長篇作品敘事枝蔓蕪雜,無節(jié)制地干枯地堆砌材料,平鋪直敘地展覽材料。短篇作品敘寫單一單薄,容量不足。這些問題嚴重地制約了報告文學對于客體反映的藝術表現力,也影響著它的傳播力。據實而藝術地配置好敘事結構,無疑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有效方法。
別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內容的形式或沒有形式的內容,都是不能存在的”?。有效的敘事結構實際上就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體,即將敘事內容組織進特設的敘事形式之中,而這種形式能夠適配相應的敘事內容,并且由此能豐富敘事的表現力。正是在這里,李春雷的寫作顯示出高度的敘事自覺,特別是對于敘事線索的設計,在他許多作品中都可見出其經心和精心之處。李春雷在短篇寫作中,注意避免單一線索敘事,較多地采用多線索的有機復合敘事?!段业闹袊鴫簟匪鶎懼魅斯恰案袆又袊蹦甓热宋锪_陽。要在有限篇幅中,既實錄人物生命最后的步履和事跡,又回溯他的人生歷程和精神背景,就需要在線索的組織和敘事方式上作必要的設計。“如果采用傳統(tǒng)順敘的方式,會顯‘頭輕腳重’,如果采用倒敘方式,又會‘頭重腳輕’,如果采用‘插敘’,又會切割分離,凌亂不堪。所以,我采用了‘平敘’,兩條主線平行敘述,交叉推進。同時,把新聞常用的‘倒金字塔’敘事方式應用其中,把人物最突出的、最能顯現精神、品格的片斷串聯起來,一個鏡頭一個鏡頭‘蒙太奇’地呈現。”?《我的中國夢》的“平敘”即為人物的當前敘事和過往敘事的并聯,作者對兩條線索關聯的材料又能作“蒙太奇”式的鏡頭化處理。這樣,作品敘事的容量就得到了有效擴大,既較為全面地展示了人物的“全人”,又突出了其中最見精神品格的重點;雙線“蒙太奇”敘事的有機相生,使文本表達凝練而豐富,躍動有韻律,顯示出作者結構作品的藝術能力。《索南的高原》也是一篇多線索結構的作品。這篇發(fā)表在《光明日報》不足6000字的報告文學,敘寫的是玉樹地震中發(fā)生的感人故事。中間設置有三條敘事線,第一條是產婦才仁求吉遇險,被部隊野戰(zhàn)醫(yī)院救護,生下嬰兒索南的過程;第二條是野戰(zhàn)醫(yī)院政委朱自清父親去世的家事;第三條是才仁求吉家庭生活的故事。作品中還嵌入了藏族文化的敘說。這三條線索立體交叉,張弛相間。既寫出了主線敘事中產婦的危急,醫(yī)護搶救的緊急,醫(yī)院政委舍家父急救險的大義,又展示了藏族人家的生活場景和歷史文化。一題復意,短篇多汁。而“索南的高原”,不只是表示玉樹的地理之高,更象征著一片人間大愛的高原。短篇之外,有一些長篇的敘事組織也頗見匠心。近期出版的《北汽時代》,是李春雷“兩鋼”(邯鋼、寶鋼)題材的有機延展,敘寫的是新時期、新時代北汽(北京汽車)版的跌宕起伏、豪邁開新的中國創(chuàng)業(yè)故事。主線從“火急火燎的汽車”到“中國藍谷”共12章,主要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北汽曲折多艱的奮進史,勾畫出汽車工業(yè)由機械化、信息化到智能化的發(fā)展軌跡。主線之外,在每一章后面都設置一個“附錄”,以“北汽老照片”圖文兼取的形式,回溯老北汽創(chuàng)業(yè)史中的光與影。這樣的敘事建構,豐富了敘事的媒體形式,使作品具有現實品格,也有歷史五味,顯得更為厚重耐讀。
敘事線索的有效設置和組織,是報告文學實現文學化報告的關鍵中介,而要落實作品的文學化,還需要作者以工匠的精神、繡花的功夫,對敘事線上的基本構件,作出既符合非虛構原則,又體現文學審美要求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杜笥选芬黄泴憽傲暯脚c賈大山交往紀事”,因為所寫人物的重要而特殊,所以在作品的真實性方面,作者慎之又慎,而對作品的藝術表達則盡可能做到精益求精。以“朋友”為題,記實相遇相知的感人故事,提取人物人性人情之美的主題。敘事的線索由兩人的交往展開,線索較為單一,但作品的敘事并不單薄,而是騰挪有致,精微得韻。敘事的基調欲揚先抑,氛圍由冷而熱。“兩人的初次見面并不順利”:賈大山正熱文學,習近平新來初到?!皝砹藗€嘴上沒毛的管我們”,“習近平并沒有介意,仍然笑容滿面”。熟識相知,夜話星語,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相別心系,病重情深,“大山在人世間的最后一張留影”,“陪同他的,是他的朋友,他的好朋友”。這樣的敘事嚴守了非虛構的寫作邏輯,也體現了“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接受美學原則。此外,作品在細部處理上榫接周實,涵泳有意。唐三彩等物件記寫就是一例。全篇三次寫道:“窗臺上擺著兩尊仿制唐三彩,一峰駱駝和一匹駿馬,那是北京朋友贈送給自己的紀念品?!边@是伏筆?!按笊狡拮痈嬖V我,那天晚上,大山回來時,懷里抱著兩尊唐三彩,一峰駱駝和一匹駿馬?!敝梦锏目臻g由習近平辦公室兼宿舍,流轉到賈大山的家里,表示這是習近平臨別贈送,是照應之筆?!拔ㄓ心莾勺鹛迫?,駱駝和駿馬,依然新鮮如初,精神而挺拔地矗立著,矗立在時光的流影里,相互顧盼,心照不宣,像一對永恒的朋友?!笔瘴苍佻F是升華性呼應,也是“朋友”題旨的點化之筆。這樣的伏筆照應既有嚴密結構的功能,同時,三處靜物特寫猶如鏡頭疊映,生成了強烈的情感表現力。
四
“一個與現實零距離的題材,如何讓文學性不被堅硬的現實埋沒,讓藝術在接近紛紜社會時不至于窒息,就必須要有飛揚的靈魂。”?這對于報告文學而言是深中肯綮的?!帮w揚的靈魂”從何而來,無疑應當從作品所凸顯出的人物精神而來。“作為‘文學的’報告文學,其文本的基本建構是敘事。作為敘事的報告文學,它也要像小說一樣‘以人為本’,注重再現人物的存在,表現人物的獨特。只不過小說可以通過虛構塑造人物形象,而報告文學只能基于真實的人物作非虛構的再現?!?這里指出的可以說是屬于敘事文學寫作的基本邏輯。但是這樣的邏輯,在1980年代后期“問題報告文學”轟動一時之際,曾被人否定并丟棄。寫作了《中國體育界》等報告文學的尹衛(wèi)星甚至認為,“報告文學在徹底擺脫其他文學樣式的時候,不要有一種羞羞答答的纏綿,這種纏綿不能要。這并不意味著報告文學本身不需要藝術性,比如小說家一直認為文學是人學,要寫人,我認為對我們報告文學家來說束縛最大的就是這東西”[21]。置于當時“問題報告文學”的語境中而論,這樣的觀點不無可取之處。但那是報告文學的一個“非常態(tài)”,我們不能將“非常態(tài)”的某種特殊性,轉化為“常態(tài)”中的普適性原則。這樣的觀點對于報告文學寫作的誤導是顯見的。這使得文學性本來就不足的報告文學,作者寫作中審美性生成的主體自覺更為缺失。
“問題報告文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問題”。事實上,那些走過時間的優(yōu)秀報告文學,許多都是因為表現了形神兼?zhèn)涞娜宋锒哌M了讀者內心。李春雷的寫作也是這樣。無論是人物報告文學,還是事件或工程寫作,其中的優(yōu)異者,或是人物直接光彩照人地站立于“前臺”,或是“背后”站著有型有范的人物。李春雷認為報告文學“不僅僅是關注生活本身,更主要的是要站在人類的高度,冷靜地審視生活的背后,側重于描摹和捕捉生活、生存、生命的坎坷或打斗過程折射在人類心靈深處的那一片片深深淺淺的投影,那一處處隱隱顯顯的傷痕、那一雙雙明明暗暗的淚眼”。這里李春雷不僅強調了報告文學要關注人物的存在,而且更指出了作者如何觀照、書寫人物。在他看來,“這才是報告文學永遠的魅力,這才是報告文學永遠的方向”[22]。
在李春雷的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中,《木棉花開》《朋友》《搖著輪椅上北大》《尋找“紅衣姐”》《縣委書記》這一類人物報告文學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在《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北汽時代》之類事物敘事作品中,作者也十分注重人物及其精神的塑造。作者對于人物的表現,注意通過具體的敘事組織,凸顯人物的身份特征(類的特點)、所處的時代特性和人物自身的人性特質(個人性),既寫實對象的外在形象和行狀故事,更進掘其內在世界,以彰顯浩瀚心神和“飛揚的靈魂”。寫出人物的特性,是李春雷報告文學對人的再現的一個基點。他的“兩鋼”作品,從“文學的”報告這一點而言,我以為寫邯鋼的這一部要明顯勝于《寶山》。這部作品寫到的人物很多,有的盡管著墨不多,但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形象。金福清是一個“弱女子”,更是“鐵姑娘”爐長?!耙粋€未婚的瘦弱少女,帶著50多個剽悍男人,開始了漫長又艱險的煉鐵生涯。濃濃的水霧中,鐵塊溫度還在100℃以上,根本無法用手搬運,只能兩人用鐵鉗夾住兩頭往車上甩。甩鐵是爐前工人最累的工作,而金福清從不示弱。但她畢竟是女人,多少次,她中暑昏倒在地?!备郀t,鋼水,甩鐵,“瘦弱少女”,在這樣的畫面中,人物弱中見剛的形象呼之欲出?!皵禂低趺靼驳膫蹋蟠笮⌒〔幌?0多處”,人物的“傷疤檔案”靜默中記錄了怎樣的危情場景?這樣的特征化人物敘寫,將邯鋼人鋼一樣堅韌的創(chuàng)業(yè)者形象矗立了起來。
非虛構寫作中的性格化人物塑造,其前提是作者要能夠深熟人物完整的“歷史”,把握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精研人物的性格邏輯,在此基礎上,以適配的方式多維立體地壘筑人物作為特定的“這一個”的形與神?!赌久藁ㄩ_》中的任仲夷,是一個體衰的老人,也是一個資深的革命者,更是具有擔當精神的改革開放勇士。既有作為省委第一書記的“高大”,也有“嶺南阿公”的性情趣味?!稉u著輪椅上北大》的主人公郭暉,“她小學沒有畢業(yè)”,“一位高位截癱的輪椅女孩”,“完全依靠自學,竟成為北京大學百年歷史上第一位殘疾人女博士”。作者沒有將這樣特異的故事,只寫成一本灌滿“心靈雞湯”的勵志讀物,而以充分的性格化敘事,寫實了一個精神的“大我”之人?!拔乙钕氯ァ薄拔乙饋怼薄拔乙叱鋈ァ薄拔乙洗髮W”“我要考碩士”“我要上北大”,正是這非凡的“我”在,創(chuàng)造了一片有“我”天空。作品通過對“我”的強化,使人物在身體與精神的反差中,生成了富有內在張力和感染力的表達能量。
從主題取向而言,李春雷的報告文學多為“主旋律”的作品。不少作者寫作這類作品,人物表現往往“高大上”,少了許多人物本有的生活質感。這樣的作品真實感缺失,可信度不足,讀者閱讀的興趣自然不高。李春雷的長篇《幸福是什么》,以質樸而精致的寫實手法,構建了一座別致而美的郭明義雕像。郭明義是全國道德模范,新世紀雷鋒精神傳人。作者基于人物的這種身份設定,詳細敘述郭明義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感人故事。但又沒有將人物做單面化、模式化的定型書寫。除了是雷鋒精神的傳人外,作品中的郭明義還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潮人”,愛歌唱,能詩能文,還開了微博。同時,也是一個性格分明的多面體。郭明義“人緣好,脾氣暴”,為工作曾和同事打架,“兩人都拼命了”。過后重歸于好,“偶爾還是會有爭吵。但即使再著急上火,兩人也不打架了,只是互相瞪瞪眼,咬咬牙,在耳朵邊大喊大叫幾聲,再忍不住,就像兩頭發(fā)怒的公牛一樣頭碰頭,拼命地頂撞安全帽,撞得‘啪啪’直響”。這樣的本真寫作,再現的是一個真實可敬可近的豐滿的郭明義。
五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蔽膶W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不僅是記述客體對象的信息載體,也是呈現主體精神表情的符號。報告文學文體源于新聞文體的演化,其語言規(guī)制自然要有新聞語言的客觀簡明,表達中對主體自我的節(jié)制等;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它又必須具有文學的形象、生動、趣味等,既體現文學語言的基本要求,也須有作者自帶的語言個性。
作為散文作家和報告文學作家的李春雷,對語言有一種天然的敬畏,也有著特殊的敏感。這基于他對語言之于文學意義本能的認知:“我認為文學藝術首先要講語言美”,“是勇士,首先要有閃亮的刀槍,才能上戰(zhàn)場;是農夫,就要有好農具,才能種出好莊稼;是工人,就要有好工具,才能蓋好樓,煉好鋼;是歌者,就要練好歌喉;是作家,首先要有文字功底,才能筆下生輝,寫好文章”。[23]在報告文學寫作中,李春雷能把握特殊文體對語言的特殊要求,又追求語言表達的個人風格。恪守真實性是李春雷選詞用語的底線?!杜笥选菲鹁洹?982年3月,習近平到正定縣任職后,登門拜訪的第一個人就是賈大山”。原稿中沒有“登門”?!跋雭聿⒉痪_。設想,一位縣委副書記上任后,首先拜訪的應該是主要領導、同事或老干部,怎么能是一位基層文化工作者呢?!薄拔以凇菰L’之前加上‘登門’二字,這樣一來,就合情合理了?!盵24]但李春雷又不滯留在真實性的底線上,他十分重視并追求報告文學作為“藝術文告”應有的語言感覺和語言氣場,這種感覺中有著絲綢般的滑潤,而其氣場則隨物賦形,浩蕩俊逸,入眼入心,雅正有致。這樣的語言追求,使他的作品在報告文學界凸顯出一抹燦亮的“春”意。
及物達人是李春雷報告文學語言表達的重要特色。及物達人,意謂作品的表述要準確到位地反映書寫的對象。在報告文學這里,“及”和“達”,不僅要求所報告的事物、人物必須客觀真切,而且也能深得對象內在的神韻。因此,需要作者具有相應的語言直覺和運用能力?!兑顾夼锘ù濉肥且黄瞰@好評的作品,作品取材于汶川大地震,但作者并沒有聚焦大災凄厲的慘景,訴說人與自然的悲劇,也未參與抗震救災的集體性歌唱,而是另辟蹊徑,通過細致觀察、現場感受,提取災民堅毅自強,對重建家園充滿信心和希望的生活小鏡頭,反映出同類寫作中缺失但更具意義的主題。服務于取材和主題的需要,全篇語言多白描簡筆,抓取所見,以本色存真。寫村婦“她身材瘦削而結實,頭上戴著一頂時髦的淺黃色旅游帽”?!皽\黃色旅游帽”,“淺黃色”為亮色,側寫人物的性格取向。問地震中家中情況,“她嘆息一聲:‘全洗白啰?!衲甑那f稼好吧?’我趕緊轉移話題”?!肮唬哪樕狭r多云轉晴,笑一笑說:‘今年春上雨水足,小麥、油菜都盈實,土豆也長得拳頭大?!庇伞皣@息一聲”到“笑一笑說”,前后轉換中顯示出人物在特殊情景中真實的心理反應?!拔野l(fā)現,飯鍋和鍋蓋竟然都是畸形的?!薄八锵У卣f:‘都被砸扁了,捏一捏,又圓了,還能用的?!弊鐾盹垥r,“她又變戲法似的拿出一條豬肉”,“支使男人出門去借一撮味精,幾?;ń贰薄_@里全沒有宏詞高論,只是一些簡單的話語和細節(jié),卻也有力地強化了“雖然憂郁,卻也堅定”,“他們牽著手,正在一步步地走出災難,走向陽光”的作品主旨。在尋常中發(fā)現獨特,以有形、有意、有味的語言呈現獨特。這樣的作品就會生成非虛構寫作的審美魅力。
報告文學是紀實性敘事文體,因此寫實性是其語言的重要規(guī)定性。受制于寫實表達的需要,作品常常會導入一些數據、名物等,有時也要記寫一些專業(yè)性比較強的事項,這樣必然會影響作品的語感。有經驗的報告文學作家則往往采用虛實相生的方式,對這種敘事語言作必要的調和。所謂虛實相生,就是在寫實性敘事中,有機地嵌入主體性鮮明的想象性、抒情性語言,相對于寫實語言的“剛性”,顯示更多的“柔和”。虛實相生的語言設置,具有多方面藝術功能,它既可調節(jié)單一性寫實敘事,也具有結構的轉換作用,更重要的還能豐富作品的表達方式,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文本敘事的內含。無疑,李春雷領悟到了紀實寫作多屬性語言轉換的意義,猶如一個嫻熟的語言指揮,將多聲部的語言加以調適,從而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語言調性?!痘颐H,黑毛驢》是一篇短篇作品,敘寫內蒙古一地村民在企業(yè)和政府幫扶下養(yǎng)驢脫貧的故事。全篇多為寫實語言,但也有一些“驢語”,虛寫中頗見意趣?!懊H剛進門時,眨著陌生的大眼,看著這個一貧如洗的家,似乎有些失望。于是,便像一個個嘎小子,常常發(fā)脾氣,吹胡子瞪眼,甩頭吊屁股?!薄捌綍r,他與驢們特別親熱。驢呢,也是他全家的親密成員,看到他,咴咴叫,高興時,歡天喜地,搖頭擺尾。還會笑,呲牙咧嘴,做鬼臉,打滾兒撒歡?!弊髡吒鶕囟▓鼍爸械臄⑹逻壿?,通過擬想,描寫驢的情緒和心情,十分巧妙地以側寫的方式,在鮮明的對照中生動地反映出村民脫貧前后的變化。
唐人史學家劉知幾曾說到古代敘事美學的基本原則:“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文約而事豐,此述作之尤美者也”。[25]報告文學,雖然為近代發(fā)生的文體,但作為紀實文學的類屬,中國古代的史傳文學是它的重要源頭。李春雷喜讀《左傳》 《史記》等經典作品,浸潤其間,積累養(yǎng)成凝練典雅、文約意豐的語感。他對報告文學寫作中流行的大詞、干語、套話保持著警惕,以富有表現力的貼切語言、個性語言,真實又藝術地敘寫多姿多質的生活存在?!秾ふ摇凹t衣姐”》一篇比較典型地體現了李春雷作品簡言豐意的特點。題目中“紅衣姐”的人物命名視覺感強,而且別有蘊意?!皩ふ摇痹O置懸念,牽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開篇扣題而來,直奔所寫人物:“吃完早飯,她去繳納社保金。出門時,竟然鬼使神差地穿上了那件嶄新的紅上衣。她已經好多年沒有這般心情了。”“繳納社保金”,點出了人物的身份。“紅上衣”及其好心情,為下文的敘寫作了鋪墊。極其簡潔的文字,記寫了多件事情,表達了多層意義。承接開篇是一節(jié)轉接性敘寫:“鎮(zhèn)上的社保所,就在她居住的小巷口。小巷里擠滿了一棵棵粗大的芒果樹,蓊蓊郁郁,浩浩淼淼,像童年斑斕的記憶,像青春蓬勃的夢想。”這是“虛”語,由當下敘事切換到人物過往生活的描寫,寫出了人物生活的不易,強化了這是一個缺錢的人物。作品核心部分寫人物的拾金不昧,用語極其簡要。“她驚呆了,看著地上散落的鈔票,足有上萬元?!薄绑@呆”的神情,呼應了人物的身份和生活背景,從未見過這么多錢。但不為錢而動心:“她大喊:‘佬細、佬細(老板),丟錢了,丟錢了!’”“大喊”,顯示出為人所急的情狀?!八碾p腳,緊緊地踩住鈔票”,“她瞪大眼,呆呆地站著,不敢彎腰”。這里沒有麗詞華語,沒有贅言廢話,“緊緊地踩住”“呆呆地站著”,這些具有行為特征的短句,寫實了人物的形象,凸顯了“紅衣姐”的內在精神。這是對“文約事豐”精義又一次很切實的例說。
注釋:
① ④ 李炳銀:《春秋多佳日,登高譜新篇——改革開放背景下的報告文學》,《東吳學術》2008年第6期。
② [日]川口浩:《報告文學論》,沈端先譯,,《北斗》第2卷第1期,1932年1月20日。
③ [捷克]基希:《危險的文學樣式》,賈植芳譯,《報告文學論》,泥土社1953年版。
⑤ 陳建功:《到人民的歷史創(chuàng)造中探勝求寶——評長篇報告文學〈寶山〉》,李春雷:《寶山·附錄》,花山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298頁。
⑥ 雷達:《振奮人心的現實主義力作——評長篇報告文學〈寶山〉》,李春雷:《寶山·附錄》,花山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300~301頁。
⑦ 曾鎮(zhèn)南:《鋼鐵奏鳴的交響詩(代序)——評長篇紀實文學〈鋼鐵是這樣煉成的〉》,李春雷:《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頁。
⑧ ⑩ ? ? [23] 劉斌:《李春雷:花開時節(jié)聽春雷——從短篇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談起》(訪談),《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2015年5月號。
⑨ [美]馬爾庫塞:《審美之維》,李小兵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192頁。
? ? ? [22] 李春雷:《關于當前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考》,《報告文學藝術論》,中國作家協(xié)會創(chuàng)作研究部編,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90、90、90、90頁。
? 孫紹振:《美的結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頁。
? 周政保:《非虛構敘述形態(tài)——九十年代報告文學批評》,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頁。
? [俄]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文學》,梁真譯,新文藝出版社1958年版,第76頁。
? 熊育群、鐘紅明:《長篇非虛構作品以文學的力量記錄歷史,留下現場——對話〈鐘南山:蒼生在上〉》,《文匯報》2020年5月13日第9版。
? 丁曉原:《非虛構文學:時代與文學的“互文”》,《東吳學術》2018年第5期。
[21] 麥天樞、尹衛(wèi)星等:《1988·關于報告文學的對話》,《花城》1988年第6期。
[24] 李春雷:《〈朋友〉創(chuàng)作前后》,《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4年10月17日第5版。
[25]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浦起龍《史通通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