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鈺穎
摘? ? 要:巴克里希納·多西被稱為“印度建筑之父”,是印度歷史上第一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他秉承著設計不只為有錢人服務的思想,一生致力于為底層民眾提供適當?shù)淖∷?,致力積累創(chuàng)造一座建筑精神的寶庫,是一位不斷追求建筑精神意境的設計師。
關鍵詞:印度建筑師;現(xiàn)代建筑;巴克里希納·多西
引言
2018年第40屆普利茲克獎獲得者是印度建筑師巴克里希納·多西,這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印度建筑師。他的建筑深受導師勒·柯布西耶的影響,多西表示:“我終其一生都在不斷的追求建筑的精神意境,我將我的生命、哲學和夢想延展在我的作品中。”[1]多西的建筑多具有詩意,且保留了對事物本質的探索,這也使他不斷的發(fā)現(xiàn)印度本土的建筑形式。
一、童年影響:為低收入者建造居所
多西出生在一個幾世同堂的大家庭,母親的早逝,使年幼的多西只能獨自在狹窄的樓梯口玩耍,寫寫畫畫是他的娛樂方式。此時的多西還不知道自己筆下的線條,在未來會成為對人類精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建筑。多西祖輩兩代人都是家具匠人,但祖父的木工坊并沒有很好的改善他們的生活,因為貧窮,他的祖父經常酗酒并家暴,這對幼小的多西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心靈創(chuàng)傷,也使得多西想要努力,使自己可以為貧苦人家做些什么。因此,多西在回國后積極投身建筑行業(yè),為印度設計了70多年的房子,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可以看到充滿風土人情的地域文化、歷史的痕跡,更可以看到他為窮人過上更好生活所做的努力-為窮人爭取更好的環(huán)境和設施。
在這份為底層民眾提供舒適住所的決心下,1982年多西開始做阿冉亞低價住宅項目這個房屋的造型簡潔,用料簡單,可以滿足普通民眾的基本居住需求。雖然一棟房屋的建筑面積大概在30㎡左右,但在印度低收入者只能在貧民窟中求生存,沒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情況下已經可以很好的解決基本需求。這個項目在30年的時間中不斷的改進和完善。這是因為,這個建筑是一個可以“用時間換空間”的設計。[2]多西設計的“經濟適用房”并不是一步到位,二十可以讓居住在里面的人一點點“升級”自己的房子。[3]住在這里的人們因為有了自己的土地,擁有了歸屬感,對生活充滿了信心。這與多西所愿時一樣的,通過建筑的方式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包容生活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方式。
二、成長歷程:老師指導和影響
高中畢業(yè)后,多西在美術老師的鼓勵下,到孟買 J.J.建筑學院學習。那時的多西并不是很懂建筑,但是自身的天賦及繪畫才能使他順利入學。三年后,懷揣夢想的多西拿著父親所分的家產,放下未完成的學業(yè)登上了開往倫敦的輪船?;蛟S命運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20世紀40年代末,印度獨立,印度急需一座代表新印度誕生的首府,于是印度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邀請建筑師柯布西耶建設規(guī)劃昌迪加爾,多西在一位哥倫比亞建筑師的引薦下進入柯布西耶的工作室?guī)兔Α?/p>
雖然多西是在柯布西耶的工作室?guī)兔?,但是柯布西耶更像是他的導師。多西和柯布西耶的英語都不好,但他們之間的溝通并不因此而受阻,手勢是他們溝通的必要手段??虏嘉饕查L在畫板上繪畫小人,來增加多西對于建筑空間的理解。多西在巴黎一共呆了四年的時間,參與多個建筑項目,1955年,多西作為柯布西耶的項目協(xié)調人回到印度,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4]在這里他參與了柯布西耶的昌迪加爾和艾哈邁達巴德的項目,認識了許多當?shù)氐臉I(yè)主,開始了自身的實踐。1956年,多西創(chuàng)立自己的事務所,將在柯布西耶及其他人身上學到的與他人分享。
1962年,多西受路易斯·康的邀請一起合作了印度管理學院的項目,這對他也是再一次的啟發(fā)。這次設計是他脫離柯布西耶的事務所后,最早的作品之一。在完成此次建筑是,多西想要有更多本土設計的因素在其中,而不再是單純的模仿。雖然在設計中仍能看出柯布西耶的影子,但多西已經努力的把設計方向偏向于印度本土特色的建筑
柯布西耶和路易斯·康都是多西的導師,在兩位現(xiàn)代主義大師的引導下,多西有了極大的提高。多西從柯布西耶處學到了建筑的基本知識:氣候、比例、照明等等。路易斯·康更注重建筑等精準,注重材料與設計的對稱關系。多西并沒有將他們的東西完全照搬,而是在此基礎上加入自身的理解,重新詮釋。多西一直秉承著自身的理念:建筑需建立于功能之上,運用以詩意和哲學,在人類的精神層面與其產生共鳴。正式如此,多西也有常年隨身攜帶筆記本的習慣,每當遇到好的想法,自己先在本子上記下,之后再結合具體的情況,觀察周邊情況,將想法具體的落實下來,在真正的實踐中,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1981年,多西為自己和團隊所設計的桑伽事務所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個建筑被定義為多西本土身份的極致演繹。[5]該建筑在建造時考慮到當?shù)氐臍夂颍话虢ㄔ诘叵?,有利于空間的隔熱。半圓形的拱廊利于雨水的排放,避免雨水堆積的問題。同時,拱廊形狀與印度神廟相似,形成了建筑自身特有的建筑語言。
三、總結
多西是一位專注于印度本土設計的設計師,一直致力于印度本土的房屋建設,他的一生所愿是為底層人民建造適合他們的房屋。他用70年的時間,為印度的發(fā)展作出貢獻。他敏銳的觀察生活,記錄身邊所觀察到的事物,在實踐中尋找真理。同時,他也讓我們明白,建筑擁有生命、擁有其獨特的精神意境。
參考文獻:
[1] D中國,ArchDaily,《2018普利茲克獎得主:巴克里希納·多西.[J],2018.03.
[2]李忠東."我的作品來自生活、哲學與夢想" ——印度"國寶級"建筑師多西.世界文化.2018.06.
[3]張羽.印度現(xiàn)代建筑語言建立者巴克里希納·多西[J].文化.P126.
[4]張斯.巴克利希納·多西和他的建筑包容觀.[J].建筑設計與理論研究.P71.
[5]張慧娟. 巴克利希納·多西-為印度設計.[J].環(huán)球·咨詢.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