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張瑞萍 王晨陽
[摘 要] 本文對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防治玉米大斑病的藥效及對玉米的安全性進行田間試驗。結果表明: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在玉米拔節(jié)中期應用自走式高稈作物噴桿式噴霧機一次性施用可有效防治玉米大斑病,藥劑使用劑量為225~300 mL/hm2;該藥劑施藥后15 d對玉米大斑病的平均防效幅度為68.9%~81.4%,施藥后30 d對玉米大斑病的平均防效幅度為78.0%~84.4%,玉米平均增產(chǎn)幅度為10.8%~14.7%。
[關鍵詞] 己唑·嘧菌酯;玉米大斑病;藥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3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02-107-2
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是一種含嘧菌酯與己唑醇的殺菌組合物,該殺菌組合物含有有效活性成分嘧菌酯和己唑醇,二者復配后在一定配比范圍內具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1]。本試驗對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防治玉米大斑病的藥效及對玉米的安全性進行田間試驗,試驗結果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藥劑為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鹽城利民農(nóng)化有限公司),對照藥劑為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市售)。供試作物為春玉米,玉米品種為隴單10號,其成熟期126 d,需活動積溫2 750 ℃左右,低抗大斑病。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試驗共設4個處理,3次重復,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處理1和處理2均為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使用劑量分別為225、200 mL/hm2;處理3為多菌靈50%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處理4為空白對照。
1.2.2 試驗地點基本情況。試驗地點設在黑龍江省肇州縣,在肇州縣農(nóng)業(yè)中心的試驗地上進行。栽培方式為壟作,土壤類型為碳酸鹽黑鈣土,地勢平坦,肥力中等,有機質含量2.53%,pH值為8.3,連續(xù)6 a均種植玉米。
1.2.3 玉米播種和生長期管理情況。試驗地于4月18日采取春季頂漿起壟并施肥,底肥每667 m2施用48%玉米緩控肥60 kg、硫酸鋅2 kg,旋耕后起壟鎮(zhèn)壓待播。6月24日追肥尿素225 kg/hm2[2]。4月29日試驗地玉米播種,播種前應用吉農(nóng)5號種衣劑按照1∶40比例拌種,陰干后待播。播種方法為機械開溝坐水,人工等距點種后覆土4 cm,隔天鎮(zhèn)壓[3]。5月20日出苗,667 m2保苗4 150株。6月5日玉米4葉期,雜草多為2~4葉期,噴施化學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7月5日按照試驗方案噴施藥劑。9月29日收獲測產(chǎn),10月25日室內考種。
1.2.4 施藥時期與施藥器械。玉米田間可見大斑病病斑時開始施藥,用藥一次。配制藥液時,先用少量水溶解藥劑,然后加入藥箱稀釋。采用3WX-280G高稈作物噴桿式噴霧機(北京豐茂植保機械有限公司)進行莖葉噴霧處理,667 m2噴液量20 L[4]。
1.2.5 調查內容和方法。一是防效調查。施藥后15 d進行第一次病情調查,30 d后進行第二次病情調查,分別計算防效。每小區(qū)隨機取3點調查,每點取5株調查全部葉片,以葉片為單位調查。
玉米大斑病的分級方法: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5%;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1%以上[5]。
病情指數(shù)=[∑(各級病葉數(shù)×相對病葉數(shù))/(調查總葉數(shù)葉×9)]×100
防治效果/%=[1-(對照區(qū)施藥前病指×處理區(qū)施藥后病指)/(對照區(qū)施藥后病指×處理區(qū)施藥前病指)]×100
二是安全性調查。施藥后觀察玉米植株,如有藥害癥狀產(chǎn)生,詳細記載表現(xiàn)癥狀,同時觀察藥劑對田間天敵的影響。
三是產(chǎn)量調查。每個處理隨機取3點,每點調查5 m2穗數(shù)、稱質量、粒質量,測定含水量并按14%含水量折算產(chǎn)量,單位面積產(chǎn)量用kg/hm2表示。
四是試驗結果統(tǒng)計處理。試驗結果用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分析和比較。
1.2.6 試驗期間氣象資料。施藥時天氣晴,氣溫23.2 ℃,相對濕度70.6%,風速1.5 m/s。
2 結果與分析
2.1 安全性評價
噴施后田間目測,植株顏色濃綠,生長正常,無任何藥害發(fā)生,對玉米田有益生物(瓢蟲)數(shù)量沒有減少,說明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在試驗劑量下對玉米及玉米田有益生物安全。
2.2 防治效果調查
如表1所示,施藥后15 d,從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調查來看,供試藥劑處理玉米大斑病田間病情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藥劑處理和空白對照,處理1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效為68.8%,處理2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效為81.3%,對照藥劑處理3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效為54.2%。
如表2所示,施藥30 d后,從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數(shù)和防效調查來看,供試藥劑處理玉米大斑病田間病情指數(shù)均低于對照藥劑處理和空白對照,處理1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效為78.0%,處理2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效為84.4%,對照藥劑處理3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效為58.9%。
從防效的方差分析結果來看,施藥后15 d和30 d,試驗藥劑的兩個處理與對照藥劑間的防治效果存在極顯著差異,2個處理之間的防治效果也存在極顯著差異。
2.3 對玉米產(chǎn)量構成因子及產(chǎn)量的影響
試驗區(qū)于9月29日收獲測產(chǎn)。同時,每個小區(qū)選取連續(xù)10穗收獲,于10月25日進行室內考種,測穗粒數(shù)、百粒重、含水量。如表3所示,供試藥劑處理增產(chǎn)率為10.8%~14.7%。與對照藥劑和空白對照比增產(chǎn)效果極顯著。
3 綜合評價
3.1 安全性評價
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在試驗劑量下,植株顏色濃綠,生長正常,無藥害發(fā)生,對玉米及玉米田有益生物安全。
3.2 應用效果
在玉米大斑病發(fā)生初期,應用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在試驗劑量下,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明顯,病葉率明顯減少,可以有效控制玉米大斑病的發(fā)展,使玉米活稈成熟;同時,使玉米產(chǎn)量構成因子有所提高,增產(chǎn)效果極顯著,其中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300 mL/hm2增產(chǎn)效果最好。
3.3 適宜用量和方法
25%己唑·嘧菌酯懸浮劑在實際生產(chǎn)上應以225~300 mL/hm2用量為宜,在玉米大斑病發(fā)病初期應用自走式高稈作物噴霧機均勻噴霧,667 m2噴液量20 L。
參考文獻
[1]王欣欣,胡新,邵曉梅,等.不同殺菌劑防治玉米大斑病示范試驗[J].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2018(11):10-11.
[2]沙洪珍,遲暢,何智勇,等.幾種藥劑防治玉米大斑病的田間藥效試驗[J].東北農(nóng)業(yè)科學,2017(6):36-37.
[3]閻曉光,杜艷偉,董紅,等.不同濃度殺菌劑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控效果及其評價[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9(10):127-129.
[4]向禮波,龔雙軍,史文琦,等.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對玉米大斑病和灰斑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護,2016(4):248-252.
[5]關成宏,董愛書,胡新,等.幾種殺菌劑對黑龍江高寒地區(qū)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J].農(nóng)藥,2015(2):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