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平,李志剛,馬文峰,馬 良,王 磊,閆霍彤,王浩博,袁 帥
(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奔騰開發(fā)院,吉林 長春 130012)
近年,消費者愈加重視對汽車外觀的審美,不再僅僅是關心車型的基本機械性能、制造工藝,因此,眾多汽車制造商也愈加重視人們對車燈的看法以及態(tài)度[1]。
后尾燈作為汽車外觀的一部分,不但要符合法規(guī)上安全性的要求,滿足基本照明功能及信號功能要求,同時還要滿足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如外型要與整個汽車的外型融為一體,美觀實用,符合空氣動力學的要求,使駕駛員和乘客感到舒適、方便。因此,隨著燈具技術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及LED光源的大量應用,后尾燈結構越來越復雜,功能越來越完善,制造也越來越考究。目前,后尾燈中的后位置燈越來越多采用LED光源與散射材料相結合來實現(xiàn)均勻面發(fā)光效果,但2個后尾燈相鄰的位置燈之間的不亮間隙至少有25mm,不亮間隙較大,如圖1所示,后尾燈的夜間點亮外觀品質較差。
本文提出一種新型的后位置燈發(fā)光結構,通過采用此種結構,可以極大地減小兩相鄰后位置燈的不亮間隙,提升后尾燈夜間點亮的外觀品質。
圖1 不亮間隙示意
2個相鄰的后尾燈,包括位于乘用車側圍位置的后尾燈及位于乘用車后背門位置的后尾燈,均包含后位置燈功能,如圖2所示。
圖2 后尾燈示意圖
影響兩相鄰后位置燈的不亮間隙大小的結構,主要包括側圍后尾燈的外面罩、殼體、側裝飾板、附加面罩以及后背門后尾燈的外面罩、殼體、側裝飾板、附加面罩,如圖3所示。
以側圍后尾燈為例,后位置燈點亮后的可見發(fā)光面即附加面罩結構,傳統(tǒng)后位置燈的附加面罩結構距離后尾燈外面罩邊緣,有殼體和側板兩個結構遮擋,且均為不透明實體結構。由于后尾燈安裝于整車后,會長期隨著整車進行振動,為了避免長期振動后零件之間出現(xiàn)干涉摩擦出粉,影響外觀品質,所以零件與零件之間需預留足夠的安全間隙,一般為1mm,即后位置燈的附加面罩與殼體、殼體與側裝飾板、側裝飾板與外面罩邊緣均需要預留安全間隙1mm,且殼體在出模可行以及殼體帶有焊接面的前提下,殼體內側距離外側焊接面邊緣厚度一般為5.5mm,側裝飾板在出??尚械那疤嵯潞穸纫话銥?~2.5mm,這樣綜合起來,后位置燈的附加面罩距離外面罩的邊緣一般為10.5~11mm。
同樣地,后背門后尾燈的后位置燈附加面罩距離外面罩的邊緣一般也為10.5~11mm。另外,為了避免由于后尾燈自身的加工公差、鈑金位置公差以及安裝公差的累積而導致2個后尾燈距離過近或干涉,在后背門打開、關閉或在顛簸路面振動時,2個后尾燈由于距離過近干涉而導致尾燈破損,所以側圍后尾燈的外面罩與后背門后尾燈的外面罩設計時會預留足夠的安全間隙,一般為4mm。這樣看來,側圍后尾燈的后位置燈附加面罩距離后背門后尾燈的后位置燈附加面罩一般為25mm,不亮間隙較大,夜間點亮外觀品質較差。
新型后尾燈結構如圖4所示,影響兩相鄰后位置燈的不亮間隙大小的結構,主要包括側圍后尾燈的外面罩、殼體、附加面罩與后背門后尾燈的外面罩、殼體、附加面罩,此時2個尾燈的側裝飾板對于后位置燈不亮間隙的影響可忽略不計。
圖3 傳統(tǒng)后尾燈結構
圖4 新型后尾燈結構
與傳統(tǒng)后尾燈結構相比,將兩后尾燈的相鄰區(qū)域由傳統(tǒng)的不透明的殼體結構及側裝飾板結構改為透明的外面罩結構,將殼體及側裝飾板均向X向退移,即將后位置燈發(fā)光區(qū)域由傳統(tǒng)的被殼體及側裝飾板封閉包裹改為設計成敞開式結構,這樣可以極大地減小2個后尾燈相鄰的后位置燈的不亮間隙。
以側圍后尾燈為例,后位置燈點亮后的可見發(fā)光面即附加面罩結構,考慮與退移后的殼體安全間隙及殼體與外面罩的焊接面結構,這樣附加面罩距離外面罩內側一般為2~2.5mm。由于后尾燈側面為透明的外面罩,焊接長度較長,為了保證焊接強度,外面罩厚度一般為4.5mm。這樣綜合起來,后位置燈的附加面罩距離外面罩的邊緣一般為6.5~7mm。
同樣,后背門后尾燈的后位置燈附加面罩距離外面罩的邊緣一般也為6.5~7mm。另外,側圍后尾燈的外面罩與后背門后尾燈的外面罩設計時同樣會預留足夠的安全間隙,一般為4mm。這樣看來,側圍后尾燈的后位置燈附加面罩距離后背門后尾燈的后位置燈附加面罩最小可減小到17mm,極大地減小兩個相鄰的后位置燈的不亮間隙,夜間點亮外觀品質得到改善,如圖5所示。
圖5 新型后尾燈結構的相鄰后位置燈不亮間隙示意
通過本文提出的新型后尾燈結構,使后尾燈的后位置燈在夜間點亮時,可極大地減小不亮間隙的長度,增強后位置燈的立體點亮效果,提高夜間辨識度,提升燈具的產品品質,使燈具具有較強的科技感與美感,成為整車造型的亮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