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絲綢之路上有趣的數(shù)字命名的遺產(chǎn)地

2020-04-24 14:54張良
海外星云 2020年4期
關(guān)鍵詞:遺址

張良

1.一棵樹烽燧

一棵樹烽燧位于敦煌玉門關(guān)小方盤城西南約65公里處,是一處漢代烽燧遺址,修建

敦煌一棵樹烽燧遺

在盆地中一處獨立高出地面13米的風蝕臺地西端,因當?shù)乩习傩辗Q其為“一棵樹”,故稱之為“一棵樹”漢代烽燧遺址。烽燧殘高1.8米,基礎(chǔ)東西寬4米、南北長4.5米,地面有大量漢代灰陶片。烽燧東南5米處為房屋建筑,共6間,現(xiàn)房屋全部垮塌。

一棵樹烽燧遺址出土實物種類較多,絕大部分為低級士吏和戍卒長期使用破損后拋棄的。主要包括19枚簡牘和4件絲綢等物。在2004首次發(fā)現(xiàn),2008年敦煌博物館對其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包括一枚保存完整的封檢,字跡清晰,上下兩端及左下角題寫紀年。這枚元康三年(293年)符信,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西晉實用符信實物,從敦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這次出土的封檢是敦煌迄今為止出土發(fā)現(xiàn)的最大封檢。

以前文獻表明,絲綢之路東起長安,到敦煌后向西分南北兩道,南道出陽關(guān)。北道出玉門關(guān)。這次在距玉門關(guān)西南65公里處發(fā)現(xiàn)的這座烽燧及出土文物,表明當時在絲綢之路北道,出玉門關(guān)之后上百里的路上,還有不少官兵、商人在活動,甚至還有一條或是數(shù)條從北道通向南道的捷徑,由此表明,玉門關(guān)不是西出北道的唯一關(guān)口。

2.貳師城

漢時西域大宛國地名。在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奧什附近,《史記,大宛列傳》第一次記載下了大宛國的城市“貳師城”,“宛有善馬在貳師城,匿不肯與漢使”。隨后的《漢書,西域傳》中記載:“后貳師軍擊大宛,匈奴欲遮之,貳師兵盛不敢當,即遣騎因樓蘭候漢使后過者,欲絕勿通”?!稘h書,李陵傳》中記載了征伐大宛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天漢二年,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

一棵樹烽燧房屋遺址挖掘現(xiàn)場

一些蘇聯(lián)學者和當?shù)厝耸空J為,明鐵佩古城就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貳師城”。《漢書》等文獻記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以李廣利為貳師將軍,帶領(lǐng)屬國的6000騎兵和郡國那些品行惡劣的少年數(shù)萬人,攻伐大宛貳師城,要奪取大宛良馬,初,大敗;二次西征,未入大宛內(nèi)城,只與大宛訂立盟約,改立新王,獲得大量大宛良馬。明鐵佩遺址鮮明的軍事防御色彩似乎與“貳師城”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據(jù)一些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考證,費爾干納盆地類似的古城還有很多,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位于現(xiàn)今吉爾吉斯斯坦的奧什城可能更接近文獻記載的“貳師城”。

內(nèi)城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

明鐵佩遺址手工業(yè)作坊區(qū)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中唯一的驛站遺址懸泉置,其懸泉又名貳師泉,當?shù)厝朔Q之為“吊吊水”,因為它從懸崖上涌出,且活力無限,呈噴射狀,所以得名。

懸泉置出土漢簡

然而,為什么叫貳師泉,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十萬余眾,西征大宛。經(jīng)過4年的頑強征伐,終于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從貳師城獲得駿馬3000匹。不料,大軍途經(jīng)敦煌時,“前無指梅之籠,后無濡縷之戰(zhàn)”,士兵軍馬極度渴乏,荒山野嶺,李廣利仰天長嘆:天滅我也!激憤之余,拔劍刺入石壁,說時遲,那時快,山峰震而啜啜,泉水蕩而潺潺,隨刀勢飛泉涌出,面對這神奇的一幕、眾將上呼雀躍,開懷痛飲。泉水似乎有靈,人多水多,人少水少。整個山谷,溪流遍地,流向戈壁山坡,便成了著名的貳師泉。

貳師泉

3.三道海子遺址群

三道海子遺址群位于東阿爾泰山分水嶺處的一處山巔谷地。這里海拔約2700米,3個谷地中的高山湖泊相鄰分布,故稱“三道海子”,自古便是聯(lián)系蒙古和新疆的交通要道。一些規(guī)模奇大的巨石堆陣散布其間,其年代和性質(zhì)眾說紛紜。

在2013年—2016年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阿勒泰地區(qū)文物局和青河縣文物局在此開展考古發(fā)掘。結(jié)果顯示,該地區(qū)約有大小不等的10座十字輪輻式石圍石堆遺址。它們以巨型石堆為中心,巖石向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四個方向鋪設(shè)成放射狀的輻條。遺址周圍栽立著一些一人高的花紋精美的長方形石碑,稱之為鹿石。

?遠眺三道海子遺址群花海子最大的巨石堆

該考古項目領(lǐng)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物說,三道海子大石堆群可能并非學界曾推測的王陵,而是約2800年~2500年前一個早期游牧王國的祭壇圣地。“巨石堆下,沒有墓室和棺材,也沒有隨葬品。帶鹿石的十字輪輻遺址隱含著古人對太陽、星宿、銀河等天體的認識和崇拜,還發(fā)現(xiàn)了祭奠的碎片人骨、燒灰的痕跡。其形態(tài)與俄羅斯阿爾泰山地區(qū)的同類遺址非常相像,由此可以判定屬于游牧人群的通天圣域、祭祀之地。

鹿石

4.四十里城子

四十里城子即博格達沁古城遺址,位于焉耆回族自治縣四十里城子鄉(xiāng),古城略呈正方形,曾出土過陶罐、陶杯、金銅飾件、料珠、石珠、東漢五銖錢幣,東漢的開元通寶等,這座古城曾是漢代焉耆都員渠城所在地,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的治所,唐朝開元七年設(shè)置的焉耆鎮(zhèn)也在這里。

博格達沁古城遺址

5.五個廟石窟

五個廟石窟是古代瓜、沙地區(qū)(今瓜州、敦煌地區(qū))以敦煌莫高窟為中心的外圍中、小石窟之一,位于莫高窟正南約100公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西北20公里的黨河西岸峭壁上。洞窟開鑿在黨河水沖刷形成的砂崖上,砂崖高約30米,洞窟懸于半崖,距地約12米—l5米。在由南向北長約300米的懸崖峭壁上,現(xiàn)存的洞窟共有19個,唯有中間5窟可以登臨,故被人們稱為“五個廟”,其中1個已在早年被毀。在與五個廟石窟相對的黨河東岸上,存有4個殘窟。從五個廟上溯約5公里處,存有1個石窟,俗稱為“一個廟”

五個廟石窟

現(xiàn)有的4個石窟,其中一個開鑿于北魏,在西夏或元代曾重修;3個開鑿于五代、宋(即曹氏歸義軍時期),壁畫經(jīng)歷代繪制,多層重疊。底層為北魏時期作品,表層壁畫多為五代、北宋、沙州回紇、西夏、元等各個時期繪制。5個廟石窟壁畫豐富了敦煌石窟藝術(shù)的內(nèi)容,也是研究河西地區(qū)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石窟壁畫

6.六工城

六工城位于瓜州縣南岔鎮(zhèn)七工村西南2公里處的荒草灘上。始建于漢,沿用至清,歷經(jīng)漢、魏、唐。遺址分為大城和小城,由城、障兩部分構(gòu)成,均為夯土版筑,墻體分段夯筑,有明顯的豎向接縫,夯層緊密,墻體堅實。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西、北墻呈直線,都開有城門,均有甕城;東墻平面呈四次內(nèi)折角形狀。據(jù)專家考證,內(nèi)折是為了增加防御能力、多側(cè)面攻擊來犯之敵。小城位于城址東北角并于城址相連,平面基本呈正方形,東西長74米,南北寬68米,殘12米左右,開南門。城內(nèi)散落有各種陶片、瓷片等有較厚的文化層堆積,城外有農(nóng)田水利遺跡。該城既是軍事要塞,又是農(nóng)業(yè)屯墾區(qū)。

據(jù)《漢書,地理志》《安西縣新志》《重修肅州新志,安西衛(wèi)》記載和有關(guān)專家考證,六工城遺址小城為西漢宜禾都尉昆侖障,大城為曹魏時期的宜禾縣城。西晉元康五年(295)劃宜禾縣歸晉昌郡,后魏屬常樂郡。北周改涼興縣,隋常樂鎮(zhèn),唐常樂縣城?!段飨挠浭卤灸肪硎姿健段飨牡匦螆D》上,標注該城為“常樂城”,而不叫做“常樂縣”。據(jù)《甘肅省新通志》《重修肅州新志,安西衛(wèi)》記載:清雍正年間大力實行移民屯黃,安置移民。故該城得以整修,安置吐魯番回民屯墾,后疊遭肅州回民、安西南山土匪逆害,城破民逃,廢棄至今。該城遺址分布面積大、結(jié)構(gòu)復雜,沿用時間長,在歷史上頗為興盛,曾做過縣治,也沒過軍鎮(zhèn),對河西史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六工城遺址

7.七個星佛寺遺址

7個星佛寺遺址位于焉耆縣城西部7個星鄉(xiāng)的霍拉山山前地帶。是一處由石窟及寺院組成的佛教遺址,為晉唐時期古焉耆國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七個星佛寺遺址

7個星石窟順山勢開鑿,現(xiàn)殘存11個窟,部分洞窟中殘存有佛像基座及壁畫。洞窟形制主要有兩種,一種為縱券頂單室窟;另一種為前后室結(jié)構(gòu)的支提窟,中心柱呈扁方形,與克孜爾石窟一期洞窟相似。地面佛寺遺址位于石窟的東南部,規(guī)模較大,現(xiàn)存殿堂、僧房、塔等大小建筑93處(間),分布面積達6萬平方米。

遺址中曾出土一批泥塑菩薩、比丘、供養(yǎng)人、武士、護神頭像、十二生肖、植物、建筑飾件,以及回鶻文木簡、吐火羅文書寫的紙質(zhì)文書——《彌勒會見記》等一批罕見文物,對于研究古代焉耆史乃至西域社會發(fā)展史、佛教史、戲劇史等具有重要價值。其中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見證了古焉耆國佛教的興盛,以及焉耆古國在佛教傳播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和日本各國探險家紛紛進入新疆,尋找古跡、挖掘遺址,拿走文物,先后來到七個星佛寺遺址的有斯文,赫定、格倫威德爾、斯坦因、奧登堡等人,他們拿走大量可移動文物,并切割壁畫,使該佛寺遭受嚴重破壞,2012年正式開始對遺址進行大規(guī)模的保護加固工程。

8.八卦營城址及墓群

八卦營城址是一處中國西漢時期古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永固鄉(xiāng)八卦營村西北,以漢初名將霍去病在此布八卦陣擊退匈奴得名。城址座北面南,規(guī)模宏大,城防結(jié)構(gòu)復雜,由外城、內(nèi)城、宮城三部分組成。內(nèi)外城各設(shè)護城河一道,南垣正中辟門。遺址有大量漢磚瓦殘片、灰陶片。城址東北有一座5米高臺,俗稱為“點將臺”。

八卦營墓群位于民樂縣永固鎮(zhèn)八卦營村東500米處的背背山、直嶺嶺、簸箕洼、陸溝山、亂疙瘩等五條山嶺上,從山腳到山頂都有分布。

八卦營城址及墓群

20世紀60年代末發(fā)現(xiàn),1975年,張掖地區(qū)文化局調(diào)查。墓群面積達246萬平方米。從山坡暴露發(fā)現(xiàn)的墓葬看,有券頂磚室墓、土洞墓及甕棺葬。2叭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民樂縣八卦營境內(nèi)近百座墓葬的搶救性發(fā)掘,根據(jù)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等判斷,屬漢代墓葬的有56座,出土的器物主要來自這些漢代墓葬,它們?yōu)檠芯窟@一地區(qū)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等提供了新資料。

9.九姓回鵑可汗碑

九姓回鶻可汗碑全稱“九姓回鶻愛登里羅淚沒蜜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用漢文、粟特文、突厥文3種文字刻寫的三體石碑。此碑位于蒙古共和國前杭愛省鄂爾渾河畔哈刺巴刺沙袞地區(qū),即回鶻故城鄂爾都八里、蒙古故城哈刺和林附近。

19世紀末發(fā)現(xiàn)于今蒙古國杭愛省的哈拉巴勒嘎斯城址內(nèi)。1889年俄國探險隊雅德林采夫發(fā)現(xiàn)此碑,并盜走兩塊。1890年芬蘭考察隊海開勒光顧此碑,并拍攝了碑文。1891年俄國再次派出拉德洛夫率領(lǐng)鄂爾渾考察隊制作出新的拓本。

? 中國民族圖書館藏九姓回鶻可汗碑拓片

碑立于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碎成20多塊,文字損毀嚴重。碑高約360厘米,寬176厘米,厚70厘米,漢文直書,刻于石碑正面左側(cè);粟特文直書,刻在碑正面右側(cè);突厥文橫書,刻在碑陰。

碑文包括漢文、突厥文和古回鶻文。主要記述回鶻汗國建國后至保義可汗在位時(808年~821年)的史事,漢文碑面其主要內(nèi)容:

①追敘回鶻汗室先世葛勒可汗(747年一759年)、牟羽可汗(759年~780年)參加平定唐朝安史之亂的功勛。

②頌揚牟羽可汗從中國內(nèi)地傳播摩尼教于回鶻地區(qū),使回鶻人改變了舊的薩滿教的信仰,新的摩尼教不但傳播漠北,而且西達天山,在長安、洛陽以及長江流域普遍地建立了摩尼廟。

③回鶻保義可汗出兵西域,與當時吐蕃展開斗爭,以保衛(wèi)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龜茲(今新疆庫車縣一帶),維護祖國的統(tǒng)一。

《新唐書,回鶻傳》記載:回鶻可汗協(xié)助唐軍平定安史之亂后,“回紇可汗銘石立國門,曰:‘唐使來,當使知我前后功?!边@是文獻首次提到的回鶻首都附近有回鶻可汗紀功碑的信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由于唐朝政府實力不足,朝廷不得不對外借兵平叛。作為唐朝的鄰國,回紇并未利用這一紛亂形勢,拓宇唐疆,而是應唐朝之請,先后于756年、757年、762年3次派大軍助唐平叛,收復長安、洛陽、河北等地,對唐有社稷再造之功。作為回報,唐朝除大加賞賜外,還規(guī)定以唐絹買回鶻馬,開始了雙方間長期進行的絹馬貿(mào)易。除了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外,回鶻還在唐政府的支持下,聯(lián)合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共同抵御吐蕃對西域的進攻,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后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

《九姓回鶻可汗碑》現(xiàn)有若干殘石和拓本珍藏于海內(nèi)外各圖書館或博物館。

1.俄國圣彼得堡亞洲博物館保存有《九姓回鶻可汗碑》的兩塊殘石,由俄國探險隊雅德林采夫1889年帶走的。俄羅斯還保存有《九姓回鶻可汗碑》拓片。

2,法國巴黎亞洲圖書館保存有《九姓回鶻可汗碑》的一塊粟特文殘石,這塊殘石是法國旅行家拉考斯特少校1902年考察哈拉巴喇沙遜時私下帶回巴黎的。拉考斯特曾在現(xiàn)場對《九姓回鶻可汗碑》進行拼合,他認為其中8塊或1()塊可以拼合。此外,他在當?shù)赝毓椭?,拓制了一套《九姓回鶻可汗碑》拓片帶回巴黎。這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套流入歐洲的《九姓回鶻可汗碑》拓本,一共15件帶銘文的殘石拓片。這15件拓片后來分散到巴黎幾家不同的圖書館。

3.天津市歷史博物館保存有《九姓回鶻可汗碑》的漢文殘石3塊,回鶻文(粟特文)殘石8塊拓片。

4.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保存有《九姓回鶻可汗碑》的拓片,據(jù)說是清末從原碑所在地拓印的。

5.國家圖書館保存有一套陸和九舊藏《九姓回鶻可汗碑》拓本,系清光緒年間拓印。陸和九是近代著名金石學家,曾任北平中國大學教授。

6.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有屬于柳風堂舊藏的《九姓回鶻可汗碑》拓本。柳風堂主人張仁蠹乃張之洞第十三子,近代金石收藏大家,許多名家藏拓都收羅到他的名下。2()世紀20年代初,他在教育部任職。抗戰(zhàn)時期,又當過武漢和天津市偽市長??箲?zhàn)勝利后,張仁蠹家產(chǎn)被沒收,柳風堂藏拓則由中央信托局移交給北大文科研究所。1952年1 1月,這批拓片全部交給北大圖書館保存。

7,中國民族圖書館保存有《九姓回鶻可汗碑》拓片,來自中國書店,何時、何地、何人拓印等信息不詳。

《九姓回鶻可汗碑》等古代突厥文文獻的發(fā)現(xiàn)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突厥語言文字,而且我們研究回鶻語言文字、歷史文化、摩尼教的傳人以及唐朝與回鶻的友好關(guān)系提供重要依據(jù),因而成為早期維吾爾學史上的主要文獻。此碑可以說是唐朝與漠北回鶻汗國友好關(guān)系的見證。

10.十字寺遺址

十字寺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qū)周口店鎮(zhèn)車廠村北三盆山,是中國景教寺院遺址,始建于晉代,原是佛寺,時稱為崇圣寺;唐代,重修改為景教寺院;遼代,再修改為佛寺;元代重修,元順帝賜名十字寺,恢復景教;明清后又為佛寺。

十字寺遺址

民國時期,逐漸衰落,殿宇毀壞;其遺址尚有寺廟地基;一棵古銀杏樹,樹圍5.24米,樹高約30米,寺院內(nèi)有漢白玉石碑兩通,一為遼碑,碑正面上方橫書:“三盆山崇圣院碑記”,另一為元碑,碑額頂端圓球內(nèi)刻有“十”字,左右各有一條石雕云龍,正中刻有“敕賜十字寺碑記”,另有2塊景教十字石雕收藏于南京博物館,石雕為漢白玉大理石雕刻,其中一塊石雕正面上方為“十”字,下側(cè)刻有敘利亞文:“仰望他,寄希望于他”,另一塊石雕正面有“十”字,無敘利亞文,有兩顆桃形的心相對望。

寺內(nèi)的石碑

十字寺遺址,是中國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是珍貴的景教遺物,對研究中國宗教、人文文化,具有歷史和文化藝術(shù)價值。

11.十一墩

十一墩是甘肅玉門市黃花營村附近的漢代長城烽燧,烽燧平面正方形,邊長12米,烽燧高6.5米,黃土夯筑。20世紀斯坦因兩次到達玉門黃花營,對黃花營做過細致的調(diào)查。

黃花營綠洲外圍的烽火臺十一墩

1900年~1934年,斯坦因先后4次在西北“探險”,沿新疆羅布泊、甘肅敦煌、安西、玉門、酒泉、金塔的漢長城烽燧遺址及沿途文物進行“探險”?!段饔蚩脊艌D記》便是他1906年~1908年在該地區(qū)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的全部成果的詳細報告。據(jù)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記載,第一次到玉門是1907年7月,斯坦因從萬佛峽(榆林窟)出發(fā),到昌馬和玉門縣,途中記載了昌馬大壩旁邊的烽燧的存在。1907年9月,(由張掖返回新疆途中)從玉門縣出發(fā)考察十二墩(黃花營)附近的長城。1913年開始第三次探險,考察情況收錄在《亞洲腹地考古圖記》中,這是一部大型考古報告,是斯坦因1913年7月~1916年2月,歷時2年8個月、行程1.8萬公里,東迄河西走廊,經(jīng)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興都庫什山,經(jīng)準噶爾,北達內(nèi)蒙古西部地區(qū),在這一時空范圍進行的考古調(diào)查、發(fā)掘資料及研究成果。1914年4月開始對瓜州、玉門、金塔漢塞進行調(diào)查,掘得漢簡166枚。其中玉門就有140枚。1915年又調(diào)查了漢塞,玉門漢長城及烽燧最早的調(diào)查者就是斯坦因,總計調(diào)查29座烽燧,采集了140枚漢簡。這次對黃花營也做了考察。

12.十二連城城址

十二連城城址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xiāng),俗稱十二連城。

十二連城烽火臺遺址

民間傳說,此城為北宋時期楊家將佘太君率十二寡婦征西所筑,但據(jù)《元和郡縣》記載,十二連城原為隋唐勝州榆林城,始建于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當時該城地處戰(zhàn)略要點,可北憑黃河天險,控蒙古草原,南臨中原大地,進退兩易。

十二連城現(xiàn)存的城墻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約18厘米—20厘米的夯層,說明這些城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同時在夯層中,還發(fā)現(xiàn)直徑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捆扎棒夯的夯窩。在城墻的表層和墻體附近,曾出土過青銅戈、劍、箭簇等兵器文物,墻體深層內(nèi)涵,沒有發(fā)現(xiàn)秦漢及其以后的遺存物。因此可以斷定十二連城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工修建的。

以“十二連城”蜿蜒曲折的走向,連綿10余里的長度判斷,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墻,而可能是用于防御的邊墻——即長城。從歷史記載和地理位置去考察,十二連城可能是戰(zhàn)國時代的魏國長城。但后人們見到是斷斷續(xù)續(xù)的十二段墻體,所以當?shù)厝罕姳惆阉凶鳌笆B城”了。

至今,這座古城雖已只剩殘垣斷壁,但從那依稀可辯的輪廓之中,仍可想象出,當年這座城堡的不凡氣勢。與此相映的還有城西側(cè)的秦長城。有關(guān)史料載:“蒙恬為秦侵胡,辟地數(shù)千里,以河為界壘石為城,樹榆為塞”。由此,便更使人回想起那烽火相連、號角連營的遠古戰(zhàn)爭場景與氛圍了。(摘自“絲綢之路”公眾號)(編輯/小文)

猜你喜歡
遺址
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房基保護加固修復
黑水城遺址出土F20:W63a文書研究
元上都遺址出土石刻的保護與研究
希臘遺址
澳礦業(yè)巨頭炸毀4.6萬年歷史巖洞遺址
遺址保護與利用現(xiàn)狀
針對大遺址的挖掘與保護措施研究
尋找絲綢之路遺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明中都遺址文化旅游的開發(fā)設(shè)想研究
凌海市| 吴旗县| 茌平县| 乐陵市| 泉州市| 宁远县| 河西区| 靖远县| 余干县| 筠连县| 呼和浩特市| 灌阳县| 垫江县| 丰原市| 枣庄市| 渑池县| 东安县| 夏邑县| 上饶市| 公主岭市| 龙南县| 九江县| 沧州市| 巧家县| 亳州市| 板桥市| 平远县| 紫云| 茶陵县| 浙江省| 武隆县| 安福县| 长顺县| 北川| 兰西县| 灵山县| 精河县| 宁蒗| 靖远县| 察雅县| 麦盖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