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物取象”是中國美學中一個永恒的命題,所謂“觀物”,觀的是天地自然之物;所謂“取象”,取的是客觀自然物象,經由心靈折射,再想象性模仿而生成之意象;而所謂“意象”,便是“物中之象”“情中之象”“意中之象”,是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存在于審美心理結構內部的一種主觀形式,是藝術家在對客觀物象已積累的大量表象的基礎上,再通過情感、想象、理解和記憶而產生的一種主客觀統(tǒng)一的超前的、提煉性的印象。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睙o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回顧,還是對心靈的追問,都希望自己的目光始終在自然中徘徊,在生活中體驗,在文化中思索,在藝術中暢游。
正是因為這樣的藝術觀念和繪畫追求,在作畫過程中非常注重主觀表達,致力于觀物取象,由象取意,以意象的表現形式從大形中取得整體氣勢,以有限的形象,來表現無限的遐思,以找尋到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某種相關聯的那份觸動。在繪畫語言的探索中喜歡不受形的限制,采用“因勢造型,應物象形”的手法,隨心所欲而不逾規(guī),以達到“象外之意”的主觀表達;在形式上注重個人品格與審美情調,以開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取平凡之物,隨類賦彩,盡量使畫面形成特有的語言氣質;在表現手法上崇尚書寫,注重筆法與物象表達的心理碰撞,追求心物相通,以心構象、與道相通、與情相應、與心相合,希望能由此產生審美之意象;在技法運用上,喜歡稀薄和厚涂相間的虛幻效果,喜歡純凈流淌的顏色在畫面中呈現的透明感,亦喜歡厚重的顏料在畫面中呈現的斑駁感,或薄或厚、或淡或濃、或重或輕、或實或虛……在繪畫技法表現的過程中充分享受著顏料在筆下揉捏的快感。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象油畫正是在大量吸收了中國繪畫的筆墨精神及諸多技法語言基礎上才逐漸發(fā)展起來的,這種強調“意”的表達方式,往往更具有東方繪畫的精神韻味,其蘊含的意韻、意趣、意味、意氣,即是寫意魅力之所在,也是東方藝術精髓之所在;其中的“象”所追求的是“象外之象”,是“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是“泯端倪而離形象”的。因此,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境地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會隨著心境的轉變而展現出了不同的風格氣息和不同的精神境界。
繪畫本不是用文字可以來解說的,也無法直接用語言來詮釋繪畫作品的精妙之處,而更多的是給人予以直觀感受,有時候大可不必給畫面賦予太多的內容,如同強加給它好意,好意也便成了累贅,我們看畫就行,喜歡就好,能帶來一點感受,那便已不易。
萬事本無相,相由心生,心中無相則無意,更無意境也。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我更愿意聽從內心的表達,追求“得意寫形”“澄懷味象”的直覺感悟,追求“隨物婉轉”“與心徘徊”的創(chuàng)作觀念,追求“以情趨筆”“筆隨心運”的表達境界,追求“心游物外”“物我為一”的畫面意境。在這虛幻的心境里,我愿意做一個獨釣的隱者,在自己的繪畫世界里徜徉。
1977年出生,江蘇如東人。先后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曾赴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和佛羅倫薩美術學院訪學。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副秘書長、南通市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南通市青年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