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故事
給這本雜志命名為《父母必讀》,正是希望她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須閱讀的刊物,這是我們對父母科學養(yǎng)育孩子的期望,也是為所有父母提供養(yǎng)育支持的決心。
要說起這本雜志真正的“第一次”——創(chuàng)刊,我們必須請徐惟誠部長來講述。因為《父母必讀》雜志的創(chuàng)刊及最早確立的辦刊方向、辦刊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是在徐部長的倡導下完成的。他今年已89歲高齡,依然頭腦敏捷、思路清晰,繪聲繪色地和我們講起了《父母必讀》雜志的創(chuàng)刊故事。原來,這本雜志的“第一次”竟然是一次冒險!
Q請您給我們講講《父母必讀》雜志創(chuàng)刊的故事吧!
A說起這本雜志的創(chuàng)刊,還真是一場“冒險”。那時候北京市婦聯對家庭教育工作的開展很積極,于是我們就開始一起做了許多工作,成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辦了很多活動,這些活動在全國都是首創(chuàng)的,收到的反響也特別好。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很多時候,家長都是等到孩子出現問題了,才來請教專家如何幫孩子糾正壞習慣。但實際上,這時候再進行糾正是有些困難的,所以當時我就想:應該有一個專門的媒體來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識和養(yǎng)育知識,幫助家長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這些科學的知識從哪里來,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難題。在當時,圖書館里是幾乎找不到關于家庭教育的書籍或雜志的。
于是,我想到了當時在北京出版社擔任副總編輯的魯剛同志,我跟他說:“我建議你辦一本家庭教育的雜志?!彼幕貞?,“這件事的難度太大了!”“有人寫稿嗎?”“會不會有人買雜志?”“什么樣的稿件是合格的稿件?”一方面沒有哪家出版社出版過這樣的雜志,另一方面,能不能發(fā)行也是個問號,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問題。但我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我告訴魯剛:“這些你都不用擔心,只要你答應辦雜志,其他問題都能解決。稿件來源上,我們已經成立了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匯集了很多來自學校的優(yōu)秀教師和知名的兒科專家,他們都很愿意無償地做科普,把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分享給更多的家長。審稿方面,我可以義務幫忙?!碑敃r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有3個編輯,加上“家教會”的專家資源,這本雜志就可以開辦了。為了讓魯剛接下這個工作,我還承諾:先出2期雜志,如果發(fā)行量好,就繼續(xù)辦下去。如果賣不出去,我來承擔已經發(fā)生的這些費用!但事實證明,雜志的發(fā)行非常好,在全國的影響特別大。那時候的群眾來信很多,編輯們都是用麻袋一袋一袋地裝回去,雜志很快從試行刊物變成了正式刊物,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宋慶齡同志還專門為雜志題寫了刊名,一切都很順利。
當時我們琢磨,這本雜志叫什么名字好呢?那時候我看到過蘇聯有一本教育類的書,作者是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書名翻譯過來叫《父母必讀》,就覺得這個名字挺好,于是我們也給這本雜志命名為《父母必讀》,希望她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須閱讀的,這是我們對父母科學養(yǎng)育孩子的期望,也是為所有父母提供支持的決心。
Q您為什么篤定地認為這本雜志會辦成功呢?
A新中國成立后,相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序開展,家庭教育被大大地忽視了。但是,家庭教育在個人成長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家庭教育這件事要做起來。事實上,家長對于養(yǎng)育孩子的知識的需求也是相當強烈的。當時我們在國棉二廠辦面向父母的講座,效果非常好。這個講座一開,便受到熱烈歡迎,下課后,工人們還把老師的講臺擠得滿滿的。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當時的父母是多么迫切地需要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導。
我們的國家當時也處在急需人才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人才培養(yǎng)是對未來、社會和國家最重要的任務。曾子曾說過一句話,“未有學養(yǎng)子,而后嫁者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沒有人在結婚之前先學習如何養(yǎng)孩子。我覺得這句話很真實,的確沒有父母在結婚之前就考慮如何養(yǎng)育孩子的,所以當有了孩子后,相關的養(yǎng)育知識就會很缺乏,甚至面對很多問題時束手無策。但是教育一個孩子,或者說培養(yǎng)一個人才,卻是比任何一道制作工序都要復雜,都需要更多的知識的。我們生產任何一件產品的時候,都會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后再進行實際操作,但是在培養(yǎng)社會和國家未來最重要的產品——人的時候,卻沒有提前學習養(yǎng)育的知識,這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我們應該做好科學養(yǎng)育知識的普及,甚至應該讓父母在成為父母之前,就具備一些養(yǎng)育知識以及養(yǎng)育思考。
基于這些觀察和思考,我覺得在當時創(chuàng)辦《父母必讀》這本雜志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我堅信這件事一定能夠辦成,因為中國的父母太需要這些家庭教育知識了!
Q那您對今天的《父母必讀》雜志的期待是什么呢?
A《父母必讀》雜志是中國的第一本家庭教育類雜志,很多家庭因她的創(chuàng)辦、發(fā)展而受益,同時這些家庭又把這種影響代代相傳,我想這就是《父母必讀》這本雜志存在的意義。我期望她能成為持續(xù)對父母有幫助、受到更多現代父母喜歡的刊物,對整個民族的未來復興有作用的刊物。
讓家長對孩子的未來更有把握
現代社會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家庭教育問題更加多樣化、復雜化,家庭教育碰到的問題比以前更多,也更難。家庭教育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因為我們所有的教育理念、方法都是昨天的,我們在教育“今天的人”,但是教育得對不對,需要“明天”來檢驗。如果家庭教育做錯了,這個基本矛盾就永遠解決不了,這時就需要《父母必讀》雜志做家庭教育正確理念的傳播者。比如強調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家長不可預測,但是如果讓孩子一直保持對新鮮事物的興趣,那么無論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新知識,他都有興趣學、愿意學;動手去做則是能將一切可能變成現實的前提,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非常重要,而這種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就在生活中,像疊被子、洗衣服、刷碗等等家務,都是家庭培養(yǎng)孩子動手能力的好機會。我想,這些“根兒”上的東西,才是《父母必讀》雜志應該引導家庭去做的,這比告訴家長一百個方法更重要,這也是對家庭最本質的幫助,能讓家庭教育發(fā)揮作用,讓家長對孩子的發(fā)展和前途更有把握,這是我們這本雜志的責任所在。
家庭教育要依靠良好的家風
家庭教育實際上不單是父親、母親跟孩子講道理,告訴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家庭教育就是家長在家里怎么生活,怎么過日子,然后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實際上家庭教育中真正起作用的,就是家風對孩子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關于家風的內容非常多,“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就很有代表性,就是告訴家庭要重視學習,要節(jié)約,要愛人,要仁愛。在這個社會里生活,每一個人都要依靠別人,那么就需要每一個人也都愿意為別人提供幫助。越愿意幫助別人的人,越能得到成功。其實每個孩子小的時候也都非常喜歡幫別人做事情,而且會特別高興。比如幾個月的寶寶能把東西遞到媽媽手里的時候特別開心,一兩歲的孩子就能每天幫爸爸拿拖鞋。一個孩子首先幫的就是媽媽、家人,那么家庭就應該從這里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愛與奉獻精神。這種家風保持住了,孩子走出家庭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別人的愛,也會去愛別人。他會是一個成功的社會人。
家長都希望孩子愛學習,以學習為樂。但是,如果每天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家長一邊在旁邊督促,一邊自己看手機,那么這樣的教育就是無效的,就沒有形成“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這樣的家庭氛圍。我從10歲到70歲,一直都不允許自己有超過6個小時的睡眠,業(yè)余時間都在學習、看書,有時候夜里看書實在困,需要站著看才行,這樣的日子是很累,但這些學習讓我知道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一點兒都不覺得苦,樂在其中。如果孩子也是因為興趣堅持做某件事,即使過程累,也不會覺得苦,即使遇到了挫折,也能迎難而上,堅持到底。良好的家風從來都不是強迫孩子、捆綁孩子,而是孩子在這個家庭氛圍里,自然而然就變成那樣了。
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也不是談條件的地方。好的家庭教育必須依靠好的家風。引導家庭重視家風也是《父母必讀》雜志應該做的有意義的事。
我相信,只要這本雜志初心不改,心系父母,就能與時俱進,越辦越好。這是一份有意義的責任和使命。一個人一輩子做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是很值得的,祝賀所有的“父母必讀人”選擇了這樣一個有意義的職業(yè)!
徐惟誠
筆名余心言。歷任北京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中共北京市委副書記,中共中央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