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澤蕓
文化提高素質,善良提升文化
不讀書,我們連捐款留言都寫不過人家。某國捐武漢: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某國捐湖北: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某國捐遼寧: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某國捐大連: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我們呢?要么就是“武漢不哭”,要么就是“武漢加油”。至于“共同抗疫,馳援湖北”“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這些算是屬于很好的表達了。
這僅僅是一個捐贈留言的差距嗎?不!這就是1年人均讀書量40本與人均讀書量0.7本的差距;這就是人家地鐵里人手一本書,而我們卻幾乎沒有人讀書的差距。
這次震驚世界的疫情,是國人該好好自省的時候了。不僅自省亂吃惹的禍,也要自省國民文化素養(yǎng)上的缺失。從更深層次來說,正是因為某些國民文化素養(yǎng)的缺失,才會不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才能什么東西都敢穿腸而過。自我解剖固然痛苦,卻是必需的,只有懂得自省,才能懲前毖后。認識到自己的缺失不難,但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它,卻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
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使得人們背負著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浮躁、焦慮、缺乏思考正成為一種流行病,但這是否就能為自己的“不讀書”開脫呢?日本人的生活節(jié)奏同樣很快,生活壓力也不比我們低,但是他們1年的人均讀書量為40本,排名世界第二位。為什么日本人就有興趣和時間來閱讀書籍呢?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全世界每年閱讀書籍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一年平均每人讀64本。而中國13億人口,扣除教科書,平均每人一年1本書都讀不到。上海在中國內地讀書量排名第一,但人均只有8本。一個14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竟然成為世界上年閱讀量幾乎墊底的國家,實在是令人吃驚并汗顏。
當被問及讀書少的原因時,絕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沒時間。”可是,捫心自問,果真忙得擠不出一點讀書時間嗎?其實,只要每天能擠出15分鐘讀書,來算筆賬,看看1年能讀多少書?一般人1分鐘讀300字,那么,15分鐘就能讀4500字,1星期就能讀31500字,1個月就能讀135000字,1年就能讀1642500字。一本書如果按10萬字來算,我們1年最少能讀16本書。一年讀16本書,雖然不多,但已經(jīng)很好了。
讀書有多重要?人生有3樣東西別人拿不走,一是吃進肚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里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這里的“讀進大腦的書”其實指的是知識或智慧。且拋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觀念不說,讀書的確關系到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和修養(yǎng),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其實就是這個人的閱讀史。正如溫家寶鼓勵年輕人多讀書時說:“書,本身可能改變不了世界,但是讀書卻可以改變人生,而人卻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讀書就可以改變世界。”
好的書籍是屹立在時間汪洋大海中不倒的燈塔。問問自己,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認認真真讀一本書了。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