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蕊,劉春
(菏澤醫(yī)學??茖W校,山東 菏澤 274000)
目前,兒童孤獨癥作為一種先天性疾病,約占總出生嬰兒數(shù)的0.4%,具體發(fā)病病因還不太確定,可能與先天性因素、免疫反應及環(huán)境等有關(guān)[1]。研究顯示:孤獨癥兒童患者中,約有一半的人將會面臨終身保持沉默、不能利用語言交流、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低下等問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其癥狀可能加重[2]。因此,對兒童孤獨癥言語的治療成了國內(nèi)外醫(yī)學研究機構(gòu)研究的熱點之一。本課題組希望通過此課題的分析與研究為相關(guān)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手段,并進行了臨床實驗,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孤獨癥語言障礙患兒90例為研究對象,下面就臨床對照效果進行論述。
本課題研究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的前提下,通過選取所在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治療的90名進行語言康復治療的孤獨癥兒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90名研究對象隨機均分成兩組:觀察組、對照組;本實驗研究過程中將方案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設(shè)計的方案科學、合理,得到倫理委員會批準。
(1)研究對象[3]。按照疾病判斷的基本特征及要求,患者要滿足孤獨癥DSM-IV中基本條件;患者的耳朵功能及眼睛功能均是正常的;按照口語評判規(guī)則顯示遲緩的,難以通過語言溝通者;年齡范圍處于2-10歲;對本研究患者家屬知情并同意者。
(2)研究對象情況。觀察組男35例,女10例,年齡2-7歲,平均(3.89±1.06)歲。對照組男36例,女9例,年齡2-7歲,平均(3.94±1.01)歲。通過分析及檢驗,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要素上,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研究方法
(1)對照組:在進行研究對象發(fā)音治療過程中,只進行常規(guī)的訓練及鍛煉,通過采用燈光、色彩鮮艷等刺激性物體對患兒的視覺神經(jīng)反復刺激;通過悠揚的音樂、鼓聲等刺激性聲音對患兒的聽覺神經(jīng)進行刺激,激發(fā)患兒尋找聲源的興趣;言語康復師鍛煉患兒學習發(fā)音,并不斷進行發(fā)音鍛煉;進行半年的治療,每周5-7次訓練,每次時長40min-50min[4]。
(2)觀察組:在上述對照組包括視覺、注意力、感知、聽覺及語言的學習及表達訓練等認知訓練的基礎(chǔ)上,利用口部運動訓練器AM5300288,通過言語康復訓練人員按照使用、訓練說明書對患兒進行口部運動鍛煉,同時結(jié)合孤獨癥患兒在指令配合、語言動作等有困難的,在臨床治療中要通過利用刺激口部、發(fā)音等語言關(guān)鍵部位來訓練,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讓患兒進行口腔下頜的升降、伸縮、前后等方向的口部動作練習,更好的對患兒唇部、舌部分別進行刺激,引導患兒做出發(fā)音動作訓練[3]。進行半年的治療,每周5次專業(yè)的訓練,每次時長30-40 min。
1.2.2 評定方法
(1)研究對象干預措施后康復情況比較:通過半年訓練后利用S-S評分、對全部患兒的溝通、觀察、評估治療的效果,較佳:S-S評分證實患兒語言功能最少提高一個等級,患兒能夠自主進行言語表達;良好情況:S-S評分證實患兒語言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進行一定程度的語言表達;無效情況:患兒語言功能沒有改善或變差;患者治療的有效率是患者治療效果較佳與治療效果良好患者總和與參加治療的總患者數(shù)量的百分比。
(2)在對參加語言功能治療的兩組患者訓練前后的效果進行對比:結(jié)合S-S評分表、言語評估等標準表來評估,全部測試題數(shù)是二十、每題五分,全部加起來是一百分,并將該評定表進行預實驗,顯示其可信度、效度均>0.8,統(tǒng)計結(jié)果中患兒語言、圖片表達功能越好其分數(shù)就會越高,通過對患兒治療干預前后的語言功能情況進行對比分析[5]。
利用SPSS 19.0對兩組結(jié)果對比,采用t檢驗模式,結(jié)果按照均數(shù)±標準差也就是()方式表達,結(jié)果證實數(shù)據(j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
兩組患者情況的觀察與調(diào)查。兩組臨床效果對比及比例,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統(tǒng)計[n(%)]
兩組研究對象在治療前、后,他們的語言表達及圖片表達得分情況,見表2。
通過表1可知,觀察組組研究對象在訓練后語言表達能力治療效果比對照組要好很多。觀察組:效果較佳有22位,占48.89%;效果良好有20位,占44.44%;效果無效有3位,占6.67%。對照組:效果較佳有14位,占31.11%;效果良好有15位,占33.33%;效果無效有16位,占35.56%
通過表2可知,兩組研究對象在治療前,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沒有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前語言表達(27.83±2.54);干預前圖片表達(30.12±2.67);干預后語言表達(61.36±5.12);干預后圖片表達(52.82±4.63)。對照組:干預前語言表達(27.81±2.83);干預前圖片表達(30.36±2.58);干預后語言表達(39.78±4.26);干預后圖片表達(40.16±3.89)。兩組研究對象在干預后,觀察組的分數(shù)遠遠好于對照組,有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P<0.05)[6]。
孤獨癥兒童存在言語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口部運動功能障礙,口部器官不能靈活使用,阻礙了言語的表達及社會交流,給患者及其家屬造成較大的痛苦。目前,常規(guī)的針對性訓練、藥物、心理治療等手段對患兒的治療效果一般。因此,是研究的熱點課題。
本課題主要進行孤獨癥兒童語言改善的方法進行研究,臨床數(shù)據(jù)表明,器具輔助口部運動訓練對孤獨癥兒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課題組通過此方法對患兒的語言影響,通過對兩組患兒對照治療證實:觀察組在治療效果、語言改善及圖片表達功能等方面均高于對照組,表明此方法對孤獨癥患兒的語言治療有明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