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由于全球經濟化的發(fā)展和深化,我國的經濟發(fā)展也越來越快速,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經濟法的發(fā)展和改革也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不斷變化和改進,在此基礎上鞏固利益的保護也成為了民眾討論的問題。本文簡要闡述了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問題。
【關 鍵 詞】經濟法;公共利益;法律限度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5-0094-02
作者簡介:劉麗娟(1980-),女,布依族,貴州人,碩士研究生,貴州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法學。
在現階段經濟發(fā)展中,雖然我國經濟快速發(fā)展,但是這些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在損害公共利益的情況下進行的。而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大眾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關注度也就越來越高。
一、相關概念綜述
(一)公共利益
所謂社會公共利益,是指社會公眾都享有的非獨占的、為一個社會生存所必須的利益,又稱為“社會福祉”。社會公共利益為一個社會存在所必需,因此,社會公共利益受憲法、刑法、行政法等所有法律規(guī)范的保護。
社會公共利益盡管不屬于任何一個具體的人,但是卻對社會上不特定的人的利益有直接影響。權利不僅僅是個人的利益,而且也必須為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所需,也就是說,權利本身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因此,權利的行使要求權利人在個人利益以及社會利益之間協(xié)調。如果權利人以加害于第三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行使權利,即構成權利濫用。一般而言,公共利益包含了三個方面:合理合法、公共受益、公平補償。
(二)經濟法中公共利益的保護
經濟法建立的最初目標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經濟法的施行目標是在一定程度上盡可能地營造公平的環(huán)境。盡管世界沒有真正的公平,但是經濟法是以整體利益公平為基礎的前提情況下,使得社會處于一種平衡狀態(tài)。經濟法可以為個人提供相關的法律保護;經濟法也可以根據現有的法律條文來鞏固利益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而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實際上是對市場環(huán)境的保護,使得市場處于一種秩序穩(wěn)定的狀態(tài),能夠使得市場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在經濟法框架下,如果沒有對市場進行一個很好的維護就會使得市場出現大規(guī)模波動,影響公共利益。
二、經濟法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
政府是公共利益最大的提供者與守護者;人民授權政府履行公共管理的職責,政府只有切實維護公共利益,才能真正并且從根本上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才能不辜負人民的期望;從一定意義上講,公共利益的實現程度反映了政府的執(zhí)政水平和能力,也體現了一個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程度;在突發(fā)事件面前,組織各種資源,聚集各方力量,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保護人民大眾的利益,也是一個有效率的政府的神圣職責。
(一)經濟法對于弱勢群體保護
經濟法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最容易看的出來的地方就是稅收,就個人所得稅而言,我國根據收入不同制定了相關的稅額。在經濟法出臺之前,弱勢群體面對強勢群體的時候,通常難以保證自己的利益。而在經濟法出世之后,我國弱勢群體就有相關法律條文來維護自己的權利。一般而言是弱勢群體通過起訴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此外最為重要也是最能看出來的限制手段是及時對于納稅結構和比例的調整。就拿個人所得稅來講,根據去年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個人所得稅有著不同的納稅結構和階級,如下表1所示:
(二)經濟法對于經濟秩序給予了保護
從經濟法角度來看,經濟法是給予了我國市場經濟一定的限制,從而使得我國的市場經濟能夠穩(wěn)定發(fā)展。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消耗的社會資源也是十分龐大的,因此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主要核心是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建設,而經濟法對于市場經濟的制約能夠有效保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進行。而只有當市場處于客觀規(guī)律即消費者定律和供貨商定律的雙重影響下,才能保證相對公平社會的建立,從而也就能夠使得公共利益得以維護。
三、經濟法下對于公共利益保護的局限性
(一)從立法角度來看
現階段經濟法中對于有關公共利益的法律條文相對而言較少,因此在完善公共利益相關經濟法條文時,要明確公共利益的相關概念,只有明確概念之后才能有效制定相關的法律條文。在現階段法律條文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公共利益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過大,而法律條文的制定,會因為概念過大導致相關法律條文存在漏洞。因此在立法方面,我國可以學習英國相關概念的界定,從而有效完善對于公共利益的司法解釋。之后就是依托這樣的解釋來完善相關的法律條文,從而判定當事人是否侵犯了公共利益。在立法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到有法可依,從而盡可能地保證沒有漏洞,如果在經濟法實施過程中發(fā)現相關的漏洞,要及時的解決,從而從立法角度上保護公共利益。
(二)執(zhí)法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實施的經濟法法案肯定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就導致了我國執(zhí)法人員在面對特殊案例的時候,難以有相關案例參考,這樣的情況下,執(zhí)法效果也就很難保證。同時由于我國司法體系存在冗余,導致每個部門對于自己負責的職責難以明了,而表現形式就是,對于案件的處理都是能推就推的情況。此外由于當前經濟法的不完善,導致對于公共利益的研究質量難以達到具體的要求,而這種低效率的工作形式,對于公共利益的保護難以達到經濟法中的要求,執(zhí)法水準十分低下。
四、經濟法下對于公共利益保護的相關策略
(一)對實體法進行改變
所謂實體法的改變,即是對于處理過程進行立法、設立相關的制度來保證行政機構政策功能的正常實行。在對公共利益保護的時候,應該首先對公共利益的概念進行有效的界定,從而根據界定的概念改變已有的經濟法。在改變經濟法的同時,可以以此為基礎來成立的相關的基礎部門。對于經濟法的制定,以及相關部門的成立可以參考具有先進經驗的英國和德國。尤其是德國,具有最為完備的基礎事務部門。
(二)程序法的優(yōu)化調整
在對經濟法進行改進的時候,就公共利益的保護方面而言,可以通過相關案卷來了解出現損害公共利益行為的情況,從而根據這種行為來制定相關的經濟法律,從而有效地對公共利益進行保護。根據已有的事件進行調查、分類、總結來看,部分公共利益被損害的情況是部分民眾在享受中部分利益的時候,萌生了占據的想法,從而導致難以公平有效地發(fā)展公共利益。那么通過程序法的優(yōu)化調整能夠盡可能使得所有民眾自發(fā)維護公共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部分公民的權利,讓他們?yōu)槿藗兎盏臅r候才能享受部分公共利益,從而從根本上保護公共利益。
(三)對于經濟秩序穩(wěn)定
經濟法存在的本質是對于經濟市場進行維護,必要的時候政府可以通過經濟法扭轉市場的經濟形勢。例如出現不正常的物價虛高,就最近而言,市場上豬肉漲價,一度達到36塊錢一斤的程度,國家根據市場形勢以及實際需求,利用法律明文規(guī)定豬肉價格。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利用經濟法積極有效地調控市場不正常的物價的案例。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之后的工作中,要保證公共利益的安全,就需要利用經濟法對市場進行一個有效的穩(wěn)定。具體的操作而言,就是在已有的經濟法體系內,根據現階段市場需求對經濟法進行完善和調整工作,從而保證經濟法能夠適應現階段的市場運轉。在完善經濟法的同時,要完善相關行為工作條例制度,從而保證整個系統(tǒng)能夠有效地運行,避免了因為行為問題而損害了公共利益。
五、總結
總而言之,對于在經濟法視野下對于我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界限研究而言,我國的經濟法條文仍然有著許許多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不適合現階段市場經濟發(fā)展。同時相關部門的行動力和責任制度沒有完善,從而導致難以有效地保護我國的公共利益。因此對于國家而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保障公共利益。
參考文獻:
[1]孟昭君.淺談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J].現代經濟信息,2019(19):318.
[2]魏炳煌.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J].中國農村教育,2019(20):206.
[3]柏彬.淺談經濟法視野下公共利益保護的法律限度[J].法制博覽,2019(1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