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雨
生產出中國第一批臨床級青霉素,培養(yǎng)了一代代杰出的醫(yī)藥人才……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衛(wèi)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生產研究專門機構——中央防疫處,迄今已走過了整整一百年。
防疫癥,洋醫(yī)為中用
防疫是系統(tǒng)性的社會工程,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經濟條件、交通狀況、風俗習慣、人口流動、居住環(huán)境、戰(zhàn)爭、災荒及流民等都對防疫工作產生重要影響。
1842年鴉片戰(zhàn)爭的失敗迫使清廷解除海禁,開埠通商。列強對華侵略的加深、國內階級矛盾尖銳、經濟交往的增多以及鐵路、航運等近代產業(yè)的興起,使疫病成因趨向復雜,傳疫速度加快,防疫壓力增大。
洋務派李鴻章對興辦近代醫(yī)學持積極態(tài)度,認為西醫(yī)在“救治傷科、直起沉疴”方面尤“獨擅專長”,造就西醫(yī)人才“實為當務之急”。此后,中日甲午海戰(zhàn)的慘敗,使民族意識空前覺醒,大批有志青年懷著醫(yī)學救國夢到海外學習,西醫(yī)人才逐步增多,影響擴大。
于此同時,西洋醫(yī)學在華擴大傳播,到19世紀末,教會醫(yī)院在華已達80余所,這是近百年來,西洋醫(yī)學輸入我國的主要時期。種種因素,為破除封建迷信的思想壁壘,普及近代醫(yī)學防疫知識奠定了基礎。
1867年鼠疫從廣西北海傳人并蔓延至廣東雷州半島;1894年,廣州暴發(fā)鼠疫;1911年滿洲鼠疫暴發(fā),波及我國海拉爾、齊齊哈爾、沈陽及河北、山東各地,共造成8萬多人死亡;1917年,綏遠發(fā)生鼠疫,蔓延至晉冀兩省,這次鼠疫流行造成3萬余人死亡。
一所專職防疫機構的建立迫在眉睫。北洋政府內務部遂下令籌設中央防疫處,以防杜疫癥。第二年6月開始籌備。
1919年2月北洋政府向西方銀行借款100萬元,并于同年3月正式組建中央防疫處,地址在北京天壇內西南隅神樂署故址。中央防疫處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衛(wèi)生防疫和血清疫苗生產研究專門機構。
賣疫苗,輾轉求生路
“九一八”事變后,中央防疫處決定遷離北平,先在南京設制造所,1935年民國政府衛(wèi)生署令中央防疫處遷往南京,天壇舊址改稱中央防疫處北平制造所。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軍閥對中國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侵略戰(zhàn)爭。8月,日軍又借口虹橋機場事件對上海發(fā)動了進攻。上海工人、學生舉行示威和反日罷工、捐款支援前線等抗日救亡運動。9月,侵華日軍進攻南京,中央防疫處由南京遷往長沙。
南京陷落后,國民黨政府西遷武漢,上海成了孤島。時任國民政府衛(wèi)生署長的顏福慶鑒于戰(zhàn)爭期間瘟疫猖獗,以重建中央防疫處為當務之急,并請湯飛凡到長沙重建中央防疫處。湯飛凡正在自慚對國家民族無所作為,馬上決定接受這個任務。
湯飛凡剛到長沙時,中央防疫處如一盤散沙。辦公地點是暫借的,職工包括從北平撤來以及本地招的一共20來位,沒有一個高級技術人員。從北平運出的設備原本不多,一路散失,只??蓱z的幾個,充其量能制備狂犬疫苗。日常開支靠出售從北平帶來的牛痘苗和抗毒素維持。更要命的是,日軍連日空襲,處長陳宗賢不在長沙,人心渙散。湯飛凡的到來,使防疫處的工作恢復日常。
防疫處重建工作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但不久后,長沙也陷入了緊張局勢,于是衛(wèi)生署決定將防疫處遷往昆明。
在短短幾天內,防疫處賣掉了從北平帶來的全部疫苗和抗毒素,籌集了兩千大洋,除了幾件一時運不走的大件設備留在長沙外,其余設備裝車出發(fā)。中國這支小得可伶的國家防疫隊伍,押運著那為數(shù)不多而又非常重要的設備,跋涉到了昆明。
幸虧行動果斷、迅速、早走了一步。他們走后不到兩個星期,日軍打到離長沙只有100多公里。在張治中統(tǒng)率下的國民黨軍隊準備放棄長沙,放了一把火,幾乎將長沙燒光。
防疫處總算保存了下來,可是更大的困難還在前頭——必須幾乎白手起家地把它重建起來。
當時防疫處的全部資產只有300銀元,靠著多方面的幫助,防疫處在昆明借到了房舍,從銀行貸到了款,于1939年初開始生產狂犬疫苗、牛痘苗等幾種簡單的菌苗疫苗和診斷試劑,收入除維持日常開支外尚有盈余。
日軍的轟炸時時刻刻響徹在耳邊,建立新址成為了下一步必須要進行的緊急工作。最后選擇在昆明西山腳下的一個小漁村
高蟯村興建,使這個漁村聚集了一大批國內一流的文化、科技人才。當時的高曉村民不可能知曉,與他們朝夕相處的一群年輕人,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正開展著堪稱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微生物藥物研究和疾病防疫工作。
抗生素,支援解放區(qū)
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中,中央防疫處的研究人員也堅持閱讀世界各國的學術資料,交流討論世界微生物學的發(fā)展情況。每周舉行的文獻討論會,也拉開了我國研制青霉素的序幕。
制造青霉素首先要找到能產生青霉素的青霉菌。受云南霉豆腐制作方法的啟發(fā),湯飛凡號召研究員們從舊衣、家具、水果等等一切可能之處收集霉菌,涂布到培養(yǎng)基上,尋找純種霉菌。終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從一名工作人員鞋子的霉菌上提取出了令人滿意的結果。
分離菌種的工作從1941年冬一直進行到1944年春,經過上百次試驗,共獲得帚狀霉菌40余株,能產抗生素的有11株。
1944年9月5日,中國自行研制的青霉素在昆明高蟯村誕生。第一批出品僅5瓶,每瓶5000單位,其中兩瓶送往重慶,兩瓶分送英、美兩國鑒定,均獲好評,隨后大量投入生產,甚至能供歐美的盟軍使用。
當時《自然》雜志中有一篇關于中國中央防疫處的特寫:“這個工廠只有一臺鍋爐,而且(常)漏,不安全,每晚用畢都要檢修,幸而沒有發(fā)生意外,就靠它,解決了所有的器皿消毒和蒸餾水供應等。”并非靠幸運,而是全處上下都對這臺鍋爐擔心,保持警惕,對待它就像對待一件稀世珍寶。
就在這個簡陋到沒有自來水的“工廠”里,不僅生產了中國自己的青霉素、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以及世界首支班疹傷寒疫苗;還培養(yǎng)了一批中國未來微生物學、免疫學的骨干。
在抗日戰(zhàn)爭的困難條件下,通過愛國人士的共同努力,一個支離破碎的防疫處面目一新,并且取得令人矚目的發(fā)展。
1946年春天,恢復了牛痘苗等急需制品的生產,并支援解放區(qū)牛痘苗10萬支。中央防疫實驗處北平的新址建成后又增加了青霉素、卡介苗和丙種球蛋白的生產。
滅天花,北京所新生
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央防疫處”由軍委衛(wèi)生部接管,后隸屬國家衛(wèi)生部,將“中央防疫處”更名為“衛(wèi)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所)”,國務院任命湯飛凡先生為第一任所長。
新中國當時將“預防為主”的方針照耀于世,因此北京所的事業(yè)也隨之蓬勃發(fā)展。在1958年春天,北京所于北京東郊建成新址,占地1500余畝,建筑面積52000平方米,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疫苗、免疫血清研究生產機構。
1954年,烈性傳染病已被控制,防治的重點轉向多發(fā)的、常見的傳染病。當時沙眼發(fā)病率極高,湯飛凡所長通過雞卵黃囊培養(yǎng)病毒,成功分離沙眼病原體,并精巧使用抗生素,將病毒分離率提高兩倍,徹底解決了70余年關于沙眼病原的爭論?!捌平馍逞鄄≡?,歷磨難甘當重任;勇攀高峰探索,更須另辟新途徑!”這短短20幾個字不足以涵蓋這其中的艱辛與磨難。
1955年8月18日是一個值得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記住的日子:北京所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原體的機構!這株病原體就是著名的TE8。湯飛凡博士也成為發(fā)現(xiàn)重要病原體的唯一一位中國人。
建國后,衛(wèi)生部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種痘,北京所承擔了牛痘苗的生產任務,并研制出了生產天花疫苗的新工藝。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于1961年消滅了天花,比全球消滅天花早16年。趙鎧院士組織研發(fā)成功的雞胚細胞培養(yǎng)取代了動物接種制備痘苗,為控制天花、消滅天花做出了突出貢獻。
有關冷凍干燥技術、病毒性疫苗的細胞培養(yǎng)技術、單采血漿技術及生物制品檢定的生化技術等多項技術,以及血源性乙肝疫苗、風疹疫苗、乙腦滅活疫苗等多種疫苗都是首先在北京所誕生。
與此同時,北京所與國際衛(wèi)生組織及各國相關研究所的聯(lián)系合作日益加強,北京所的英文簡稱“NVSI”(National Vaccineand Serum Instiute)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這50年問北京所和兄弟單位一起,和全國衛(wèi)生防疫系統(tǒng)的同仁們一起,共同為防病滅病、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98年,北京所將優(yōu)質資產重組,以募集方式成立天壇生物,并于6月16日在上海證交會股票上市發(fā)行。
天壇生物上市20余年來堅持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新的體制、新的運營模式下穩(wěn)步發(fā)展,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天壇生物上市之后,北京所逐步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科研為主的軌道上來,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條件,科研管理機制逐步同市場經濟接軌,科研人才的培養(yǎng)、引進和課題項目的進展成為全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20多年里,先后研制成功Vero細胞乙腦滅活疫苗、麻風二聯(lián)、麻腮風三聯(lián)疫苗等,為天壇生物注入了新的發(fā)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