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芳
【摘 要】 問題教學是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教學手段,好的問題教學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分析課堂問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問題教學質量的策略。
【關鍵詞】 問題教學;小學語文
據研究調查發(fā)現,問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十分頻繁。一堂語文課的時間在40~45分鐘左右,而每一堂課上,教師都會向學生拋出4~5個問題,經計算,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大約占課堂時間65%~80%。因此,問題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重要作用。問題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有效的問題不僅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還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維,積極思考。
一、問題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據調查發(fā)現,許多語文教師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提問,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具備實質性參考意義,對于營造課堂氛圍、開拓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理解并無較大作用。針對小學語文課堂問題進行分析,發(fā)現有以下幾個原因:
1.問題水平低不具備思考價值
美國教育學家根據教育目的,將課堂提問有效拆分為六大類,從低到高逐漸增加難度,分別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各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由易到難的提問,但有的教師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提出問題,忽略了問題教學法的意義,拋出的問題水平過低,雖然學生可以立刻回答出問題的答案,但這個問題并不具備任何思考價值,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對幫助學生理解語文知識沒有任何價值。
如:小學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教師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五粒豆的故事,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這篇文章講述了幾粒豌豆的故事?”“豆莢是什么顏色呢?”這時學生會不假思索地給出答案“講述了五粒豌豆的故事”“豆莢是綠色的”。雖然教師在提出問題,學生問答問題,活躍了課堂氣氛,但實則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任何幫助。
2.教師提問隨意性強,目的不明確
據調查分析,部分小學語文教師課前備案不充分,對課堂教學時間、內容、問題等沒有做好相應的規(guī)劃,導致教師提問過于隨意,沒有明確的目的,有的甚至偏離主題,有的也僅僅是提出所有語文課文都適用的通用問題。如:“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讀完這篇課文,有什么感受?”“這句話運用在課文中好不好?”一般學生面對這類問題,都會根據課文內容不假思索地回答,無法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問題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建議
我們對目前小學語文課堂問題教學的不足及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以下措施:
1.教師采用問題教學法,問題需要難度適中
問題的難易程度決定其發(fā)揮作用的大小。小學生面對問題的理解能力有限,問題太難,超越了學生的理解范圍,時間一長,就會使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問題過易,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問題的難度需要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課程標準、學生現有知識儲備量、學生的興趣愛好等情況進行設置。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現有知識水平,提出難度略高的問題,讓學生可以思考,發(fā)散思維。如: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目的則是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準確把握五粒豌豆的內心活動。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直接向學生提出“五粒豌豆的內心活動是什么?”這種問題太難,學生不能理解,教師可以由簡單到難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在講授完本篇文章時,提問:“這五粒豌豆發(fā)生了什么故事?”待學生回答完畢后,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分角色對文章進行朗讀,朗讀完畢后,問:“這五粒豌豆內心活動分別是?”最后在課堂結束前,可以讓學生放飛自我,拓展想象:“假如你是豆莢的一粒豌豆,你會說什么、怎么做?”
2.創(chuàng)設提問的教學環(huán)境
學生是否愿意配合教師回答問題或者提出疑問,是課堂提問的關鍵因素。許多學生因問題太難、突兀等原因,導致對問題視而不見,在這種情況下,課堂提問不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課堂提問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自主回答各種問題,并根據教師問題提出自己的疑惑,進而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如:在學習課文《貓》這篇文章時,它的教學目的則是學習作者如何表達對貓的喜愛,并學會如何描寫某個事物的特征。那么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問:“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小動物嗎?”“你們可以描述一下這些動物的外形和性格嗎?”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學會了如何去描述事物的特征。在學生回答結束后,引導學生閱讀作者描寫“貓”的語句,并讓學生總結。
恰當的教學環(huán)境下提出適當的問題,不僅可以緩解課堂氛圍,而且學生根據教師提問開展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夏歡.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黑河教育,2019(08).
[2]劉暢.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