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艷
“客影碌碌然,步步追春天。石閣三層上,金剛五座連?!边@是《帝京景物略》中王樵所寫的《登真覺寺浮圖》,描繪的正是初入暖春之際的美景。詩中所說的“金剛五座連”就是位于北京西直門外、長河以北的真覺寺。寺內明成化年間的御制碑曾這樣記載道:“寺址土沃而廣,泉流而清,寺外石橋望去,繞繞長堤,高柳夏繞翠云,秋晚春初,繞金色界”,由此不難想象真覺寺當年美輪美奐的景色。因此這里也成為當時京城游人清明踏青、重陽登高的好去處。不過這座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的古寺卻因寺中造型獨特的金剛寶座塔而被世人形象地稱為五塔寺,其本名真覺寺反而漸漸被人遺忘了。
五塔寺始建于明永樂初年,幾乎與故宮同齡,據(jù)《日下舊聞考》記載,“成祖文皇帝(朱棣)時,西番班迪達來供金佛五軀,金剛寶座規(guī)式,詔封大國師,賜金印,建寺居之”。當時明成祖朱棣常與班迪達一起談經(jīng)論法,倆人十分投契。班迪達被封為國師并授予金印,賜地西關(今西直門)外長河北岸建寺。成化九年(1473年),寺廟建成,賜名真覺寺。
其實自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兩千余年來,我國所建佛塔不計其數(shù),但金剛寶座塔僅有十余座,且形態(tài)各異,其中只有“五塔寺之金剛寶座塔,為印度伽耶塔式”。曾有文獻這樣記載:“此種式樣之寺塔建筑,在全球僅此兩處,中國此塔,載在印度及西文書報,極為研究建筑學及教典者所重視,與普通古物僅有古代時間性質者,尤不可同日而語”。
據(jù)悉,金剛寶座塔是在方形高臺上建五座密檐式佛塔,中間為主塔,四周為四座副塔,主塔較高,副塔相對矮小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佛塔。它起源于古印度,相傳是古印度阿育王為紀念釋迦牟尼,在其成佛處(菩提伽耶)建造紀念塔即金剛寶座塔。這種塔的造型象征著禮拜金剛界五方佛,佛經(jīng)曰,金剛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位部主,中為大日如來佛,東為阿閃佛,南為寶生佛,西為阿彌陀佛,北為不空成就佛。其中金剛寶座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金剛寶座塔上的五座塔則分別代表五方佛。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全塔通高15.70米。寶座高7.7米,是磚和漢白玉砌成。共分6層,逐層由下而上收進呈梯形。最下一層為須彌座,其上5層,每層刻有一排佛龕,龕內刻佛坐像一尊。寶座南北辟券門,南門上方有明成化九年御制匾,上書“敕建金剛寶座”。券門內設方形過室,與過室相連的是環(huán)形塔室,中央豎立塔中心柱,四周設佛龕,供奉四尊佛像。過室東西兩側辟小券門,內藏上下兩側共88級臺階,盤旋曲折而上可達寶座平臺。平臺上分列5座方形密檐式石塔,中央主塔高8米、l3層,四角副塔各高7米、1l層。各塔均由預先鑿刻好的石塊拼裝而成。
據(jù)說當年修建時,中國古代工匠們并沒有拘泥于班迪達所獻的圖樣,而是按照中國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加以變化,特別是在前三塔中間加蓋了一座中國傳統(tǒng)樣式的,代表“天圓地方”之意的重檐琉璃罩亭,黃綠色琉璃瓦罩亭與淡橙黃色五塔相符相映,使得整個寶塔更具神韻。可以說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在造型上屬于印度形式,但在結構上和細部上采用了中國式樣,明顯地表現(xiàn)出了中國特有的建筑風格,堪稱中國與印度建筑相互結合的創(chuàng)造性杰作。
除獨特的造型以外,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更是一座精美的石刻藝術品。其塔座和塔身上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裝飾,雕刻手法流利圓潤,線條纖細流暢,雖華美卻不零亂,形象逼真地表現(xiàn)出神話世界中的圖景。
譬如,其正中的券門的門碹石。該門碹石起于須彌座上,頂止于眾佛龕第二層。寶座五層遍雕佛龕,龕內雕佛像。就南面而言,第一層兩側共十二佛;第二層兩側共十四佛;第三層(被石額所分)兩側共十六佛;第四層及第五層皆為十九佛;此面共計佛像八十尊。門碹石上還刻有密宗的“六拏具”,自中央向兩側分別為:大鵬金翅鳥、龍子、神鯨、瑞獸、獅子及大象,分別象征“施、戒、忍、進、定、智”六度。
其中位居首位的是大鵬金翅鳥,它是印度教和佛教中禽鳥之中的神鳥鳥王,在經(jīng)過一系列的斗爭后,成為毗濕奴的坐騎。金翅鳥為蛇或龍眾的宿敵。后在佛教中,其成為不空成就佛的坐騎,其形象為半鷹半人:有手有臂的人形上半身,與鳥頭、鳥腿、鳥爪和鳥翼的結合體,一般頂上有彎月、太陽和烈焰紋的吉祥冠。
而位于末尾的大象也不能不提。在印度,大象被尊為皇室或寺廟的坐騎。在古印度,大象就是四兵之一,馴象人所使用的繩索和帶鉤的刺棒都被佛教所吸收,成為馴服的象征物。大象常被用于表達寂止訓練和精修,黑色野象在禪定中代表無拘無束的心境。而作為“白象寶”的白象,其力大過一千頭普通大象,是萬象之王,宛若一座大山,巋然不動。因此人們用大象的篤行表示成就佛果須切實踐行菩薩道,而六牙白象也是普賢菩薩的坐騎。
此外,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雕刻中還有一絕,那就是佛足石。據(jù)說,在佛教建筑上雕刻佛足,一來是象征佛的足跡遍布天下,再者相傳是釋迦摩尼圓寂時伸出靈床外的雙足。信徒膜拜時,以頭頂足印,表示對佛的敬仰。據(jù)說印度高僧班迪達所帶來的五尊金剛佛就藏在這座塔中。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的中央主塔正面須彌座上就凸雕有一雙與成人大小一樣的足跡,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開的蓮花。而這種凸雕佛足在北京寺院中僅此一處,其他地方的佛足均為凹刻。
五塔寺
石刻藝術展區(qū)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之所以被評為北京最奇特的建筑,不僅因其別具一格的造型,精美絕倫的雕刻,還因其在建造過程中,將力學原理應用得惟妙惟肖。
令人稱奇的是在五塔寺金剛寶座塔內構建了高穹頂過室,回形塔寺,并將登上寶座的石階通道,巧妙地藏在過室東西兩面的墻體之內,曲折上下。在處處是空間的寶座之上,五塔與罩亭的重量合計數(shù)百噸,但歷經(jīng)五百余年堅固不動,足以說明金剛寶座塔結構力學運用得十分科學、合理。
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五塔寺還經(jīng)歷過一次重大考驗,那就是唐山大地震。當時地震波及北京,使寶塔塔基下沉、后部開裂,據(jù)說有個小塔的塔尖都掉下來了,但所幸的是,結構合理而堅固的寶塔再一次經(jīng)受住了考驗,并沒有造成毀滅性的損傷。1979年,政府全面地對古塔進行了修繕,并于1982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寺內還開辟了“金剛寶座塔資料陳列室”和“中國古塔圖片展覽室”等,可供游人觀賞研究。
如今,五塔寺已被開辟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在石刻藝術展區(qū),共分為陵墓石刻、寺觀碑刻等八個陳列區(qū),每一個陳列區(qū)所擺放的石刻作品,都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包括從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房山鎮(zhèn)江營遺址、平谷上宅遺址等地出土的各種石器,以及元明清三代的許多摩崖石刻、碑刻、墓志等石刻藝術品。除露天石刻作品外,在石刻藝術博物館后還有一棟后罩樓,罩樓內主要是介紹北京地區(qū)石刻的分布、特點、歷史及現(xiàn)狀等。其中有北京僅存的最古老的石佛像——北魏太合造像,有唐代以后的歷代墓志,有藝術水平極高的金、元石雕,還有造型獨特的納蘭性德盧氏的墓志,清初四大輔政大臣之首索尼孫女的墓志等。這些古老的石刻藝術品與金剛寶座塔相映成輝,講述著古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