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勇 林少卿 劉克松
(1.國網西藏巴河發(fā)電公司,西藏林芝 860100;2.武漢中科瑞華生態(tài)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漢 430000)
巨須裂腹魚(Schizothorax macropogon)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裂腹魚亞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魚屬(Schizothorax),俗稱巨須弓魚、胡子魚,是一種生活在西藏自治區(qū)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種魚類[1]。巨須裂腹魚屬高原魚類,經研究起源于青藏高原隆起的第三紀末期,經過不斷進化形成了現(xiàn)在的樣子。巨須裂腹魚體偏長,體長可達33.3 cm,稍側扁,頭錐形,口下位呈弧形,下頜前緣有不銳利的角質,下唇分左右兩葉,無中間葉,有兩對較長的須[2],背鰭最后1枚不分支鰭條為硬刺,有3行細圓的下咽齒,是食草性魚,成魚會在砂石河床上產卵,可做食用魚。
巨須裂腹魚的繁殖過程包含親魚性腺發(fā)育—成熟—產卵或排精—精卵結合孵化出魚仔幾個階段,每年5-6月是產卵繁殖季節(jié),近年來,由于西藏自治區(qū)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3],雅魯藏布江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增加,使其失去了棲息、產卵環(huán)境,加上旅游人口的增多、當?shù)貪O民過渡捕撈,巨須裂腹魚的種群資源明顯下降,于2009年被中國紅色名錄評為“瀕?!钡燃?,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數(shù)據(jù)缺乏類種類。水溫對巨須裂腹魚的繁殖具有重要意義,研究最佳繁殖水溫,有利于促進巨須裂腹魚的人工孵化和養(yǎng)殖,對加強巨須裂腹魚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4]。
1.1 材料本試驗的巨須裂腹魚均為馴養(yǎng)成功2.5 a以上的親魚,打針催產獲取,馴養(yǎng)的親魚在西藏林芝市巴河鎮(zhèn)老虎嘴魚類增殖站進行養(yǎng)殖。共隨機采用3條雌魚授精獲取的受精卵,每條魚的產卵量吸水后均達到300 mL以上。
1.2 方法3條雌魚獲取的卵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進行受精,即將每條獲得的卵分別用3個干燥的盆盛裝,擠入雄魚精液受精,輕輕轉動盆子使卵子與精子混合,在此過程中不用任何物體攪拌,混合均勻后加入8.5 ℃左右的清水,靜止3 min使其更充分受精,隨后用清水反復清洗3~4次,清洗過程中不用任何物體攪拌,只需要輕輕轉動盆子即可,清洗后將每條魚的受精卵分成3份,每份為100 mL,放入光滑的3組不同溫度的孵化框中恒溫淋水孵化,現(xiàn)將3條親魚記為A1、A2、A3,3組不同的溫度記為B1(7.5~8.5 ℃)、B2(8.5~9.5 ℃)、B3(9.5~10.5 ℃),孵化過程中均用恒溫系統(tǒng)控制使其水溫變化范圍不超過±0.3 ℃。前3 d每4 h觀察1次孵化情況,3 d后每12 h觀察1次或24 h觀察1次,并以孵化12 h、原腸期、神經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5個時期為分界線記錄死卵量和累計死卵量。
受精卵在B1(7.5~8.5 ℃)條件下死亡情況如表1所示,受精卵在B2(8.5~9.5 ℃)條件下死亡情況如表2所示,受精卵在B3(9.5~10.5 ℃)條件下死亡情況如表3所示。
表1 受精卵在B1(7.5~8.5 ℃)條件下死亡情況
表2 受精卵在B2(8.5~9.5 ℃)條件下死亡情況
表3 受精卵在B3(9.5~10.5 ℃)條件下的死亡情況
巨須裂腹魚是生活在西藏自治區(qū)的特有魚類,主要靠攝食水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昆蟲及硅藻類生存,喜歡棲息在河流入口交匯處,底質為一般礫石或砂質灘地,每年5-6月產卵繁殖,多產于透明度高、可見底的淺水區(qū)。由于自然環(huán)境本身的惡劣和不合理人類活動的影響[5],巨須裂腹魚已被列為瀕危魚類,加強人工繁殖,保護巨須裂腹魚的繁殖十分重要。孵化水溫對巨須裂腹魚的產卵量具有重要影響,筆者通過實驗研究,將3條雌魚上獲取的受精卵分別分為100 mL,采用干法授精方法受精,觀察魚卵在(7.5~8.5 ℃)、(8.5~9.5 ℃)、(9.5~10.5 ℃)3個溫度階段的受精卵死亡情況。研究發(fā)現(xiàn):巨須裂腹魚在孵化水溫超過9.5 ℃,授精6 h后受精卵死亡率超過90%,隨著時間的延長受精卵全部死亡;孵化水溫在8~9.5 ℃時受精卵能正常孵化,孵化水溫在7.5~8.5 ℃時受精卵死亡較多。所以,巨須裂腹魚人工孵化的最佳水溫是8.5~9.5 ℃,人工孵化時,水溫應控制在這個區(qū)間內,以保障受精卵的孵化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