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夏季降水量占歷年平均降水量近6成,而冬季降水量占歷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10;各月降水量變化呈“單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現(xiàn)在7月,最小值出現(xiàn)在11月;利用M—K法對四季和年降水量進行突"/>
孟忠
摘要? ? 利用1961—2018年焉耆國家基準氣候站逐日降水資料,采用線性趨勢、多項式擬合、M-K等方法對近58年焉耆月、季和年降水量進行趨勢分析。結(jié)果表明,焉耆歷年平均降水量為76.1 mm,且呈增加趨勢,氣候傾向率達到2.70 mm/10 a;四季降水量變化從多到少的順序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夏季降水量占歷年平均降水量近6成,而冬季降水量占歷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10;各月降水量變化呈“單峰型”分布,最大值出現(xiàn)在7月,最小值出現(xiàn)在11月;利用M—K法對四季和年降水量進行突變分析,發(fā)現(xiàn)年降水量發(fā)生突變在1979年,四季發(fā)生突變的年份分別是1997年、1974年、1975年和1973年,且年和四季降水量發(fā)生突變時都是由少到多的變化趨勢。
關(guān)鍵詞? ? 降水量;變化特征;新疆焉耆;1961—2018年
中圖分類號? ? P426.614?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20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wù))標識碼(OSID)
大氣降水是大氣水汽向地表輸送的主要方式和途徑,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最終補給來源,在陸地水循環(huán)和淡水資源演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3]。全球氣候變暖引起的各類極端事件已經(jīng)引起國內(nèi)外學者的高度關(guān)注,他們利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對氣候變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各地由于地理條件、環(huán)境、大氣環(huán)流等影響的不同,又形成了屬于該區(qū)域特有的氣候特征[4-7]。焉耆回族自治縣(以下簡稱焉耆)地處北半球中緯度溫帶地區(qū),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部,天山南麓盆地——焉耆盆地的腹心,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85°13′19″~86°44′00″、北緯41°45′31″~42°20′45″,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帶,但又具有盆地氣候特征,夏季聚熱,冬季寒冷。由于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焉耆縣氣候特征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作為一個以農(nóng)林牧為主的縣,降水的多寡對農(nóng)牧業(yè)的發(fā)展至關(guān)重要[8-9]。本文利用焉耆國家基準氣候站降水量資料,分析近58年降水月、季和年際變化趨勢,以期為合理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一定的科學參考。
1? ? 資料與方法
研究資料來源于新疆氣象信息中心,通過嚴格的質(zhì)量控制,數(shù)據(jù)可靠。利用焉耆國家基準氣候站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資料,分析降水月、季和年際變化特征。季節(jié)劃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
采用線性趨勢、相關(guān)系數(shù)、線性回歸、多項式擬合等方法分析降水量變化特征及規(guī)律;采用Mann-Kendall(簡稱M-K)方法[10]對降水時間序列進行突變分析。
2? ? 結(jié)果與分析
2.1? ? 年際變化特征
1961—2018年焉耆歷年平均降水量為76.1 mm,最大值出現(xiàn)在2016年,達到154.6 mm,最小值僅有16.2 mm,出現(xiàn)在1985年,極差達到138.4 mm,說明該地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從圖1可知,近58年焉耆年降水量變化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為2.70 mm/10 a,其中有35年的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占總數(shù)的60.34%。降水量的變化不僅具有年際變化特征,而且還具有年代際變化特征。為了得到焉耆近58年降水量的長期變化特征,采用6次多項式擬合方法分析。結(jié)果表明,研究區(qū)降水量的變化總體呈減小—增加—減小—增加的變化趨勢,峰值出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谷值出現(xiàn)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和21世紀20年代初期,并且上升趨勢一直持續(xù)到2018年,這種上升趨勢在未來是否仍將持續(xù)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2.2? ? 季節(jié)變化特征
為了進一步分析降水量的變化特征,對焉耆近58年降水量進行四季分析。結(jié)果表明,四季降水量變化從多到少的順序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夏季降水量占歷年平均降水量的56.90%,為43.3 mm,而冬季降水量僅占歷年平均降水量的9.93%,僅為4.3 mm。四季的降水量均呈增加趨勢,但是增加速率明顯不同,其中春季增加趨勢最明顯,達到2.00 m/10 a;其次是冬季,為0.55 mm/10 a;而夏、秋季呈現(xiàn)出微弱的上升趨勢。因此,春季降水量的增加對年降水量增加的貢獻最大,其次是冬季。
2.3? ? 月變化特征
根據(jù)焉耆1—12月平均降水量變化可知(圖2),月降水量的變化呈“單峰型”分布,1—3月降水量變化不大,在1.4~1.5 mm之間變化,然后急劇上升,7月達到峰值,為16.9 mm,從8月開始又急劇減少,到11月到達谷值,降水量僅有1.2 mm,11—12月雖然呈增加趨勢,但增加不明顯,僅增加了0.3 mm。同時對各月降水量進行趨勢分析,3月沒有明顯變化,1月、7月和9月呈下降趨勢,其他各月均呈增加趨勢,其中2月通過0.05顯著性檢驗,5—9月通過0.001顯著性檢驗,說明這6個月的降水量上升或下降趨勢明顯,其他各月變化不顯著。
2.4? ? 突變分析
為了得到近58年焉耆降水量是否存在突變,利用M—K法進行趨勢變化及突變分析,顯著性水平為0.05(Uα=±1.96),結(jié)果如圖3所示??梢钥闯?,近58年焉耆降水量的UF和UB線在臨界線范圍內(nèi)共出現(xiàn)7個交點,利用t檢驗法對所有交點進行檢驗,僅1979年通過檢驗,說明1979年是焉耆降水量由少到多的突變年。同時對四季降水量進行突變分析,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四季均發(fā)生突變,并通過t檢驗,各季發(fā)生突變的年份分別為1997年、1974年、1975年和1973年,而且各季降水量發(fā)生突變時均都呈現(xiàn)出由少到多的變化趨勢。
3? ? 結(jié)論
(1)1961—2018年焉耆年降水量變化總體呈上升趨勢,氣候傾向率達到2.70 mm/10 a,其中有35年的降水量低于平均值,占總數(shù)的60.34%。
(2)利用6次多項式擬合方法分析發(fā)現(xiàn),近58年焉耆降水量總體呈現(xiàn)減小—增加—減小—增加的趨勢,并且這種上升趨勢一直持續(xù)到2018年。
(3)焉耆四季降水量的變化從多到少的順序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夏季降水量占歷年平均降水量的近6成,而冬季降水量占歷年平均降水量不到1/10,因而夏季降水量的多少關(guān)系到年降水量的多寡。
(4)利用M-K法對四季和年降水量進行趨勢變化及突變分析,發(fā)現(xiàn)年降水量發(fā)生突變在1979年,四季發(fā)生突變的年份分別是1997年、1974年、1975年和1973年,且年和四季降水量發(fā)生突變時都是由少到多的變化趨勢。
4? ? 參考文獻
[1] 翟盤茂,任福民.張強.中國降水極值變化趨勢檢測[J].氣象學報,1999,57(2):208-215.
[2] 范蘇丹,盛春巖.1966—2010年山東夏季極端降水事件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8,41(1):86-93.
[3] 鄭騰飛,劉顯通,萬齊林,等.近50年廣東省分級降水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變化趨勢的研究[J].熱帶氣象學報,2017,33(2):212-220.
[4] 任國玉,吳虹,陳正洪.我國降水變化趨勢的空間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0,11(3):322-330.
[5] 盧珊,張宏芳,屈直,等.1961—2015年陜西省不同等級降水事件變化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8,41(1):77-85.
[6] 王穎,施能,顧駿強,等.中國雨日的氣候變化[J].大氣科學,2006,30(1):162-170.
[7] 張之賢,張強,陶際春,等.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形成的氣候特征及地質(zhì)地理環(huán)境分析[J].冰川凍土,2012,34(4):898-905.
[8] 毛煒嶧,樊靜,沈永平,等.近50a來新疆區(qū)域與天山典型流域極端洪水變化特征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J].冰川凍土,2012,34(5):1037-1046.
[9] 鄧自旺,丁裕國,陳業(yè)國.全球氣候變暖對長江三角洲極端高溫事件概率的影響[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33(1):42-47.
[10] 魏鳳英,現(xiàn)代氣候診斷與預測技術(shù)[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