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薩爾曼·魯西迪
與過去相比,我現(xiàn)在較少閱讀當代的小說,經(jīng)典小說會讀得相對多些。這些經(jīng)典作品在我眼前晃悠是有原因的。比如,當我在寫《憤怒》時,我讀巴爾扎克,尤其是《歐也妮·葛朗臺》。如果你看過《歐也妮·葛朗臺》的開頭,就會發(fā)現(xiàn)他用的技巧非常像電影的慢鏡頭。它一開始展現(xiàn)的是非常廣闊的視點——這里是城鎮(zhèn),這些是建筑,這是此地的經(jīng)濟狀況——而后,它會慢慢地推近,對準周圍的環(huán)境,然后再對準其中一座較大的房子,而后再是房子里的一間房間,房間里面有一個女人坐在椅子上。當你得知她的名字時,她已經(jīng)拘囿在她的階級、社會環(huán)境、社交圈和城市里了。而當她的故事展現(xiàn)出來的時候,你會意識到這則故事早已被揉碎融入上述一切事物中去了。她就像這個籠子中的鳥。我想,這很好,這是一種非常直白的處理方式。
相比圖書館,我在電影中度過的時光更加美妙,偉大的電影時代會給小說家?guī)碓S多東西。一些技巧方面的東西——比如說,新浪潮電影的自由拍攝,就讓我學到了解放語言的技巧。我的許多寫作想法都是年輕時通過觀看電影獲得的,那時正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電影正處在佳片迭出的黃金年代。我從布努埃爾、伯格曼、戈達爾和費里尼那里學到了和書本上一樣多的東西。那時這周推出的是費里尼的新作《八部半》,下個禮拜就會有一部戈達爾的新作面世,再過一周伯格曼新拍的電影就會和觀眾見面,再過一周則是薩蒂亞吉特·雷伊的新作,再然后就是黑澤明的電影,這種感覺現(xiàn)今你是無法體會的。這些導演的系列作品都具有連貫性,并且其中的主題會一直發(fā)展,直到探索完畢。他們那時施行整套嚴肅的藝術(shù)方案。而現(xiàn)在的電影或者書本則讓我們的文化變得更為慵懶。沒人會再去創(chuàng)作具有連貫性和思想性的作品了。沒人會對它感興趣。
(摘自《巴黎評論·作家訪談4》,人民文學出版社,題目為編者所加)
薩爾曼·魯西迪,1947年出生于印度孟買,14歲移居英國。1981年出版的《午夜之子》被視為他的代表作,獲得當年的布克獎,并在2008年被評為“布克獎40周年最佳作品”。2007年,他因文學上的成就,被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2008年他入選《泰晤士報》評選的“1945年以來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榜單,排名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