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天有無數人面對生老病死,但具體到每個人身上的改變是巨大的,是不可逆的?!?/p>
當中國當代先鋒派小說代表作家馬原和他的朋友中央美院壁畫系教授吳嘯海,在《文學的日?!分袑φ剷r,許多觀眾的內心或許會為之顫動。這種情感的共鳴源自人類在面臨生死時共同的心境。馬原的“入侵者”是肺癌,而當下人類正與“新冠肺炎”做斗爭,關于生與死、善與惡、人類與自然,大家或許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
這種來自思想的力量看似波瀾不驚,卻總在人生的某個特定時刻激發(fā)人們對人性、命運和時空的思考。互聯(lián)網、智能化陪伴多年,大眾突然意識到,可以放下碎片化的淺閱讀,跟著作家的腳步,在城市鄉(xiāng)間、街頭巷尾感受文學的日常和思想的啟迪。仔細想想,這種關注文學的電視節(jié)目其實很少見。
還有多少人在品讀文學?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黃金時期,至今活躍在文壇的中堅力量,如莫言、余華、蘇童、賈平凹等,幾乎都是在80年代嶄露頭角。那個時代,大眾對于作家的了解往往基于他們的文學作品,而他們的真實生活讀者則無緣得知。
近日,展現當代作家精神風貌的紀錄片節(jié)目《文學的日?!返顷懞{衛(wèi)視,并在優(yōu)酷獨家網絡播出。節(jié)目聚焦馬原、馬家輝、麥家、阿來、小白等五位中國當代作家,以影像為載體,通過作家與吳嘯海、焦元溥、史航、謝有順、高翊峰等五位朋友兩天一夜的對談、走訪、體驗,尋找文學的發(fā)生與萌芽,探索時代與個體的關系,以思想反芻生活。
在1月份采訪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海峽衛(wèi)視總監(jiān)洪雷時,他就曾透露,海峽衛(wèi)視將打造一檔聚焦文學主題的紀錄片節(jié)目。這聽起來是一個比較冷門的題材,但洪雷的態(tài)度很堅定,“作為一個主流媒體,要有責任和擔當。我們有責任在這個時代發(fā)出一些能引發(fā)大眾思考的聲音。”
的確,在這個智能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游戲、明星、網紅,令人眼花撩亂。才華橫溢的詩人,天馬行空的作家,酣暢淋漓的文字,身臨其境的故事,還有多少人在細細品讀文學?還有多少人關注他們的故事和精神世界?
“這是一檔‘不合時宜的節(jié)目?!薄段膶W的日?!房倢а萃跏ブ菊f,“在短視頻、快節(jié)奏、淺閱讀的時代,我們創(chuàng)作了一個慢節(jié)奏、深思考的長紀錄片。這對于導演和觀眾都有難度?!?/p>
但他對觀眾有充分的信任和期待,“大眾是復雜的,他們的娛樂消費是多元化的,不能被大數據簡單歸類和‘喂養(yǎng)。如果所有人都追求‘短平快,這何嘗不是一種單調呢?我們要允許有難度、有深度的片子存在。文學的確是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的冷門題材,但一定有一批關注文學及文學背后故事的觀眾,也一定有一批觀眾在特定的心境和時空里,需要一些沐浴精神的內容。”
令制作團隊意外的是,《文學的日?!吩谧鰞炔繙y評時,很多年輕人被打動。也許是因為對人生、對哲學命題的思考無處不在,不分年齡,不分時間和空間,給觀眾留出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非常有意義。
《文學的日常》是海峽衛(wèi)視在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紀錄片領域結出的一顆新果實。相比綜藝節(jié)目的更新迭代,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似乎并不活躍,但海峽衛(wèi)視一直在探索。此前推出的《早餐中國》讓行業(yè)和觀眾看到新傳播語境下紀錄片的新形態(tài)。談及紀錄片的創(chuàng)新,洪雷表示,“所有的作品還是要回歸創(chuàng)作初心,知道表達什么、向誰表達,不能為了形態(tài)的改變而改變。綜藝+紀錄片、劇情+紀錄片都是我們接下來會探索的新方向?!?/p>
“好的創(chuàng)作給受眾留下思考空間”
優(yōu)秀的人文紀錄片是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的產物。反映人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世界以及價值追求,展示人性,以實現時代價值和人文意義的統(tǒng)一。
《文學的日常》沒有單一聚焦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深入淺出地帶領觀眾在精神世界遨游。也許跟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直接關系,但恰恰是對生活細節(jié)的思考,帶領觀眾開啟一段又一段思想旅行。正如洪雷所言,“人生的感悟不一定要歸納為哲學課本上的話語,有些感悟可以是淺顯的。最好的藝術作品往往會給受眾留下很大的想象和思考的空間。”
文學家、作家多數是世間的沉思者和觀察者,這也讓《文學的日?!敷w現出很強的思想性、治愈性、時代性。疫情的突然襲擊讓人們減少了外出活動,受疫情影響,人們開始了關于所處環(huán)境、人性、生活、命運的思考。
這不禁讓人想起節(jié)目中作家馬原的經歷。2008年查出身患肺癌的馬原前往西雙版納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那里,他造房,以喜歡的作家命名每個房間;買林,任其自由生長,保留原始風貌。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樂土上,他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參悟人生的意義。
“這就是時間的威力,時間自己切割出幸福與不幸的界限,時間讓絕望統(tǒng)治了每一個還活著的人的心。還是時間,借了一個年與年的節(jié)點,將災難與新生活做一次徹底的切割,讓人們的心里重新萌發(fā)出希望?!碑斔俅巫x起《姑娘寨》里的這段文字時,觀眾和他在心靈上產生了某種關聯(lián),這樣的故事對普通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也能讓觀眾從中得到啟發(fā)。
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感共鳴,在洪雷看來,“究其原因在于相較其他藝術種類,文學更直觀,文學家、作家不僅有深刻客觀的理性思考,還有豐富敏感的情感,他們在洞察社會現象時會有更獨到的見解和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并能迅速提煉出自己的思考。節(jié)目組希望通過《文學的日?!钒堰@些有思想深度的內容傳遞給觀眾?!?/p>
來自內心的表達往往是最好的表達?!段膶W的日?!窙]有帶著既定議題開啟一場探尋之旅,而是讓作家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作家在節(jié)目中不一定要推薦某本書,而是通過對時代共有問題的思考,和觀眾達成情感共鳴。王圣志舉例道,“一個作家書房中擺放著哪些書,對于關注他的觀眾來說也是一種精神洗禮,可以成為大家共同借鑒的精神資源?!?/p>
人文類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既要有思想深度又不能陷入枯燥和乏味的桎梏,為了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文學的日?!吩诩钨e選擇方面更傾向于有豐富人生閱歷和大量生活細節(jié)的生活型作家,以及曠野型作家?!盎蛟S他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儲備很豐富,或許他非常擅長對生活細節(jié)的把握,這些都能強化節(jié)目的可看性?!蓖跏ブ颈硎尽?/p>
一次關注當代文學的田野調查
“文學”是宏觀而抽象的,是很難用影像來表達的藝術形式之一。然而,如果將“文學”的落腳點放在細膩而具象的“日?!敝?,難題便迎刃而解。
《文學的日?!吠ㄟ^真實的田野調查,讓作家走出書房,走出精神世界,來到大自然、街頭巷尾、村莊、城市等特定環(huán)境。同時,通過“朋友拜訪”的形式,帶領觀眾進入作家的生活,看他在朋友面前自如坦露對生活、對創(chuàng)作、對人性的看法,在具象世界里思考、表達。
節(jié)目中,馬原帶著吳嘯海去看他親自打造的“文學城堡”,探索茶廠的故事,在大森林中感悟個體與大自然的關系;馬家輝帶著焦元溥走過的街區(qū),滿載著他對童年、少年時代的回望,以及對舊有生存坐標的打量;小白帶著高翊峰走在上海街頭,去弄堂里看穿著睡衣的上海人,在上海的老洋房里講述過去的事,在時光流逝中感悟人生得失……
“《文學的日常》在行走中引發(fā)觀眾思索,應該追求什么樣的精神生活?哪些生存狀態(tài)值得跟隨?通過對作家多個生活側面的呈現,勾勒出他們精神世界的輪廓?!备=◣煼洞髮W文學院教授余岱宗給予節(jié)目高度肯定。
令王圣志自豪的是,節(jié)目中的每一位作家都講出了他們的心里話,這些話是經過長時間思考的,而非一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大話、空話。然而,讓這些精神世界如此強大的作家們敞開心扉,是拍攝過程中需要攻克的最大難關。
畢業(yè)于中文系的王圣志熱愛文學,編導和讀者身份的重疊讓他在這場“硬仗”中多了一點優(yōu)勢,但仍然要下很多笨功夫。對于每位作家,他都要花至少2個月時間去閱讀他們的作品,看相關的評論性文章,力求在前期溝通和拍攝過程中能真正走進并打開作家們的內心。同時,拜訪者的選擇也至關重要,朋友之間真實、交心的談話、吐槽、抱怨,讓作家成為一個真實的人。
“我是我啊,我是我?!惫?jié)目中,馬原對著鏡頭重復這幾個字,情緒有些激動。這句話也準確傳達了《文學的日?!吩谧骷倚蜗蟮恼宫F上對真實的極致追求。節(jié)目中的馬原,沒有作家權威、深沉的樣子,侃侃而談,渾身散發(fā)著輕快的氣息。這是一種幾乎完全真實的記錄,跟其他媒體上呈現出來的完全不一樣?!白骷以诔蔀樽骷抑?,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會有抱怨,有不滿,會說錯話,節(jié)目刻意保留了他們生活中的‘穿幫,還原了真實的作家形象?!蓖跏ブ颈硎尽?/p>
當然,作家的表達也是需要激發(fā)的,“影像在記錄當下,文字在彼岸。”這是王圣志所追求的一種表達方式。“拍攝作家小白時,我們帶他去了文廟,看一個學生在祈禱考試順利,由這個場景討論的話題是大腦的表層因素中刺激是怎么完成的。通過當下祈禱的畫面,刺激作家表達,畫面和語言表達之間便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關系?!?/p>
何謂文學的日常?人間便是日常?!段膶W的日常》讓人們看到,那些引人深思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靈感和發(fā)源地其實就在日常生活中。而不論是文學還是紀錄片,二者的創(chuàng)作都是人物的故事化。沒有了活生生的人,也就沒有了故事與情節(jié),更沒有了吸引受眾的內在本質。
(薛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