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金龍
生活在河套地區(qū)的人們,家家戶戶都愛食用胡麻油,如琥珀色彩的油質,有濃郁香醇的味道。胡麻油倒鍋里燒開了炸辣子、炸蔥花,那撲鼻而來的香氣,頓時會飄出廚房,飄滿院落和街頭,左鄰右舍的鄰居們在噴香饞人的味道中坐不住,便會笑哈哈的過來看看吃什么好吃的,油炸糕,炸油餅,莜面,炒雞蛋油烙餅,或是用炸香的胡麻油拌涼菜,那味道實在是太香了,葵花油花生油是絕對烹不出來的,流香四溢的胡麻油香味,讓人抑制不住涌滿喉舌的口水。河套地區(qū)的人們很憨厚很大方的,一般做好吃的飯都會和鄰居親戚們分享,也有事先打招呼的,更多的是不需要打招呼,胡麻油炸香的味道就是邀請函,來吧!有鄰居的一份。
胡麻在河套地區(qū)種植的時間是四月下旬或五月上旬,生長期70天左右,一般割完小麥便可收獲胡麻。胡麻是單株植物,種植時需要密植,蔥綠的莖桿如火柴棍粗細,碎葉,到30公分以上分叉出枝,開藍色的小花朵,每逢六月胡麻花便爭相競放,藍色的花匯成整片成條的花海,在平原和坡地間生成藍色的夢,清香的味道在田野間流淌。鋤地的人們在田間擦著汗,充滿希望的喜悅心情難以表達,便隨口來段漫瀚調,傾訴河套人對生活的熱愛。
“胡麻開花藍又藍,
想起個妹妹心窩窩饞?!?/p>
七月底,胡麻的果實大都成熟,便需抓緊時間收割。于是村里的榨油師傅們便忙碌起來,把油坊清洗干凈,榨槽,油箍兒,油楔子,鐵錘,篩子,炒鍋,生麻皮,一應俱全,再選幾個精壯的大力士,住進油坊,榨油的生意便正式開張。
古老的榨油流程早已成為歷史,工具也成了農耕文化博物館里的陳設。一般收獲了胡麻籽,便要用扇車扇掉雜質,用細篩濾掉灰土和石塊。精選出來的胡麻籽上鍋炒熟,火候一定要到位,不能有生味也不能有焦味,生了油就不會香,焦了油就會苦,炒貨師傅是第一要緊的工匠,一般都用長年做這營生的老手擔任。炒好的胡麻籽加注到石磨上磨成油饹(方言,即油?。?。磨好的油饹放到杏木做成的方槽中加開水攪拌,精壯的漢子們把身體清洗干凈,光著腳穿一大褲叉,光著身子跳進去踩油,把油饹踩成一均勻的粥狀體。一口碩大的鍋燒開水,鍋內嵌進特制斜眼兒的木板籠屜,把油饹放到籠里蒸,蒸到油饹很利爽的時候就可以了。然后把手腕粗的生麻皮扎好一頭,放到圓形的油坨模子中央,生麻皮四散鋪開搭在油坨模子的外面,蒸好的油饹裝滿模子,拿生麻皮包緊壓實,取掉模子,上三道鐵箍,一般照此做成九坨,上下兩塊圓木片有眼穿繩把九坨油饹捆在中間,然后放入榨槽。榨槽的一端留有間隙,鍥進油楔子,不斷加打鍥進的油楔子擠壓油坨子,油便會擠壓出來。壯漢們掄圓了大錘高吼一聲打楔,輪流著你一錘我一錘,勞動的聲音充滿了艱辛也充滿了快感。榨槽下的出油口在勞動者的嗨歌中流出了圓潤柔細綿連清香的胡麻油。一粒油籽種的辛苦,一縷胡油得來不易。于是這油坊也成為古老農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有文化有經營頭腦的油坊主也會給油坊取一個好聽的字號,如一口香,沁香園,仁和順,有的老字號歷經百年,便在十里八鄉(xiāng)省內省外有了名聲,生意就紅火起來。
胡麻油作坊名稱火到蜚聲海內外的,河套地區(qū)磴口縣便有一家,名稱叫做三盛公。據磴口縣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期,有一陜西袁姓商人在磴口縣的三道河(現磴口縣城南部)開了一家油坊,取名“三盛公“,這油坊開得一定是很紅火,三盛公的名稱便傳向四面八方,人們漸漸忘掉了三道河這個村落的名稱,把這地方直呼三盛公。后來比利斯傳教士買下了這個油坊,辦起了教堂,取名三盛公教堂,這教堂是西北的總堂,名傳海內外。沿著這三盛公的名稱,全國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末,國家在此興建了兩座大型工程,黃河三盛公鐵路大橋和黃河三盛公水利杻紐工程,兩大工程是華北與西北相互連接的交通要道。水利樞紐更是成為河套灌區(qū)的總開關,便利的自流系統(tǒng)成就了河套地區(qū)1100萬畝的國家商品糧基地。而三盛公的名稱也載入了國家交通水利史冊,這個胡麻油生產作坊的名稱變化得讓世人格外注目。
胡麻油的香甜已經成為北方人生活味道的必需,離開了這濃郁的油香他們的生活便黯然失色。三盛公的味道,充滿了古色古香的胡麻油味兒,充滿了美麗富饒的河套味道,這誘人的美色美味更讓世人青睞,古老的黃河,壯美的土地,壯麗的工程讓游人流連忘返,香噴噴的美食也讓人回味無窮。
——選自中國西部散文學會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