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宋振騏,中國科學院院士,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學家,山東科技大學礦業(yè)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名譽院長。
作為我國實用礦山壓力理論學派的帶頭人,宋振騏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以巖層運動為中心”的預測預報和控制為一體的理論體系,把采場礦山壓力研究從定性推向定量,為實現煤礦決策信息化、智能化作出重要貢獻。數十年來,他始終堅持深入煤礦生產一線為礦山“號脈”,在預防控制與巖層運動有關的各類重大事故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漢陽兵工廠,晚清洋務運動中創(chuàng)辦的軍工企業(yè)。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運動,沒能使中國強起來、富起來,卻在客觀上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1935年,宋振騏出生在漢陽兵工廠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因為生活貧困,他自幼就跟著母親拾柴、撿炭,去食堂打掃殘羹剩飯,什么樣的苦都吃過。艱苦的生活磨礪了他堅忍不拔的意志,也讓他從中汲取了奮進拼搏的力量。
1953年,宋振騏高中畢業(yè)。當時正值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局,國家工業(yè)化建設蓬勃展開。懷揣著在祖國建設事業(yè)中大顯身手的壯志豪情,宋振騏在高考的志愿欄里全部填入“采煤”專業(yè),并順利考入北京礦業(yè)學院,開始了他向往的大學生活,也開始了他60余年與礦山相伴的人生旅程。
那時,我國的煤炭開采方式落后,條件艱苦,喜歡這個專業(yè)的人很少。宋振騏至今清楚地記得,時任院長的吳子牧在給他們作報告時說:“艱苦和有危險的事業(yè),才是祖國人民所需要的,敢于獻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榮的?!眳窃洪L的話激勵著宋振騏,從那時起,他立下了為艱苦光榮的煤炭事業(yè)終生奮斗的志向。
在校期間,宋振騏如饑似渴地學習每一門功課。他注意研究學習方法,喜歡思考、類比、歸納、推演,做一個拋體力學題,他會同時運用運動學、動力學和能量守恒原理三種方法求解,收到舉一反三的效果。除了學習,宋振騏還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曾擔任學院民樂隊隊長、系籃球隊隊長和學院首屆學生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大三時,宋振騏還和同學們一起創(chuàng)作編演了快板劇《不做啃書匠》,在北京各個學校巡演,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和表揚。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宋振騏,連續(xù)獲得“優(yōu)秀生”“三好學生”的稱號,還出席了北京市“三好學生”代表大會。
1957年,宋振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并留校任教。他沒有安于做象牙塔里的教書匠,而是定期帶領學生下礦井,在勞動實踐中進行科研教學。
“實踐出真知。現場是苦、是累,可苦點、累點怕什么?苦,苦出本事來了;累,累出成果來了。”宋振騏經常這樣教育學生。在 1958年至 1962 年全國水力采煤機械化高潮中,宋振騏帶領同學們參加了我國第一個水采礦井養(yǎng)渠河一礦的試生產。在淮南謝一礦,他和同學們首先系統地開展了水采頂板活動規(guī)律的實測研究。1963 年,宋振騏又開始帶領同學們?yōu)榛夭晒ぷ髅娌擅簷C械化而奮斗,他們研制的裝煤犁、金屬支柱的支設和回撤裝備,還在全國煤展會上展出。
1967年,宋振騏來到山東礦業(yè)學院(1999年組建為山東科技大學)采礦系工作。在教學中,他依舊堅持帶領學生深入煤礦生產一線,特別是那些條件艱苦、有一定危險和需要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地方,以生動鮮活的生產實踐案例助推教學。他總是叮囑學生:“研究的項目(課題),一定要考慮到現場能不能應用。不能,就不要選它。”“要把現場作為課堂和實驗室,每為現場解決一個難題,就在理論上提高一步?!?/p>
1979年,宋振騏組建了中國煤炭系統高等院校第一個進行“礦山壓力和巖層控制工程”研究的礦山壓力研究所,進一步推動教學、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的結合,并把研究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放在首要地位。礦山壓力研究所剛建立時,只有三個人,而真正研究過礦壓的只有宋振騏一人。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宋振騏和支部書記劉義學為了發(fā)展礦壓研究事業(yè)而顧“眾諸葛”家門的次數,不知超過劉備多少倍。鄧鐵六,武漢大學物理系基本粒子研究生,全國煤炭工業(yè)勞動模范,宋振騏把他請來研究礦壓儀表;林紫陽,雖然只是講師,宋振騏“伯樂”識駿馬,通過無數次“游說”把他請來……憑著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責任和雄心,宋振騏四處“挖人”,組成了專業(yè)互補、特色鮮明的礦壓科研團隊。
為了推動團隊發(fā)展,宋振騏把自己多年來觀察、研究形成的礦壓理論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他常常鼓勵學生們要敢于和勇于超過自己的老師。他常說,礦壓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要靠有為的后來人。他培養(yǎng)的學生,不少已成為專業(yè)領域的帶頭人,為祖國的煤炭事業(yè)和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著力量。
宋振騏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由于技術落后,我國煤礦頂板垮塌事故高發(fā)。為使礦工兄弟們擺脫頂板事故的威脅,宋振騏決心要找到頂板運動顯現、控制的方法。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便深入重點煤礦進行實測研究,探索礦壓之謎。在我國第一個現代化礦井開灤范各莊礦,宋振騏對10個鉆孔進行了長達4年的觀測,取得10萬多個巖層運動數據,開展了解釋采場上覆巖層運動和礦山壓力顯現規(guī)律的研究。這一研究,在世界采礦史上也是首次。1976 年,兗州南屯煤礦投產后,多次發(fā)生工作面塌垮事故。在事故現場,宋振騏和同學們不顧頂板來壓時驚雷般的聲響和塌垮的危險,奮戰(zhàn)近百個日日夜夜,搶奪并整理分析了 30 多萬個頂板活動數據,終于摸清了開采頂板運動的規(guī)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巖層范圍和控制的辦法,從此排除了相應的頂板事故。1980年,通化松樹鎮(zhèn)礦迫于堅硬頂板威脅而采用“刀柱式”開采法,引起強烈的礦山壓力顯現和大量瓦斯積聚,發(fā)生近百人傷亡的重大瓦斯事故。宋振騏不顧再次發(fā)生事故的危險,到現場通過實測分析摸清了頂板活動規(guī)律,大膽改用長壁推進,垮落法控頂,從此避免了底板和底部相鄰煤層破壞和鼓出、涌出大量瓦斯等強烈礦山壓力顯現,排除了該礦類似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
就這樣,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宋振騏逆行的腳步;哪里有難題,哪里就有他戰(zhàn)斗的身影。1984年到1985年,宋振騏先后到14個省、30多個礦講學,幫助15個局礦建立、鞏固了礦壓預測研究隊伍,并在四川南桐、山東柴里、徐州義安等礦連續(xù)打了幾場漂亮仗,不僅解決了煤礦的危難問題,而且收到了豐碩的經濟成果?,F場的同志都親昵地稱贊宋振騏的隊伍是善打硬仗和惡仗的“礦山游擊隊”。
多年來,宋振騏的足跡涉及全國相關局礦,他從現場采集的數以百萬計的數據中,找到了頂板運動和破碎的規(guī)律,有創(chuàng)見地提出了“以巖層運動為中心”的礦壓理論。
這套礦壓理論,為科學地預測預報礦山壓力和頂板活動,提供了較完整的理論和監(jiān)測體系,為煤礦現代化和安全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也在國際上引起了重視。1982年宋振騏被邀在“全美巖控會議”上宣讀了他的論文。1983年,在煤炭部召開的評議會上,這套礦壓理論被認為是:研究方向是正確的,理論已自成體系,在解決采場來壓預測預報等實際生產問題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
在取得一系列理論成果之后,宋振騏并沒有止步,又成功地研制出壓力合、巖層動態(tài)儀、遙測儀等一系列儀器設備,為全國煤礦大幅度降低頂板事故、取得重大經濟社會效益做出了貢獻。這些年來,宋振騏先后獲得國家煤炭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等10多項獎勵。1991 年,宋振騏因在發(fā)展采礦工程學科理論及應用于工程實踐上“系統地”和“創(chuàng)造性地”工作,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我國煤炭與煤礦領域的第一個院士。
科學道路永無止境,創(chuàng)新實踐永不停息。即便退休以后,宋振騏依舊閑不下來,創(chuàng)立院士工作站、組建創(chuàng)業(yè)園區(qū),積極建言獻策,獎掖后學,扶持新人……他說:“只要中國煤炭事業(yè)需要我一天,我就會奮斗一天,永不止息?!?019年9月,中國煤炭學會授予宋振騏“煤炭科技功勛”榮譽稱號,以表彰他數十年為煤炭科技發(fā)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為中國煤炭事業(yè)奮斗了60多年,如今已85歲高齡的他,還在為采礦技術創(chuàng)新和科技強國戰(zhàn)略鼓與呼。他說:“煤炭安全高效開采技術要真正實現產業(yè)升級換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迫切需要發(fā)揮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和保護創(chuàng)新的重要作用,為煤炭安全生產和科技強國建設保駕護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