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祖斌
很早就想寫一寫我的同鄉(xiāng)唐景崧,這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同鄉(xiāng),我的出生地距唐景崧的老家僅2公里,外出總是經(jīng)過他家門口,也可算是街坊鄰里。在我很小的時候,唐家“同胞三翰林”的美譽和唐景崧抗法抗敵的事跡就已在家鄉(xiāng)代代相傳,我也早已耳熟能詳。隨著年齡的增加,外出求學視野的擴大,我對唐景崧的了解越來越多,盡管歷史上對他有不同的評價,但他抗日名將的名聲早在民眾中傳播。聽說,近年唐景崧的故居進行過一番修繕,我一直想找時間和機會回去看看。
拜謁故居
2009年清明節(jié),我回老家掃墓,路過唐景崧的老家——灌陽新街鄉(xiāng)江口村,心想不如趁此機會去唐景崧的故居走一走。唐景崧故居所在的江口村,俗稱“老街”。此地是三江(馬山江、安樂源江、灌江)匯流之處,交通發(fā)達方便,從前是全鄉(xiāng)的農(nóng)貿(mào)交易集市。在我兒時的印象中,街道兩旁是林林總總的小店、商鋪,熱鬧非凡,一派繁華景象。如今,雖然繁華不在,但那一座座或好或缺、古樸雅致的古建筑,依然散發(fā)著歷史氣息,更銘刻著那遙遠時代的光陰與記憶。
幾年前,曾有新華社記者報道了唐景崧故居因保護不力,年久失修,墻體和房柱嚴重破損的狀況,呼吁有識之士對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進行維修和保護,很快便引起反響,灌陽縣政府和唐家后人共同出資對故居進行修繕。修繕后的故居恢復原有的基本格局,但我仍然為它的歷史價值尚未完全被挖掘出來為世人共知而深感遺憾。
唐景崧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約400多平方米。人大門后,為大堂屋,有上堂屋和下堂屋之分,當?shù)赜猩舷绿梦萁Y(jié)構(gòu)的房屋一般為大戶人家,中間有一個天井,平日用于采光,下雨為排水之用。兩邊房屋為磚木穿斗式結(jié)構(gòu),梁、枋、門楣等均雕刻精美的人物故事及龍鳳、花草、蟲魚圖案,為桂北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價值。
由于剛維修不久,屋內(nèi)的木梁新舊交叉,新的過于顯眼,缺乏設計和修飾,有些粗糙:故居門廊的石柱礎和舊的門楣雕刻倒是原有的,設計得十分精美。屋內(nèi)墻上掛著唐景崧的生平介紹和他的一些詩稿,還有難得一見的一張照片。
唐景崧,1841年出生,祖父唐廷植是清朝道光年間的貢生,父親唐懋功是咸豐年間的舉人,但從來沒有做過官,在家鄉(xiāng)當一名私塾先生。唐景崧小時候就沒有了母親,他和兩個弟弟、一個妹妹與父親相依為命。唐景崧年近20歲時,父親唐懋功被一個王姓富商請去桂林為其子弟教書。唐景崧兄弟3人便跟隨父親一同來到桂林。唐氏三兄弟寄人籬下,明白生活不易,便發(fā)奮苦讀。1861年,唐景崧參加廣西鄉(xiāng)試,一舉考中解元:1865年,考中進士,在朝考中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3年后任吏部候補主事。之后唐景崧在此任上15年,默默無聞,盡管做的只是一些打雜的小事,但他并沒有因此意志消沉,他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抗法大捷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1882年4月,法國殖民主義者侵入越南,再次占領(lǐng)河內(nèi),染指中國邊境地區(qū)。頓時,朝野震動,舉國激憤。唐景崧這年雖已41歲,但一直立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他站了出來,向朝廷請命。唐景崧詩道: “狼星懸焰白西方,又見烽火到雒王:可有大力平敵寇,已無神弩出安陽:何人更下求秦策,說客將治使越裝:宣是唐衢輕痛哭,鄉(xiāng)關(guān)消息近蒼黃。”
唐景崧的家鄉(xiāng)廣西與越南毗鄰,因此熟悉廣西情況的他不失時機地向慈禧太后上折提出建議。他認為,朝廷可以資助和招安以劉永福為首的打著黑旗旗號的反清義軍(當時黑旗軍為了避開清軍的圍剿已進入越南活動),用這支黑旗軍與法軍作戰(zhàn),使清政府保持決策的主動性。唐景崧向清政府毛遂白薦,前往越南招撫劉永福,此議得到慈禧首肯。1883年初,唐景崧奉命抵達越南,成功招安劉永福,并說服其一同抗法,唐景崧參與指揮戰(zhàn)役,兩人并肩作戰(zhàn),帶領(lǐng)黑旗軍取得大捷。1884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唐景崧奔走于援越桂軍、滇軍、黑旗軍和抗法越軍之間,劉永福與唐景崧配合,在抗法戰(zhàn)爭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唐景崧受兩廣總督張之洞派遣,將已退隱的老將馮子材請出山領(lǐng)兵上陣,取得了鎮(zhèn)南關(guān)大捷:之后又與云貴總督岑毓英聯(lián)手,取得臨洮、宣光大捷,中法戰(zhàn)爭取得勝利。后來,唐景崧以日記的形式,將自己1883年至1886年在越南協(xié)助劉永??狗?、廣西關(guān)外守邊、鎮(zhèn)南關(guān)進攻法軍等事跡記錄下來,結(jié)集為《請纓日記》。
拒奉朝命
因在中法戰(zhàn)爭中有功,唐景崧被清廷授予“賞花翎,賜號迦春巴圖魯,晉二品秩,除福建臺灣道”。唐景崧到臺灣任職之初,辦書院,興科舉,倡導修鐵路,發(fā)展生產(chǎn),教化臺南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1891年,唐景崧升任臺灣布政使(相當于掌管財賦、民政的副省長):1894年10月,署理臺灣巡撫(相當于總攬行政、軍事、監(jiān)察等大權(quán)的省長)。唐景崧任職臺灣巡撫之時,于1894年7月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已開戰(zhàn)兩個多月。1895年清軍慘敗,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賣國的《馬關(guān)條約》,將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清政府的賣國罪行,激起全體臺灣人民的憤慨。唐景崧堅決反對割臺,他7次致電清廷,表示“臺灣屬倭,萬眾不服”, “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愿與撫臣誓死守御,若戰(zhàn)而不勝,待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割臺,臣不敢奉詔” “天良未泯,甘蹈危機,萬死不悔”。但是,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回電訓斥唐景崧:“臺灣雖重,比起京師則臺為輕?!?月18日,清政府派李鴻章之子李經(jīng)方為割臺特使前往臺灣辦理交割事宜,并諭令“署臺灣巡撫布政使唐景崧著即開缺來京陛見。其臺省大小文武各員,并著飭令陸續(xù)內(nèi)渡”,唐景崧拒不奉命。
倚靠清政府保臺的希望徹底破滅,為反對日本割占臺灣,臺灣士紳提出臺灣獨立的主張。5月23日,臺灣士紳丘逢甲等以全體居民的名義發(fā)布《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5月25日, “臺灣民主國”在臺北宣告成立,推唐景崧為“總統(tǒng)”,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tǒng)領(lǐng),國號“永清”。當天,唐景崧致電清政府報告就任“總統(tǒng)”之緣由,并“俟事稍定,臣能脫身即奔赴宮門,席藁請罪”。就任“總統(tǒng)”后的唐景崧立即與劉永福一道率全島軍民共同抗日。唐景崧對臺灣的防務進行重新部署:他自己率兵駐守臺北,派兵把守各海口要隘。雖然臺灣義軍英勇奮戰(zhàn),但是敵我實力懸殊,又孤立無援,6月3日,日軍攻陷基隆。唐景崧等人退到滬尾(今淡水),乘德國籍輪船棄職內(nèi)渡廈門。劉永福統(tǒng)率防軍與臺灣義軍繼續(xù)抗敵保臺,盡管英勇奮戰(zhàn),但到該年10月,臺灣全島還是落入日敵手中。劉永福只好搭上英國商船“迪利斯”號內(nèi)渡廈門。從此,臺灣開始長達50年的殖民地時代。長期以來,后人對唐景崧褒貶不一的評價,主要在于他關(guān)鍵時候的選擇。盡管如此,他本人的民族氣節(jié),最開始英勇抗敵的精神應受到肯定,但他最后未一直堅守,獨白離開的選擇并不光彩,這不免也與當時孤立無援的境況、清廷不斷施壓有直接的關(guān)系。這從唐景崧《請纓日記》中關(guān)于拒奉朝命的記錄可以看出,在朝廷對臺灣割讓放棄之際,他頂住壓力,組織民眾抗爭,孤立無援之下仍奮力保國土完整,他的愛國情懷、抗敵事跡值得被肯定。
回鄉(xiāng)之初
清政府割讓了臺灣,唐景崧自然也失掉了“巡撫”,還因為抗旨被追究罪責,免掉了公職,悻悻地回到家鄉(xiāng)桂林。對國家命運心灰意冷的唐景崧,為擺脫煩憂,便請來戲班,終日閉門聽戲消磨時光。他仿照在京城看京戲的樣式建起戲臺,辦起名為“桂林春班”的戲班,親自指導桂北的地方戲和皮黃腔系相融合,他將這種南北戲劇融合的新劇稱為“桂劇”。唐景崧閑暇時還為“桂林春班”撰寫《看棋亭雜劇》等劇目。
桂林榕湖畔的五美堂別墅建好后,唐景崧便與“桂林春班”一起遷進五美堂別墅,當起寓公。岑春煊、康有為等志同道合者是五美堂別墅的???。五美堂別墅里搭建有“聽棋亭”和戲臺,戲臺上有唐景崧的白撰聯(lián):“眼前燈火笙歌,直到收場猶絢爛:背后湖光山色,偶然退步亦清涼。”此撰聯(lián)如實反映出唐景崧對往事的復雜心態(tài)。政治上的不如意,促使唐景崧回鄉(xiāng)后寄情于文化方面的發(fā)展, “桂劇之父”的頭銜也確立了他在廣西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今,在桂林榕湖畔的五美堂旁還立有唐景崧的銅塑像,以紀念他對廣西桂劇發(fā)展的貢獻。
1898年戊戌維新運動興起,親歷了割地之辱的唐景崧亦希望國家變法圖強。1895年和1897年,維新運動領(lǐng)袖康有為兩次到桂林講學,宣傳維新變法,唐景崧與康有為、岑春煊一起創(chuàng)辦“圣學會”和《廣仁報》,設立廣仁學堂,宣傳維新思想,開風氣之先,對廣西政界、學界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唐景崧還同時擔任桂山書院和榕湖書院的山長(古時對書院主講教師的稱謂)。桂山書院位于疊彩山東南麓,建于清道光年間,是當年廣西的最高學府,專門培養(yǎng)舉人,又稱作孝廉書院。唐景崧任該書院山長期間,康有為兩度來桂林,到書院講學,傳播維新變法思想,講授今文經(jīng)學,介紹西方文化,有力地推動了廣西政治、文化和教育的發(fā)展,促進了當?shù)厣鐣淖兏锖途S新??涤袨檫€將其在書院的講稿匯成《桂學答問》,其影響深遠。
榕湖(經(jīng)占)書院于道光年間由廣西布政使鄭祖琛創(chuàng)建,授課內(nèi)容專為經(jīng)古文辭,因此被稱為經(jīng)古學院,后又由于該書院選址于榕湖畔,也被稱為榕湖書院。1872年榕湖書院搬遷到桂山書院內(nèi)部,與桂山書院一起辦學講道。清末時期,榕湖書院更名為桂林公學,即桂林中學的前身。唐景崧為桂林地方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傾注了心力,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興辦新學
近代民族危機的加劇促使中國知識分子認識到興辦新學、培養(yǎng)人才對振興國勢的重要性,全國新學興辦已是大勢所趨,國內(nèi)其他省份先后建立起新式學堂。在,一西桂林鄉(xiāng)紳的推動和各界人士的推動下,廣西新式學堂的籌辦亦穩(wěn)步進行。1899年初,廣西巡撫黃槐森“改桂林經(jīng)古書院為體用學堂,招收學生百余人”,以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理念創(chuàng)辦“廣西體用學堂”,聘請?zhí)凭搬轮鬓k學堂堂務(即校長)。唐景崧不遺余力,在資金籌措、籌備工作方面為體用學堂的創(chuàng)辦作出積極的貢獻。
辦學之初,唐景崧改變傳統(tǒng)書院式教學的方式方法,添加西學課程,他還兼任體用學堂中文總教習,用親歷的中法、中日戰(zhàn)爭為例激勵學生奮發(fā)圖強、立志為振興國家效力。清末廣西體用學堂開創(chuàng)廣西新學之始,培養(yǎng)了一批近代中國的杰出人才,例如廣西大學校長馬君武、國民黨元老鄧家彥等,兩人于1899年考入廣西體用學堂讀書,是該學堂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學生。
唐景崧主持廣西體用學堂兩年多時間,是開啟廣西近代教育事業(yè)的有功之臣,“是為廣西有現(xiàn)代教育之始”。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冬日,唐景崧于桂林病逝,享年62歲。
歷史掌故
談到唐景崧,與他有關(guān)的另外兩個故事也不得不說一說:一是唐家“同胞三翰林”:二是他與史學家陳寅恪的關(guān)系。
唐家“同胞三翰林”的故事一直是我家鄉(xiāng)人教育后代的美談,也是家鄉(xiāng)人民的驕傲。
清朝時期,考中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是廣大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盡管人人都為此寒窗苦讀,但想要獲此殊榮也相當不容易。從秀才、舉人、進士一路考過來,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哪怕考中進士,在殿試中表現(xiàn)不佳的考生,也無法被皇帝欽點為翰林。當時隨父親到桂林讀書的唐景崧、唐景崇、唐景葑三兄弟先后考中進士,并分別都被欽點為翰林,成為廣西唯一的“同胞三翰林”,創(chuàng)造了廣西科舉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跡,名噪一時。除了唐景崧24歲時考中進士被欽點為翰林,二弟唐景崇( 1844-1914),也在27歲時考中進士,從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編修,歷任吏、禮、兵、工部侍郎,浙江、江蘇學政,學部尚書,游(留)學生廷式閱卷大臣,內(nèi)閣學務大臣兼弼德院顧問大臣等。唐景崇任職學務大臣時,是13名內(nèi)閣大臣中僅有的4名漢人大臣之一。民國時期又擔任清史館總纂,著有《新唐書注》《新唐書刊誤》等。三弟唐景葑(1853-1884).同樣在24歲時考中進士,殿試中的成績非常好,是一甲第三名,即“探花”,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北闈同考試官,可惜31歲時英年早逝。唐家三兄弟,皆好學上進,學有所成,家鄉(xiāng)人都以“同胞三翰林”為學習的榜樣和驕傲。
說起唐景崧與史學家陳寅恪,他們還是姻親關(guān)系。唐景崧的孫女唐簣是史學家陳寅恪的妻子。當年,胡適的父親胡傳曾在臺灣與唐景崧共事,也曾一同抗擊過日本對臺灣的殖民。于是,1931年陳寅恪請胡適為其岳祖父唐景崧的遺墨提詩時,胡適便欣然寫了一首《題唐景崧先生遺墨》: “南天民主國,回首一傷神。黑虎今何在?黃龍亦已陳。幾枝無用筆,半打有心人。畢竟天難補,滔滔四十春!”
參觀完唐景崧故居,我漫步走出來時已經(jīng)近中午。當天剛好是清明節(jié),從清晨至中午,一路和風細雨,我行走在泥濘的小路上,遠看煙雨彌漫的山野間,心中頗感快意,像雨中的空氣一般清涼。這一趟唐景崧故居之游終于一償我多年的心愿,真正了解了家鄉(xiāng)先賢的故事,拜謁了“三翰林”的出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