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主導、經銷商主導、廠商與經銷商共贏。
白酒,是世上最好的生意之一。毛利高,把“水”賣出高價;護城河深,砸錢砸不出名酒;資本青睞,出現了18家上市公司。
而作為一種特殊的消費品,白酒企業(yè)最重要的商業(yè)模式是渠道模式。
白酒企業(yè)的銷售體系
一般意義上的白酒銷售體系與快消品銷售體系相通,包括3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廠商體系,以廠商自身為主,同時可能下設一家銷售公司。廠商與銷售公司之間以“內部價”結算。
設立銷售公司有助于管理專業(yè)化。同時,“內部價”一般都要比“出廠價”更低,從而降低稅基實現避稅。
如果銷售公司存在于上市公司體系外,那么則存在利益輸送、虛增業(yè)績的可能。
第二個部分是渠道體系,即經銷商體系,由一批商、二批商、三批商……N批商組成。N越小,可稱為渠道往扁平化發(fā)展;N越大,可稱為渠道向精細化發(fā)展。
借助經銷商體系進行鋪貨,對廠商而言相當于使用了杠桿,由經銷商承擔了部分資金,而廠商占用了經銷商的資金。相反,不使用杠桿、由廠商直接連接終端的渠道模式,一般被稱作渠道完全的扁平化,是讓利消費者的商業(yè)模式,比如直銷模式、工廠店模式,或互聯網企業(yè)的B2C、C2C、C2M模式。
毛利高、凈利高,留給各級經銷商的利潤空間大,白酒更適合使用杠桿。比如貴州茅臺,按2019年的價格,出廠價為969元,零售指導價為1 499元,帶給渠道體系的利潤空間就有530元。
第三個部分是終端體系,由商超、餐飲渠道、煙酒專賣店、政企團購客戶等組成。
3個部分中,廠商體系與渠道體系的模式關系是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歷史上,中國白酒企業(yè)的渠道模式經歷了數次變遷。
渠道模式變遷
第一個階段是計劃經濟時期,渠道模式為國家主導模式。白酒的銷售歸各級國營糖酒公司,統(tǒng)購統(tǒng)銷,基本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廠商只管生產。
第二個階段是1988年以后,國家放開價格管制,市場經濟趨于主導,廠商開始主導銷售,發(fā)展渠道體系。
第三個階段大致在1996年以后,以餐飲渠道為主的經銷商崛起,買方市場出現。以五糧液為代表,廠商傾向于低成本快速擴張市場,渠道模式向經銷商主導發(fā)展。
第四個階段在2004年以后,經銷商主導的渠道模式開始反噬廠商利益,借助對終端的直接干預和控制,廠商開始重獲主導權。
第五個階段在2011年以后,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興起,廠商借助股權、產品或現金分紅等模式,與經銷商合作共贏,渠道模式進入合作階段。
白酒渠道模式的主導權,經歷了從國家到廠商,到經銷商,再到廠商,最后到共同主導的變遷。背后的作用力是市場的變化,終端為王到消費者為王的變遷。
經銷商主導模式:五糧液大商模式+OEM
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商制有力地助推了五糧液的全國擴張,2003年前后其營銷市占率曾達到41%的歷史高點。1985-1988年,我國逐漸放開白酒價格管制。五糧液并未像其他酒企一樣采取降價捉振銷量的措施,而是選擇不斷提價,價格逐漸超過瀘州老窖、汾酒、貴州茅臺,在1994年前后成為當時中國最名貴的白酒。
品牌檔次的提升、市場的激烈追捧,擺在五糧液當時領導層面前的課題,就是如何低成本迅速擴張、制霸全國市場。
大商制由此應運而生。
大商模式,可理解為總代模式。以一省、一區(qū)為單位,廠商在全國范圍內招募總代,廠商借助總代的資金、資源實現低成本陜速擴張。
總代模式是一種由經銷商主導的渠道模式,總代經銷商一般實力較強,全權代理所轄區(qū)域內的銷售,并掌握定價權。
五糧液共設置了五級總代,其中包括全球總代、全國總代、區(qū)域總代、省級總代和地級總代。
其中,國內市場最重要的是區(qū)域總代、省級總代和地級總代。五糧液依托區(qū)域總代將產品快速導入空白市場,提高鋪貨區(qū)域面積;又通過省級總代、地級總代將產品下沉至市、縣,提高滲透率。
伴隨市場擴張,五糧液產能亦有所突破,尤其是1992-1997年的史上第四次擴建,新增產能3萬噸。
為消化產能,進一步擴張市場,從1996年起五糧液依托大商制獨創(chuàng)了OEM授權貼牌模式。具體就是,由總代新創(chuàng)一個品牌,五糧液負責生產總代負責銷售,利潤協(xié)商分配。
比如,五糧液在福建省的總代邵武糖酒副食品公司,在市場調研中發(fā)現低度優(yōu)質白酒的市場空間,與五糧液合作開發(fā)新品牌五糧醇。五糧液負責生產五糧醇,邵武糖酒副食品公司負責買斷五糧醇的全國總經銷權。
大商制加上OEM模式,五糧液可謂將杠桿放大到極致,充分占用、利用了經銷商的資金、資源以擴充市場規(guī)模。同時,OEM模式極大提升了經銷商的積極性,使他們自己也擁有和實現了“品牌夢”。最高峰的時候,五糧液旗下有上千個子品牌,五糧醇、瀏陽河、金六福等都是OEM模式下的產物。
但是,如今回顧大商制+OEM模式的歷史,其缺陷還是很多的,后來甚至成為五糧液被貴州茅臺逆襲的重要原因。
大商制+OEM模式的第一個問題,是依賴經銷商過甚,在財報中的表現是前五大客戶占比過高。2005-2008年,前五大經銷商對五糧液總營收的貢獻已經超過70%,而同期貴州茅臺只有7.5%左右。
第二個問題,由于五糧液OEM授權的品牌過多,買斷品牌間的價格、品質并未產生有效的錯位、差異,導致內部競爭激烈,未能產生品牌協(xié)同效應。
而當個別買斷品牌做大后,開始在地域、價格帶上對五糧液自身形成競爭,反制五糧液系列酒的發(fā)展。
比如,當時一些總代對下級經銷商執(zhí)行零利潤的一批價,通過沖量從總部獲取銷量獎勵。混亂的批發(fā)價嚴重沖擊了五糧液的市場價格體系,暴露了大商制中廠商對經銷商的管控不力。
第三個問題,大量低廉買斷品牌逐漸產生諸多虛假宣傳、產品質量問題,開始稀釋主品牌五糧液的品牌價值。
大商制+OEM模式的弊端終于產生惡果——2005年,五糧液凈利潤被貴州茅臺反超;2008年,五糧液營收被貴州茅臺反超;此后,五糧液市值被貴州茅臺完全甩開….一 直 到2017年李曙光上臺后,五糧液才開始對大商制+OEM模式展開刮骨療傷式的改革,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第一,五糧液明確了1+3及系列酒4+4的產品體系,同時對OEM買斷品牌設置銷售紅線,不達標的將被砍掉。
第二,借助IBM實現數字化營銷系統(tǒng),通過廠家、經銷商、終端、消費者層層掃碼,跟蹤每一瓶產品,由此實現對銷售情況、庫存情況的實時監(jiān)控。
同時,上馬“控盤分利”系統(tǒng),可以事先建立一個“利潤池”,再根據一個利益分配規(guī)則,在各級經銷商間進行合理分配。
由此,五糧液逐漸從經銷商手中收回了定價權。
第三,五糧液親自部署“百城千縣萬店”計劃,即渠道下沉,直接掌控部分終端。截至2018年底,五糧液已完成超過10 000個終端建設,基本建成由廠家可直接管控的終端網絡。
李曙光的改革如今已經見到成效,近3年五糧液營收增長超過30%,利潤增長超過100%。
昔日強盛的大商制+OEM模式已經名不副實。
廠商主導模式:貴州茅臺小商模式
1998年以前,貴州茅臺基本沒有渠道體系,仍停留在“批條一生產”的坐商模式。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貴州茅臺銷量急劇下滑,當時的領導層轉而開始發(fā)展經銷商,建立經銷商+專賣店的銷售體系。
但是,與五糧液依賴大商模式、充分利用杠桿不同,貴州茅臺對經銷商的依賴程度不高,奉行的主要還是小商模式。這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主要選擇小規(guī)模的經銷商。
小經銷商在資金、資源方面不如大經銷商,但更便于廠商管理,不易產生壓貨、竄貨等行為,能夠更好地執(zhí)行渠道精細化。
第二,貴州茅臺堅持對終端持續(xù)施加影響。
貴州茅臺的專賣店并不是由經銷商完全掌控的,它雖然是由經銷商開設和經營,但是由貴州茅臺負擔員工的工資和店面裝修費用。這樣的模式減少了貴州茅臺的一次眭投入,也有利于強化公司對終端價格及銷售工作的控制。
因此,貴州茅臺的小商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廠商主導模式。
廠商的強勢,體現在財務報表中,即應收票據及賬款的規(guī)模小,嚴格的先款后貨;預收賬款的規(guī)模大,占用經銷商資金規(guī)模大。
第三,貴州茅臺重視直銷。
貴州茅臺通過自營店、線上電商等形式實現直銷。近年來,伴隨飛天茅臺的“一瓶難求”,貴州茅臺的直銷業(yè)務非常火爆。
由財報可知,近年來貴州茅臺經銷份額仍接近90%,2018年其經銷商數量突破3 300家,達到歷史最高點。
貴州茅臺的新舉措,就是有意加強直銷份額,并裁剪經銷商數量。這里有2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有助于打擊囤貨。
貴州茅臺溢價高,渠道利潤高企,導致經銷商樂于囤貨,造成終端市場和價格的波動。2014年,貴州茅臺設立電商公司,曾要求專賣店、特約經銷商、自營公司須將30%以上未執(zhí)行合同量通過云商平臺銷售,這相當于把經銷商重金囤積的產品強制賣掉,導致了部分經銷商的抵制。
為進一步管控渠道體系,2018年以后貴州茅臺開始整頓經銷商,一年裁撤近1 000家經銷商。從2019年上半年財報可知,貴州茅臺國內經銷商數量減少至2 415家。
第二個原因,有助于利歸公司和股東。
貴州茅臺的利益方可拆解為公司股東和經銷商。雖然貴州茅臺的毛利率可以達到90%以上,但是真正的終端市場價要遠比出廠價、市場指導價更高,導致公司利潤不及渠道利潤。
如果能把50%的產品劃歸直銷,經銷商的利潤占比就會下降,而分配給貴州茅臺公司和股東的利潤占比就會上升。
而掌握50%以上的渠道利潤,相當于再造一個茅臺。
渠道模式變遷廠商主導模式:洋河1+1模式
貴州茅臺組建由小商構成的渠道體系從而掌握主導權,但仍然受困于經銷商囤貨等問題。相比之下,同樣為廠商主導模式的洋河股份,對渠道體系的管控要更為有力。
洋河建立了1+1的渠道模式,即在經銷商體系之上,廠家委派業(yè)務代表入駐經銷商,或在經銷商轄區(qū)設立辦事處或分公司。
其中,辦事處或分公司占“大頭”。辦事處或分公司在經銷商轄區(qū)直接做市場,承擔市場開發(fā)、品牌推廣等責任,而經銷商只負責物流和資金周轉。
在1+1模式下,廠商利用了經銷商的資金杠桿,但市場開發(fā)仍然掌握在廠商手中。這體現在3個方面。
第一,洋河的辦事處、分公司遍及全國主要市場,通過3萬名地推人員直接控制市場,由廠家承擔市場開發(fā)風險。體現在財報中,即洋河的營銷人員數量最多,銷售費用較高。
第二,經銷商全部是由廠商直接點對點對接和管控的,不同級別的經銷商之間不存在管理關系,即不存在類似市級經銷商管理縣級經銷商的現象,廠商對終端具有絕對領導力。
第三,在產品導入期,洋河會選擇當地優(yōu)質經銷商展開合作,后期則會培育另一個“二等經銷商”?!岸冉涗N商”隨時可以取代“優(yōu)質經銷商”,從而激勵經銷商提升品牌忠誠度。
在1+1模式的基礎上,洋河靈活運用盤中盤模式、4x3模式、配額制,持續(xù)加強對市場的管控。
盤中盤模式,即利用二八原理,把資源優(yōu)先投入到少數重要的酒店終端和少數重要的核心消費者身上,通過對這些重要目標的掌控和有效開發(fā)來帶動整個市場的啟動。
洋河在中高端產品的導入上,早期充分使用了盤中盤模式,重點開發(fā)核心酒店,以此影響核心人群,帶動整體市場。
當酒店的進場費、開瓶費上升到一定水平后,洋河又提出“消費者盤中盤”的概念,將“終端”從核心酒店前移到核心消費者,由此啟動4x3后終端營銷模式。
4x3模式,即四個三位一體。
三方聯動的銷售方式:核心消費者公關、核心酒店、媒體公關。
三位一體的銷售組織:設廠商指導管理的重點客戶部、酒店直銷部、品牌推廣部。
三大標準選擇的經銷商:品牌理念、社會背景、資金實力。
三種關系下的廠商聯合:廠家主要承擔廣告、公關等風險投入,經銷商負責關系網絡的維護和無風險投入,權利是誰執(zhí)行誰投入誰主管誰負責。
4x3模式有效助推洋河將營銷資源“轟炸”到核心消費者的身上,并順利地把影響力從酒店開發(fā)到各區(qū)域核心企事業(yè)單位,進入團購渠道。
2017年,洋河又推出并執(zhí)行配額制。簡單說就是經銷商申報計劃,廠商每月根據經銷商上月實際開票確定配額,只有在有配額和有計劃的情況下才安排出貨。如果超出配額強行下單,需要執(zhí)行計劃外價格。
配額制可以保證終端合理庫存,實現動銷,并堅挺終端價格,以滿足終端商的利潤空間,成為企業(yè)拉攏終端,實現市場占有的有效途徑。
同時,配額制的執(zhí)行過程中,有助于廠商掌握各個區(qū)域的終端數量,以及有多少個代理商可以在這個區(qū)域內與終端商同時實現盈利,從而較準確地決策產品投放量和招商計劃。
借助1+1模式及一系列渠道創(chuàng)新,洋河實現了廠商主導的最大化。但是,1+1模式的缺陷還是非常明顯的,即經銷商退化為“配貨商”,主觀能動性不強,且渠道利潤較低,當出現利潤更高的產品時容易發(fā)生倒戈。
2019年,洋河發(fā)生渠道危機:渠道庫存高,渠道利潤率不及競品,廠商關系出現矛盾。
洋河已經對其1+1模式進行了微調,即建立各個區(qū)域“一商為主,多商為輔”的新型廠商關系。這包括兩個層面的解讀。
第一,改變過去經銷商之間互相壓價競爭的局面,而是明確一個實力最強的經銷商主導市場。
第二,在第一條的基礎上,明確兩類經銷商的定位:一類主導市場,剩下的則定位為配送者。保證兩類經銷商的利潤,滿足他們不同的訴求。
一商為主,多商為輔的模式調整,表明洋河開始承認“主要經銷商”的利益訴求,并適當提高了其市場主觀能動性。
可以預見的是,1+1模式,正在向1+1+N模式發(fā)展。
廠商與經銷商共同主導模式:瀘州老窖柒泉模式
柒泉模式,是瀘州老窖借助股權方法論,創(chuàng)造的—種廠商與經銷商共同主導的渠道模式。
在柒泉模式下,瀘州老窖以區(qū)域為單位,設置區(qū)域柒泉公司,由瀘州老窖銷售團隊與區(qū)域內的核心經銷商共同出資,原片區(qū)經理做總經理,經銷商做董事長。
柒泉公司,可以理解為區(qū)域內的一批商,負責區(qū)域內的銷售,由瀘州老窖直接對接,片區(qū)內的其他經銷商則從柒泉公司拿貨。
柒泉模式主要具有兩個方面的優(yōu)勢。
第一,柒泉模式仍是一種分銷機制,是廠商利用、占用經銷商資金的杠桿模式,而且更甚。這是因為,經銷商除了向柒泉公司拿貨、提供貨款以外,還要以資金形式入股并支付一定的保證金。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瀘州老窖原片區(qū)的銷售人員入股柒泉公司后,是要與瀘州老窖解除勞動合同的,這就相當于“銷售人員外包”,降低了瀘州老窖的銷售費用。
由財報可知,瀘州老窖的銷售費用率長期低于友商,尤其是2010-2014年,其銷售費用率比同期友商低5個點左右。
第二,經銷商之所以愿意投入資金成立柒泉公司,在于柒泉模式以股權長期綁定了廠商、經銷商的利益。經銷商除了賺取差價,還可以享受柒泉公司盈利帶來的分紅,無疑激發(fā)了經銷商的積極性,也助力瀘州老窖實現更快發(fā)展。
通過柒泉模式、以分股建立客戶聯盟,瀘州老窖還在此基礎上祭出“品牌專營模式”,打造“大單品”。
2015年,瀘州老窖按照品牌組建國窖、窖齡、特曲三大品牌專營公司,分別負責國窖1573、窖齡酒、特曲酒的市場運作,專營公司下設各區(qū)域子公司,負責所在區(qū)域的銷售和宣傳推廣。
其中,柒泉模式被復制在品牌專營公司,且全部由經銷商持股,其銷售人員、管理層則由瀘州老窖任命。
柒泉模式+品牌專營,與純粹的柒泉模式主要有兩點不同。
第一點不同,多品牌運營和單品牌運營。
柒泉模式運營的是所有品牌產品,由于側重推廣利潤率更高的產品而有可能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
柒泉模式+品牌專營,相當于單拎一個品牌專項運營,更能梳理出符合品牌特性的市場策略。
瀘州老窖規(guī)定,品牌專營公司的股東以原柒泉公司的股東為主,入股方式為把柒泉公司的股份轉換為品牌專營公司的股份。新的經銷商如要入股品牌專營公司,則要按照產品銷量以現金入股。
第二點不同,渠道多層級與單層級。
柒泉模式下,經銷商層級仍有4~5層,層層加價。
在品牌專營模式下,經銷商層級被限定為3層,以便于瀘州老窖對終端的管控力度。
相對應的,品牌專營公司的銷售人員由瀘州老窖任命,銷售費用開始抬頭,體現瀘州老窖對終端的重視程度。
尤其是2016年以后,瀘州老窖加強了銷售人員的擴充,且在全國建立了20余家品牌區(qū)域專營子公司,以期打造控盤能力更強的直分銷體系。
相較大商模式、小商模式、1+1模式,瀘州老窖的柒泉模式自2010年創(chuàng)立以來仍保持相對穩(wěn)定,這或標志著廠商共同主導渠道模式時代即將到來?!揪庉?唐亮E-mail: tangliangcq@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