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美國公共廣播頻道(PBS)制作的紀錄片《中國剩女》在國內(nèi)網(wǎng)站一經(jīng)上線,立馬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三位生活在北京的大齡未婚女青年,因為沒結婚,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質(zhì)疑——“不結婚就是不正?!薄安唤Y婚,再成功也是不幸福”……該影片探尋“剩女”這個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話題,沒有波瀾壯闊的說教,只有真實到“令人窒息”的細碎。
34歲的女一號邱華梅是其中情況最“極端”的一位。身為一家港資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本該能言善辯的她,第一次出現(xiàn)在鏡頭里,就被專業(yè)紅娘直戳“痛點”而無力反駁:你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女。來給兒子相親的阿姨得知她是律師,立馬一臉警惕地指出:“要是我跟你吵架,動不動搬出個刑法、民法,我吵得過你嗎?”
陌生人的“惡意和歧視”尚可忍受,最害怕的是來自親人的責問。邱華梅出生在山東濱州的農(nóng)村,家里有四個姐姐,只有她一個人考上了北京某政法大學,畢業(yè)后順利留在北京。邱華梅家的對聯(lián)上寫著:家居黃金地,人在幸福中。然而,看起來出類拔萃的邱華梅,就因為三十多歲還沒結婚,從一家人的“驕傲”淪為“老大難”。家里“批斗大會”上演的時候,她被所有人輪番“夾擊”。父親劈頭蓋臉:什么好處不好處,到了該結婚的年齡,就應該結婚!母親苦口婆心:我愁得睡不著,你結婚了我才能放心。所有人都結婚,你怎么能不結婚不生娃呢?姐姐不留情面:不結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女二號徐敏是個北京女孩,28歲,有車有房,在廣播電臺做主播,怎么看都是“鉆石級”的婚戀資本,可依然是“潰不成軍”。她的致命弱點在于自己是個“媽寶女”,強勢的媽媽一面催女兒盡快找對象結婚,一面又提出各種嚴苛的標準:不是北京人不行,農(nóng)村戶口不行,工作不穩(wěn)定不行……徐敏覺得可以相處試試的男生,要么因為不達標被媽媽一句話否決,要么被認為對方是“另有所圖”,所以婚姻大事也就一直懸而未果。
女三號電影學院助理教授蓋琪,已經(jīng)36歲,出自書香門第,是三個女生中最先“繳械投降”的一個。她用一年時間選擇了比自己小好幾歲的男友,閃婚遠嫁,并很快生下孩子。即使父母覺得門戶不對等,婆婆表示要向親朋好友隱瞞兒媳的年齡,但終究是等來了世人眼中該有的結局。蓋琪結婚的當天,眼神中似乎沒有多少興奮。可鏡頭一轉,在課堂上跟同學們描述自己對婚姻的看法時,蓋琪又說出了頗有深意的話:“結婚前我的生活很有趣,結婚后變得沒趣了, 只能說感覺比以前幸福了?!?/p>
三個迥然不同的女性故事,相互交織,讓我們看到“剩女”們在面對困境時的掙扎與無奈。影片中,每個想要活出自我的女性,背后都有一個無法擺脫的家庭“枷鎖”。囿于個人追求和家庭觀念,邱華梅無疑是最為糾結的那個。她一邊說著不想結婚,一邊又頻繁去相親;一邊表示不想生孩子,一邊又去打聽冷凍卵子的技術。因為激烈的家庭“批判會”,使她屈服于“溫柔的脅迫”。
最終徐敏淚流滿面地承認,在自己的婚姻選擇中,母親的喜好占到80%~90%的決定作用,至于她自己的意愿則是不被尊重的。片尾母女敞開心扉,徐敏才了解到,當初媽媽也是因為姥姥做主,就嫁給了剛認識三個月的爸爸。當徐敏小心翼翼地指出,她沒有結婚是因為媽媽的干預,她和爸爸都很害怕她等等問題時,又因為表述不當,引起了媽媽的強烈不滿,還用“給你買車買房,供你上學,最終落得一無是處”這樣的話來親情綁架她。一段推心置腹的交流最終又以媽媽摔門而出終止。而蓋琪最后“成功”結婚,與其說是“遇到合適的人”,不如說被母親那句“還是得走常人走過的路”所框定,這條“路”上背負的東西很多,包括因為父親病逝,家里的債務問題,以及母親的心理擔憂和老年贍養(yǎng)問題。三個女生最終對于婚姻的喜好和意志,都被無形的家庭“枷鎖”所裹挾。
“剩女”一詞最早來源于2006年《時尚Cosmo》雜志的一期封面。一年后,這一詞條就被收入教育部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的漢語新詞之列,并定義為:高學歷、高收入、27歲以上仍然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歸宿的女性。這部紀錄片里的三個女人,是中國數(shù)千萬單身女人的縮影。
(摘自《環(huán)球人物》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