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 王晶晶, 傅思瑩, 香雪瑋, 顧笑顏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05)
燒傷是臨床常見疾病,物理、化學、放射等多種因素均會造成燒傷。三黃礬冰燒傷中藥油是我院乳腺科黃梅教授的經驗方,具有解毒止痛、斂濕止癢、斂瘡潤膚的功效。本研究通過對比不同濃度、不同配伍燒傷中藥油對小鼠淺Ⅱ度燒傷創(chuàng)面愈合情況的影響,為臨床確定三黃礬冰燒傷中藥油的最佳配伍方案提供依據(jù),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動物SPF級昆明小鼠30只,雄性18只,雌性12 只,體質量35 ~40 g,由廣東省醫(yī)學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動物質量合格證號:SYXK(粵)2013-0092。室溫控制在(24 ± 2)℃之間,濕度50%~70%,通風每天2~3 次,每次1 h。雌雄小鼠分籠飼養(yǎng),每籠6 只??刂茣円构庹?,晝14 h、夜10 h。避免過多噪聲及其他干擾。給予通用鼠料喂養(yǎng),飲水采用自來水,不限食水。
1.2 藥品及制備三黃礬冰方由黃連、大黃、黃柏、明礬、冰片等組成;三黃方由黃連、大黃、黃柏組成;礬冰方由明礬、冰片組成。藥物劑量:三黃礬冰方高劑量組各原料藥材均為15 g、中劑量組各原料藥材均為10 g、低劑量組各原料藥材均為5 g;三黃方、礬冰方各原料藥材劑量為10 g。制備方法:將各原料藥材研成細粉,一起放入70~80 ℃橄欖油100 mL 中,密閉浸泡1 周,過濾去渣即得燒傷中藥油。
1.3 試劑與儀器5%水合氯醛(青島宇龍海藻有限公司)。BX51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
1.4 造模方法參照劉穎等[1]經驗建立小鼠皮膚燙傷模型:(1)第1 天:將小鼠剪去背毛,然后用40 ℃溫熱的脫毛劑涂在小鼠背部脊柱兩側區(qū),脫毛面積3 cm × 4 cm 左右,5~10 min 后用清水洗凈,觀察24 h,確定脫毛部位無紅腫、炎癥和破損等異常情況。(2)第2 天:保持室溫(20~24 ℃),先將小鼠用5%水合氯醛(0.001 mL/g)腹腔麻醉后,將小鼠置于俯臥位,四肢伸展,用膠帶將其四肢固定在操作板上,使背部皮膚平坦。用小電推推去小鼠背部毛發(fā),范圍約6 cm,面積大于預計燒傷面積,將20 g 的砝碼置于鍋內加熱至沸,維持10 min,用體積分數(shù)75%乙醇消毒小鼠實驗區(qū)皮膚后,然后用鉗子夾住砝碼上端,迅速放在小鼠皮膚上5 s,并稍加壓力,即可形成燙傷面積為2 cm×2 cm 的淺Ⅱ度燙傷模型。燒傷判斷標準詳見表1。燙傷后局部皮膚呈瓷白色,表皮皺縮,常見局部皮膚有潰破,正常區(qū)域與燙傷部位清晰可辨,燙傷4 h 內皮下組織水腫明顯。(3)隨機抽選1 只小鼠取其創(chuàng)面組織做病理組織學檢查,鏡下見小鼠燙傷區(qū)域表皮消失,表皮全層、真皮淺層受損,皮下組織水腫,皮下組織中可見急慢性炎細胞浸潤,符合淺Ⅱ度燙傷。
表1 燒傷判斷標準[2]Table 1 Burn judgement standard
1.5 分組按隨機數(shù)字表抽取30只昆明小鼠隨機分為空白組,三黃礬冰方高、中、低劑量組,三黃方組,礬冰方組共6 組,每組5 只。燒傷4 h 后各給藥組燒傷區(qū)域分別對應涂抹給藥,0.2 ~0.5 mL/次,每天3次,連續(xù)14 d。空白組使用0.9%生理鹽水涂抹。
1.6 觀察指標與方法
1.6.1 創(chuàng)面結痂時間 記錄每只小鼠創(chuàng)面結痂的時間進行比較。
1.6.2 皮損愈合率 治療后第7、10、14 天采用描記加稱重法測定局部皮損面積[3]。先用透明膠片標記皮損范圍,后剪下與皮損面積大小相應的透明膠片稱其質量,以質量代替面積。皮損愈合率=(原始創(chuàng)面面積-未愈合創(chuàng)面面積)/原始創(chuàng)面面積×100%。
1. 7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所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對各組數(shù)據(jù)行正態(tài)性檢驗及方差齊性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或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皮損愈合率結果見表2。
表2 各組小鼠皮損愈合率的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wound healing rate in various groups (±s,p/%)
表2 各組小鼠皮損愈合率的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wound healing rate in various groups (±s,p/%)
各組治療前后比較:F=175.48,P<0.05;各組交互效應比較:F=0.96,P>0.05;第14天各組組間比較:F=5.17,P<0.05;①P<0.05,與同期空白組比較;②P <0.05,與同期礬冰方組比較;③P<0.05,與同期三黃礬冰方低劑量組比較
組別空白組三黃礬冰方高劑量組三黃礬冰方中劑量組三黃礬冰方低劑量組礬冰方組三黃方組N/只555555治療后第7天42.50±8.48 53.68±11.06 52.85±9.67 49.00±8.57 42.80±8.86 48.70±6.41治療后第10天54.00±4.49 70.75±7.33①64.30±13.83 61.20±8.26 59.95±7.88 64.50±10.35治療后第14天65.40±4.92 88.55±1.08①②③88.60±2.15①②③78.35±4.50①78.50±10.03①83.30±6.96①
2.1.1 自身治療前后比較 隨著時間推移,各組皮損均不同程度修復,時間越長,愈合越好(治療前后比較,P<0.05)。皮損愈合率以三黃礬冰方高劑量組治療后第14 天最高(88.55±1.08)%,空白組治療后第14天最低(65.40±4.92)%。
2.1.2 組間比較 經重復測量方差分析比較結果顯示:治療后第7天各治療組皮損愈合率高于空白組,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10 天,三黃礬冰方高劑量組皮損愈合率較空白組明顯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治療組皮損愈合率與空白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第14天,各治療組皮損愈合率均較空白組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三黃礬冰方高、中劑量組皮損愈合率明顯高于三黃礬冰方低劑量組及礬冰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黃礬冰方高、中劑量組間及三黃方組、礬冰方組、三黃礬冰方低劑量組間療效無明顯差異(P>0.05)。由此可見,三黃礬冰方促進皮損愈合能力明顯優(yōu)于礬冰方、三黃方。
2.2 創(chuàng)面結痂時間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結果顯示:各治療組結痂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空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治療組組間比較結果顯示:三黃礬冰方高、中劑量組及三黃方組創(chuàng)面結痂時間明顯優(yōu)于三黃礬冰方低劑量組、礬冰方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三黃礬冰方高、中劑量組與三黃方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3、圖1。
燒傷屬于中醫(yī)學“水火燙傷”范疇,中醫(yī)學對燒傷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外治法在其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關于燒傷外治的記載。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指出:“燙火傷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調?!薄柏i油煎柳自皮成膏外敷?!泵鞔_提出了燒傷治療可用油膏劑。清代《醫(yī)宗金鑒》記載應用“黃連膏”治療燒傷,其中黃連、黃柏是主要藥物。
表3 各組小鼠創(chuàng)面結痂時間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wound healing time in various groups (±s)
表3 各組小鼠創(chuàng)面結痂時間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wound healing time in various groups (±s)
①P<0.05,與空白組比較;②P<0.05,與礬冰方組比較;③P<0.05,與三黃礬冰方低劑量組
組別空白組三黃礬冰方高劑量組三黃礬冰方中劑量組三黃礬冰方低劑量組礬冰方組三黃方組N/只555555結痂時間(t/d)3.70±0.22 1.40±0.55①②③1.30±0.45①②③2.30±0.45①2.40±0.22①1.80±0.27①②③
三黃礬冰燒傷中藥油是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乳腺科黃梅教授的臨床經驗方,用于防治乳腺癌放療皮損。前期的臨床研究[4]表明,該方外用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療乳腺癌急性放射性皮炎,與西藥奧克噴相比,療效相當,并且外用藥油較奧克噴可以更快地緩解疼痛、瘙癢、紅斑等癥狀,在藥物經濟學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
圖1 各組治療前后創(chuàng)面面積比較Figure 1 Comparison of the wound area in various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本研究觀察不同濃度、不同配伍的三黃礬冰燒傷中藥油對小鼠淺Ⅱ度燒傷創(chuàng)面愈合的影響,結果顯示:三黃礬冰方高、中、低劑量組,三黃方組與礬冰方組均能明顯縮短創(chuàng)面結痂時間,提高創(chuàng)面皮損愈合率,療效顯著,其中三黃礬冰方高、中劑量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其他治療組。該結果與臨床研究結論一致,充分說明該方能夠有效地促進燒傷創(chuàng)面愈合。而從藥物經濟學的角度,三黃礬冰方中劑量是最佳的配伍方式。
三黃礬冰燒傷中藥油是由黃連、大黃、黃柏、明礬、冰片組成,這些藥物均具有清熱瀉火之功效。其中:黃連,性寒,味苦、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其抗菌譜廣,如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G+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淋球菌等G-菌,以及白色念球菌、紅色毛癬菌等真菌[5]。大黃性寒,味苦,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中所含兒茶類化合物可以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6]。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藥理研究證實,黃柏可使血小板不易破碎,外用還可促進皮下滲血的吸收[7]。明礬性寒,味酸澀,有毒,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0.5%~5%明礬可從細胞中吸收水分,使細胞發(fā)生脫水收縮,減少炎癥滲出物,使組織呈現(xiàn)干燥,可用于局部炎性滲液,同時可激活巨噬細胞,使其向炎癥病灶聚集而有收斂消炎的作用[8]。冰片性涼,味辛苦,具有止痛、防腐的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冰片具有抑制或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并且能促進其他藥物透皮吸收的作用[9]。橄欖油富含角鯊烯、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以及酚類抗氧化物,對皮膚有滋潤防皸裂、抗氧化、抗炎抗病毒、防輻射等功效[10]。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去腐生肌、消腫止痛之功效。從以上分析各原料藥材藥理學成果可見,三黃礬冰燒傷中藥油所含的藥物有多種抑菌和殺菌的成分,故可有效的防治創(chuàng)面的感染,減少膿毒血癥的發(fā)生率,縮短創(chuàng)面的愈合時間。
在燒燙傷治療方面,中醫(yī)外治法有著獨到的優(yōu)勢。合理的處理創(chuàng)面及選擇外用藥,是防治創(chuàng)面感染、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同時亦能降低致殘率。三黃礬冰燒傷中藥油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