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今日的江南指長三角,而最早的江南則指洞庭湖。在長詩《招魂》的末尾,屈原寫道:“魂歸江南,哀江南!”而當時長三角被稱為江東。洞湖水呈多流沼澤,河網(wǎng)平原地貌景觀,東、南、西三面環(huán)山,北為敞口馬蹄形盆地,西北高,東南低;湖高平均海拔33.5米,其中西洞庭湖海拔35-36米,南洞庭湖34-35米,東洞33-34米,平均水深6-7米,湖底最深30.8米,總面積約2691平方公里,其中西洞345平方公里,南洞917平方公里,東洞1478平方公里,湖水蓄積178億立方米。洞庭傳說源遠流長。傳說在古代,舜帝南巡時,舜的二妃娥皇、女英隨后前往。來到洞庭湖,聞舜帝己在九嶷山去世,二妃傷心欲絕,投湖殉情。湖中的小島上,有一座為二妃修墓的小島,名叫洞庭山,意為神仙的“洞庭”。這座島嶼生長著斑竹,據(jù)說是那時二妃哭得很傷心,眼淚沾在竹子上形成的。洞庭湖的文明比傳說中更久遠。
考古學家在洞庭湖流域的道縣玉蟾巖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其歷史可追溯到15000年前。在地質(zhì)發(fā)展史上,洞庭湖雖然與江漢平原的云夢澤同屬“江漢一一洞庭”盆地,但它作為一種單獨的水系而存在和發(fā)展,不屬于古云夢澤范疇。又東南一百二十里,日: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常游于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肚f子·天運》記載:“帝張咸池之樂,洞庭之野。解釋說,當時湘、沅、澧諸水在洞庭山(今君山)附近與長江匯合,洞庭湖地區(qū)只是一個河網(wǎng)交錯的平原,而后來圍繞著君山的所謂“洞府之庭”才形成了一個大湖,始有洞庭之稱。在靠近洞庭湖的澧陽平原上,宋家崗、杉龍崗、彭頭山等遺址,出土了9000多年前的碳化水稻。此外,在澧陽平原的城頭上,考古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8000多年前的稻田和中國最早的城市一一距今6300-4500年的城頭山。湘江支流溈水河遺址,位于洞庭湖南岸不遠處,出土了大名鼎鼎的國寶一一四羊方尊。遠在此之前,中華文明就已在洞庭湖地區(qū)傳播開來。
洞庭湖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調(diào)蓄湖泊,其巨大的蓄洪能力,曾使長江上無數(shù)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武漢三鎮(zhèn)得以安全渡汛。無論調(diào)節(jié)面積還是調(diào)節(jié)蓄水量,仍是長江流域最大的調(diào)節(jié)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一九七八年以后,有人稱之為國內(nèi)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祥地,歷史文化名城,湖區(qū)名勝眾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遺跡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又是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耕的發(fā)祥地,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養(yǎng)魚為生的人不計其數(shù),有“八百里洞庭”之稱,自然風景更加美麗。
洞庭湖,又名云夢澤,是雪峰山脈陷落部分的盆地,經(jīng)長期河流沖積作用改變,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碧波萬頃,浩瀚無邊,素以風韻秀麗著稱于世。洞庭湖因泥沙淤積及人工開墾,現(xiàn)已被劃分為多個大小湖泊,其中東面為最廣的洞庭,岳陽即在東洞庭湖畔。此時此刻,群山環(huán)抱,山清水秀,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魚帆點綴,蘆葉青青,魚躍水底,鷗鷺飛翔。春夏秋冬風景各異,一日一景。早晨,早起的漁夫們正在捕魚,他們開著小船慢慢地駛?cè)?。湖面如鏡,波濤蕩漾,美極了。波紋一圈又一圈,逐漸擴大,然后又悄然消失。在洞庭湖中央還躺著一座小山丘,這里叫君山。遠看,就像一個小而精致的青螺,鑲嵌在一個巨大的銀盤上。君山上青草大樹,襯得君山更秀麗。那樣的顏色,或濃或淡,或明或暗,就像有人為君山披上了一件難以捉摸的外衣。湖的岸邊綠樹成蔭,許多楊柳猶如侍女,娉婷而立。他們用長長的柳枝輕撫著湖。望向遠方,一望無際的湖水和蔚藍的天空融為一體,無法區(qū)分哪是水,哪是天。太陽照耀著湖面,波光粼粼,就像天上仙女撒下的一把碎金子。湖上沒有一縷風,湖上的光線像未磨過的玉盤一樣清澈,天空中有輪明月,散發(fā)著淡淡的光芒,周圍的一切都是寧靜的。早晨,洞庭湖如同籠罩著一層白色的薄紗,湖水被濃煙淹沒,遠處,天地相連,如玉娟那樣薄薄的,仿佛一伸手就會破壞它原本的淡定。湖面上吹來陣陣微風,湖水如鏡,蕩起陣陣浪花,形成一幅美麗的畫面。
冷風吹浪千里雪,大有北國風光;日落西沉萬頃金,與登泰山,觀日出異也。前有《瀟湘八景》,后有《洞庭秋月》,又有《遠捕歸帆》《平沙落雁》,亦有《魚村落日》,更有《江天落雪》,皆為今東洞庭湖寫照。漂泊湖上,東望岳陽樓,黃色琉璃瓦鋪蓋的盔甲樓頂,映出綠樹成蔭,金碧輝煌;古樓南面的慈氏塔,聳立于湖岸之上,倒影浮光;回首西望,秀麗的君山如螺,在萬頃銀波中,若隱若現(xiàn)。
作者單位: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