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陶行知,中國教育家,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主張。他的作品《創(chuàng)造宣言》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讀下面的選文,你會對陶行知先生的理念有進一步的認識。
生活教育這個詞是被誤解了。它所以被誤解,是因為有一種似是而非的理論混在里面,令人看不清楚。這理論告訴我們:學校里的教育太枯燥了,必得把社會里的生活搬一些進來,才有意思。隨著這個理論而來的幾個口號是:“學校社會化”“教育生活化”“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這好比一個籠子里面囚著幾只小鳥,養(yǎng)鳥者顧念鳥兒寂寞,搬一兩根樹枝進籠,以便鳥兒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幾只動物來,給鳥兒做陪伴。小鳥是比較舒服了,然而鳥籠畢竟還是鳥籠,決不是鳥的世界。所可怪的是有的養(yǎng)鳥者偏偏愛說鳥籠是鳥的世界,而對于真正的鳥的世界的樹林反而一概抹殺,不加承認。假使籠里的鳥,習慣成自然,也隨聲附和地說,這籠便是我的世界,又假使籠外的鳥,都鄙棄樹林,而羨慕籠中生活,甚至以不得其門而人為憾,那么,這些鳥才算是荒唐了。
我們現在要肅清這種誤解。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Life education means an educa-tion of life,by life and for life)。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钡教幨巧?,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在這個理論指導之下,我們承認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過糊里糊涂的生活,便是受糊里糊涂的教育;過有組織的生活,便是受有組織的教育;過一盤散沙的生活,便是受一盤散沙的教育:過有計劃的生活,便是受有計劃的教育:過亂七八糟的生活,便是受亂七八糟的教育。換個說法:過的是少爺生活,雖天天讀勞動的書籍,但不算是受著勞動教育:過的是迷信生活,雖天天聽科學的演講,但不算是受著科學教育;過的是隨地吐痰的生活,雖天天寫講衛(wèi)生的筆記,但不算是受著講衛(wèi)生的教育。我們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須過什么生活。
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在社會的偉大學校里,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同學,人人可以做我們的學生。隨手抓來都是活書,都是學問,都是本領。
自有人類以來,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士大夫之所以不承認它,是因為他們有特殊的學校給他們的子弟授特殊的教育。從大眾的立場上看,社會是大眾的學校,生活是大眾的教育。大眾必須正式承認它,并且運用它來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生活與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們把自己放在社會的生活里,即社會的磁力線里轉動,便能通出教育的電流,射出光,放出熱,發(fā)出力。
(選自《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刪改,原載于《生活教育》1934年2月16日)
【鏈接】
陶行知語錄
1.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來,建筑起“人格長城”來。由私德的健全,而擴大公德的效用,來為集體謀利益。
2.學問是一切前進的活力的源泉。
3.做學問是一種長期的戰(zhàn)斗工作,所以必須有“韌性戰(zhàn)斗”的精神,才能夠在長期戰(zhàn)斗中,戰(zhàn)勝許許多多困難,化除種種障礙,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
4.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5.追求真理,講真話,駁假話。
6.總之,必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若一任學生趨樂避苦,這是哄騙小孩的糖果子,決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
7.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學生,使得個個人的生活力更加潤澤豐富強健,更能抵御病痛,勝過困難,解決問題,擔當責任。
8.根據孩子們愿意幫助別人的傾向,透過集體生活我們培養(yǎng)和引導他們對民族、人類發(fā)生更高的自覺的愛。
9.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
10.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選自《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