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聽
吃貨治災
近幾個月來,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qū)都遭受到了沙漠蝗蟲的災害。盡管印度蝗災已經(jīng)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面對這樣的新聞,國內(nèi)社交網(wǎng)絡上又有人毫不意外地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套思路,有人把遮天蔽日的蝗蟲想象成“天降美食”,豪氣干云地表示:不怕!來了就吃了它!以此為基本理念,網(wǎng)上又衍生出一大堆的段子。比如有人在評論擺出了山東特產(chǎn)“螞蚱醬”,還有人表示烏干達派軍隊治蝗是小題大做,應該派2000名廚子去。
盡管這類發(fā)言大多都是以抖機靈的形式出現(xiàn)的,但更多人覺得這種笑話并不好笑,甚至有些愚蠢。因為曾有人科普過,鬧蝗災的蝗蟲是不能吃的。
數(shù)量少的時候蝗蟲呈現(xiàn)散居型特征,性格溫和,食量小,飛行距離短。群居型蝗蟲不僅食量變大,還可以長距離飛行,當大批蝗蟲向同一個方向運動,在沿途瘋狂進食,也就逐漸形成蝗災。群居型的蝗蟲還有著另一大武器——會大量合成苯乙腈,甚至會進一步將苯乙腈轉化為有毒的氫氰酸。
換句話說,山東人民用來做螞蚱醬的是普通狀態(tài)的蝗蟲,而成災之后的蝗蟲不僅味道難聞,而且還是有毒的。盡管目前還沒有人類食用蝗蟲中毒的報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形成蝗災的蝗蟲絕對不是一種安全的食材。
網(wǎng)上從不乏對舌頭盲目自信的人。尤其這幾年來,有關“中國人拯救生物災難”的傳說實在是不少。比如傳說中從“入侵物種”被吃成需要養(yǎng)殖的小龍蝦;所謂“被中國人端上餐桌”,卻在美國泛濫成災的亞洲鯉魚;2017年曾掀起了網(wǎng)友熱情回應的“丹麥大使館請中國吃貨解決生蠔泛濫問題”。
每一次類似的新聞發(fā)生,都會把網(wǎng)友的自豪感再推高一級,仿佛“中國吃貨”已經(jīng)成了全世界公認解決生物泛濫問題的“秘密武器”。如果認真研究一下這些新聞背后的真相,就會發(fā)現(xiàn),這從來都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小龍蝦之所以需要養(yǎng)殖,并不是入侵的已被“吃絕種了”,而是因為野生小龍蝦存在捕捉困難、寄生蟲等問題。只有人工規(guī)?;酿B(yǎng)殖方式,才能獲得品相更好、更安全的食用小龍蝦。讓“不會吃”的美國人頭疼的亞洲鯉魚,也不是過年餐桌上的美味紅燒魚,而是一種刺多、腥味重,有害物質(zhì)超標的魚類。這種鯉魚不僅美國人不吃,中國人也不愛吃。有嘗試過的中國網(wǎng)友描述:成年亞洲鯉魚的肉不僅難嚼,且腥味用重油重醬也很難蓋住。
至于當時刷爆中國社交網(wǎng)絡的,丹麥大使館那篇一本正經(jīng)的“生蠔求助信”,更是一次成功的國家旅游營銷。生蠔泛濫給丹麥帶來多少損失沒看到,可一波營銷下來,打著“吃生蠔”旗號去丹麥的中國旅游團倒是越來越多了。
當然,每當有人辟謠表示“吃貨治災”不成立時,總會有聲音跳出來說:玩?zhèn)€梗而已,干嗎那么認真!問題是,有時玩笑開多了,自己都信了。比如此前丹麥媒體刊登辱華漫畫,有些人憤怒的腦回路就有點兒令人哭笑不得:忘恩負義!生蠔泛濫還不是我們幫你吃完的!當所謂的“玩?!敝饾u在網(wǎng)絡狂歡中演變成一種盲目自信,或會引發(fā)更荒唐的局面。比如2017年山東濰坊一水庫發(fā)生蝗災時,人們不僅沒恐慌,反而吸引了大量群眾前來捕食蝗蟲,還有網(wǎng)友表示,應該辦個“螞蚱節(jié)”,既解決蝗災,又帶動當?shù)氐穆糜伟l(fā)展……
認知偏差
一旦整個輿論對“吃貨治災”深信不疑之后,就很容易出現(xiàn)認知偏差:一遇到什么東西泛濫,人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能不能吃”,對于生物災難治理本身的迫切性和嚴肅性,反而被拋在腦后。
還是拿小龍蝦來舉例,真正的事實是:因稻田多、水系發(fā)達,野生克氏原螯蝦已經(jīng)遍布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其中長江沿線最為嚴重)。由于其大量繁殖,使得很多本土物種區(qū)域性滅絕,水生環(huán)境改變。大眾對“麻小”的喜愛,反而在客觀上導致民間對于小龍蝦入侵問題的盲目輕視,甚至對相關的考察和調(diào)研產(chǎn)生敵視心理,治理更是難上加難。市場上對于食用小龍蝦的需求,不僅不是解決入侵的良方,反而可能是罪魁禍首——養(yǎng)殖小龍蝦逃逸野化,本就是導致野生克氏原螯蝦泛濫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云南元陽縣的3萬畝哈尼梯田被小龍蝦入侵。小龍蝦不僅啃食水稻作物,還把梯田蛀空,導致讓田里的水流失嚴重,甚至還引起了不少垮塌事件。由于安全性和運輸成本的限制,這些泛濫的小龍蝦吃又吃不掉,賣也賣不出,造成的損失卻是實實在在的。最終,元陽縣為了清理掉成災的370萬只小龍蝦,花費高達100萬元。而這些小龍蝦出現(xiàn)的源頭,則是有經(jīng)常外出的村民隨手帶回幾只放養(yǎng),才令其有機會在元陽縣迅速擴散。
說到底,無論是蝗災還是外來物種入侵,本來就不是靠“吃”才能夠解決的問題。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中國其實算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記錄在案的入侵生物共有754種。其中134種是各種微生物植物病害,動物里絕大多數(shù)是昆蟲,植物也大多不能吃。
更關鍵的是,生物入侵的本質(zhì)是外來物種缺乏天敵的制約,呈現(xiàn)爆發(fā)式生長。繼而搶奪資源,壓縮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導致生態(tài)失衡。說白了,既然它有能力“入侵”,就說明在生物鏈上處于一種“不可控制”的狀態(tài)。如果沒有科學的防治方式,僅僅靠人去吃,也只能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我們長久以來都對自己的美食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每次發(fā)現(xiàn)外國人對著我們視為美食的內(nèi)臟、雞爪、皮蛋大皺眉頭,都要驕傲地說上一句:我們什么都敢吃??吹搅烁鞣N真真假假有關“中國吃貨拯救世界”的新聞后,更是會油然產(chǎn)生一種“我們靠一張嘴就已經(jīng)很牛了”的幻覺。
吃貨們的調(diào)侃,讓生物災難聽起來像一個可愛多于可怕的詞匯??墒腔貧w現(xiàn)實,“寸草不生”“田園殺手”“松樹癌癥”才是它們的真實面目。更何況,當非洲被蝗蟲攻擊,面臨農(nóng)作物絕收的危機時,作為千里之外的普通人就算做不了什么,也應該保持著最起碼的同理心。而不是用“把蝗蟲吃到絕種”這種不合時宜的抖機靈,去消解掉災難本身的嚴肅和殘忍。
歸根結底,要解決這些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實實在在的嚴密防治,以及科學的不斷進步。20世紀50年代時,國內(nèi)為了治理蝗災,曾花了大力氣查明蝗源地,之后通過修水利、墾荒等各種方法,徹底把這些地方改得不適合蝗蟲產(chǎn)卵,再加上推廣藥械、動員民眾……才逐漸讓蝗災成為了如今年輕人“聽過沒見過”的現(xiàn)象。最近總被提到的“雞鴨治蝗法”,也是結合了當?shù)氐闹脖缓突认x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的“生物防治”。絕不是網(wǎng)友想象中簡單而又頗具喜劇效果的“鴨子追著蝗群跑”。
蝗災、生物入侵都是冷漠又讓人警惕的敵人。當面對它們時,總是千篇一律地喊著“吃貨治災”,只會暴露出我們的自大。正如《三體》里曾寫過的那句話:弱小和無知從來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