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討論成對的概念(例如黑白、善惡等)時,要多一份小心。因為成對的概念往往給人一種相互排斥的錯覺,認為凡是屬于A的,就不屬于B,其實不然。成對概念還會給人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它們是周延的,覺得所有的東西不是A就是B,其實也不然,還可能有CDEF……
在道德哲學中,最常見的成對概念是“性善—性惡”和“利己—利他”。我們一個個來看: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歷史上爭論最多。仔細想想,這里的“本”是指什么?是指剛出生的時候嗎?人在嬰兒期只知道滿足自己的生理需求,還不能做道德判斷,所以有人認為“人性本無”,即無所謂善惡。通常認為,人性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和養(yǎng)成的,它取決于家庭、教育和社會等外部因素。杠精之所以為杠精,就是杠精國培養(yǎng)的。再有,人性是否會變化?我們從文學作品和現(xiàn)實當中都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好人墮落成了壞人,或者壞人棄暗投明成為好人。
利己和利他是思想實驗中的一個要點。一般來說,多數(shù)社會都要求個人克制利己,贊揚利他。但是兩者其實既不互斥,也不周延。利己和利他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指動機(初衷),另一個是指后果(效用)。好人救豬,初衷很簡單,是在好人國受到的教育使然。不過從后果來看,他的確拯救了豬的生命,保全了某人的財產(chǎn)。杠精乙的看法是一種經(jīng)濟上的利己。杠精丙的觀點暗含了一個論點,人的利他都是為了遺傳或者基因延續(xù)。好人的反駁非常有力,提出救母親并不能幫助延續(xù)自己的基因。杠精戊的觀點比較麻煩,哲學上有“心理利己主義”——做一件事情不是為了實際的后果,而是為了自己心安,也就是心理上的滿足。這里的“利己”(心理上的)和一般的“利己”(實際的好處)已經(jīng)有很大不同了。杠精丁認為人都是為了榮譽而利他的。但是這并不能說做好事之后得到表彰和榮譽是有問題的??偠灾芫珎兝硭鶓?yīng)當?shù)卣J為利己和利他是絕對互斥的,才得出了各種錯誤的結(jié)論。
道德的評判不僅取決于個人的選擇,還取決于社會的整體氛圍。當一個杠精在好人國受到了觸動,決定從此開始做好人,可以想象他如果回到杠精國做好人,下場一定很悲慘。所以一個好的社會,不能只鼓勵利他,還要建立相應(yīng)的保障制度,例如,見義勇為可以免責并獲得一定榮譽和獎勵;做公益慈善不妨收取不超過一定比例的運營管理費……這樣才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人性是一種傾向,它像一個天平,一邊是善,一邊是惡。你往哪邊添些分量,它就可能倒向哪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