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上杉 鐘培源 李有璋 華希良 張世軍
寧,一個很美好的字。
夏,也是一個很美好的字。
兩個很美好的字放在一起,就是寧夏,我的家鄉(xiāng)。
但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南方,一說起寧夏,經常會有人問:“是在甘肅那邊嗎?”很納悶,他們上學不開地理課嗎?
一說寧夏,就是大西北,是區(qū)劃的原因。從地圖上看,寧夏恰恰在祖國的“中心”位置。只不過面積小、人口少,沒事不會來。沒去過的地方,永遠是遠方。所以,寧夏在大家的心中就是遠方,加上道聽途說,甚而誤為偏遠了。
雖然寧夏是很多人旅游的“死角”,但寧夏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決不是“死角”。
早在3萬年前,寧夏靈武的水洞溝就有先民生息繁衍。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靈武市臨河鎮(zhèn)水洞溝村發(fā)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成為我國最早發(fā)現的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和“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fā)現之一”。還有一個獎項,“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銀獎。我倒覺得,不止外國人,寧夏也是最值得中國人來的地方之一。
史前文明,寧夏除了水洞溝,還有享譽中外的賀蘭山巖畫。由此推斷,史前原始人的活動范圍還是很大的。
寧夏有史書記載的歷史,當屬“略輸文采”的“秦皇漢武”,在寧夏歷史上添寫過重重的一筆。按邏輯關系推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寧夏就有游牧或農耕活動,所以才會有秦始皇一統(tǒng)中原后,在寧夏設立北地郡管理地方事宜的舉動。北地郡的官員,在屯兵墾荒的同時,還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使得這邊塞之地,在秦始皇時期就顯出了勃勃生機。遙想一下當初的景象,可能有幾分凄苦悲涼,但也一定有幾分火熱和浪漫!
到漢武帝時,則大舉移民,引黃灌溉,發(fā)展經濟,這已經屬于深耕細作的節(jié)奏了。2000多年前興修的秦渠、漢渠今天依然清晰可見。寧夏這片土地,雖然屬于塞外、漠北,但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在秦漢時期就洋溢出來了。
歷代來,寧夏一直處于中原王朝和少數民族的對抗地帶,經受著鐵和血的洗禮。
唐太宗在貞觀二十年,出巡靈州時,曾與少數民族部落首領近千人會盟。等到“安史之亂”,賜死楊玉環(huán)的唐玄宗一路西逃,太子李亨則看準時機,在寧夏靈武登基,成為唐朝第七位皇帝唐肅宗。
至宋遼初期,由唐朝皇帝賜姓的黨項人李元昊,以興慶府即今銀川為都城,建立了大夏國,和宋遼金并雄近200年。
后來成吉思汗的鐵騎橫掃,讓西夏和黨項族退出了歷史舞臺,也使這塊土地有了一個新名字,寧夏,取夏地安寧之意。
雖然流行歌曲《寧夏》和我們寧夏沒有多少關系,但把它傳達的意境用在表述寧夏上還是貼切的:溫暖、平和、閑適,活脫脫一個美麗的宜居之地。
每一段歷史都有言說不盡的故事,寧夏的美麗,除了這些豐饒的故事外,還有迷人的自然風光。
就像歌里唱的:“寧夏川,好地方,山山水水好風光;東風送來麥穗香,朝霞映紅稻花浪。”
寧夏雖然經濟總量不高,農林牧副水平卻不低。寧夏的珍珠大米,可是大米中真正的“貴族”。 著名的“寧夏紅黃藍白黑五寶”享譽世界。后來因為抓發(fā)菜破壞環(huán)境,被明令禁止,“黑”被改為太西煤。其中紅枸杞已經走向世界了,黃甘草、白二毛皮、藍賀蘭硯都是很好的旅游產品。靠著黃河,稻黃魚肥、瓜果飄香,寧夏自古便有塞上江南的美名,所謂的天下黃河富寧夏,就是由此而來。
寧夏的地理簡單地可以用“兩山一河”來表述。
“兩山”都不是簡單的山,北邊是賀蘭山,“踏不破”的賀蘭山,像父親一樣,用厚實的肩膀擋住了北方的風沙,才有了“塞上江南”。賀蘭山東麓的賀蘭山巖畫、蘇峪口、滾鐘口都是有名的旅游景點。
南邊的六盤山,是“紅旗漫卷西風”的勝利之山,紅軍長征翻過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盤山古稱隴山,古中國農耕文明發(fā)祥地之一,有很多遠古的傳說。六盤山也是古“絲綢之路”經過之處,其中須彌山大佛是長安以西第一座佛教圣地,始建于后秦時期,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有著深厚的人文背景。六盤山東麓還有老龍?zhí)?、涼殿峽、荷花溝等自然景點,是避暑休閑的絕好之地。
“一河”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從中衛(wèi)的騰格里沙漠進入寧夏,造就了美麗富饒的寧夏平原。黃河不但滋養(yǎng)了沿黃兩岸的城市,也形成了濕地、湖泊、良田交織的塞上江南美景。黃河名峽青銅峽就在寧夏境內,有世界上最大也是中國唯一的閘墩式水電站。距青銅峽不遠的西夏古塔108塔,近千年來,默默地注視著滄海桑田的變遷和朝代更迭的興衰。
寧夏還有“兩沙一陵”。
首先是沙坡頭,大漠和黃河撞擊而成的景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足以為你的想象插上翅膀。“沙坡鳴鐘”“白馬拉韁”讓你依然可以體會到邊塞的感覺。
沙湖,就是沙漠中有一片湖。這片湖蘆葦搖擺、湖水蕩漾,是鳥類的天堂。周星馳的紫霞仙子蕩著一葉小舟,從蘆葦蕩中翩然而出,完美地表現出了沙湖的仙氣。
“一陵”,就是西夏王陵。其實是十座陵,但對外開放的只有三號陵。“陵”只有帝王才能用,它是李元昊建立的大夏國皇帝們的陵墓。陵園原來的地面建筑被成吉思汗的鐵騎燒毀一空,只剩下光禿禿的夯土堆,在陽光的照射下,會呈現出美麗的金黃色,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東方金字塔”。
寧夏旅游資源的豐富還體現在地理的多樣性上,有山地、沙漠、河流、平原、荒漠。河和山的碰撞,水和沙的結合,四季分明,景色各異。
寧夏雖然不大,但也是“南腔北調”。寧夏南部和陜西、甘肅接壤,一直受中原文化影響,居民使用的語言和陜西話很像,屬于中原官話中的“秦晉方言”。北部則屬于“蘭銀官話”,和蘭州話有些像。南北各有特點,一起對話,相互模仿,很有意思。
因為歷史上幾次大的人口遷徙,使得寧夏成為一個移民文化很明顯的地方。尤其是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成立,五湖四海的支寧人隨各行各業(yè)遷入寧夏,支援寧夏建設。寧夏一時間匯聚了很多外地人,有很多都是學者專家。他們不但成為寧夏建設的主力軍,還從生活習慣、民風民俗、語言文化等多方面和本土交融、演變,他們逐漸和當地人融合,成為寧夏人的一份子。所以寧夏人形成了包容、好客的性格。加之節(jié)奏比較慢,所以生活豐富多彩,成為宜居之地。
寧夏雖小,但近些年基礎建設發(fā)展迅猛。寬闊的、縣縣通的高速公路給很多外地朋友留下深刻印象,很適合自駕深度游玩。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時指出:“發(fā)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當年9月,寧夏即申報成功 “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創(chuàng)建單位”。寧夏,本來是一座“大公園”,有了政府全域旅游的規(guī)劃,正在變成中國的一座“大公園”。
人們常說,風景在別處。但是寧夏,對外地人來說是風景,在寧夏自己人的眼中,也處處是風景。寧夏人,在遍游寧夏的知名景點外,還十分熱衷于發(fā)現、開拓新去處。一處小湖泊,一片菜花地,一個小水渠,都有人興趣盎然地搬出燒烤爐、領著媳婦、帶著娃子,拿上魚竿,在一片樹蔭下逍遙上一整天。
感覺中,似乎寧夏的每一天都是好天氣。每次開車,一路上看到這些休閑的情景,便忍不住哼唱起“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充滿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