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允亮
“唧——唧——”一陣很清脆的聲音,打破了黎明的寧靜。我睜眼一看,才6時50分。我們家的鵪鶉“鬧鐘”又準時響起來了!
這只鵪鶉剛到我們家,好一陣子是不會叫的,它很內(nèi)向。雞和鴨都是昂首挺胸,大喊大叫地邁著步子,而它總是低著腦袋,一聲不吭地走來走去。直到它被一只野貓襲擊后,性格就完全變了。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上午,我們帶鵪鶉到三樓的草地“放風”。它用爪子刨土,把沙土撒在身上,高興地“洗著澡”。有一會兒我們沒去管它,它就消失不見了。后來,我們在野貓窩邊找到了它。它的羽毛上有血,脖子上的皮都被扯下來了,露出里面鮮紅色的肉,還可以看見跳動的氣管。那個慘樣,讓我不敢再看第二眼。
鵪鶉呆在籠子里,瞇著眼,一動不動,不吃也不喝。天快黑了,風越來越大,氣溫也越來越低。爸爸把云南白藥撒在它的傷口上,又找來一個袋子套在籠子上面。他安慰我們說:“就讓它留在三樓,如果它熬過今晚,也許明天就不會死了!”
那天晚上,窗外的風“呼呼”叫了一晚上,我替可憐的鵪鶉擔心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三樓,揭掉了袋子,鵪鶉居然沒有死!而且,籠子里還多了一枚蛋。它看到我們時,“唧唧”地叫了幾聲,看上去非常虛弱、疲勞。我們把帶下來的小米喂給它,它吃力地啄食起來。
“真是了不起啊,它居然能夠活下來!”幾乎所有見到它的人,都會用贊嘆的語氣說。
一整天,我們讓它呆在太陽下,因為曬太陽是最好的療傷辦法。我們還在草叢里給它找了很多草蜢和螞蚱。生病的人都要吃肉補營養(yǎng),它受這么重的傷,所以要多給它吃點“肉”。接下來的幾天,鵪鶉精神越來越好,吃東西也越來越正常。
康復后的鵪鶉完全變了個樣子,它變得喜歡“開口”了。我們走近它的時候,它會跳起來,拍打翅膀,尖聲叫著,想吃好東西,想出來玩兒;我們要摸它的時候,它會乖乖地伏在地上,張開翅膀,發(fā)出“咕咕”的聲音;它下蛋的時候,會發(fā)出聽上去很痛苦的“慘叫”聲,但是它仍然頻繁地下蛋,一天下一個。最有意思的是,每天早上,它像我們家設置好的鬧鐘一樣,準點就叫,好像在催我快點起床去上學。
它是在向我們報恩,還是慶賀自己重獲新生呢?也許都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