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杰
高明之處在于,他們都懂得有進有退。經(jīng)過全面考察,曾國藩決定抽身退步,將衣缽傳給李鴻章,把他推到了大清王朝最有權勢的位置上。而李鴻章則“終生事曾國藩如嚴父”,晚年言必稱“我老師”如何如何。
在晚清的歷史上有兩個人是我們熟知的,他們就是曾國藩和李鴻章。
曾國藩是我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理學家、文學家,也是地方武裝湘軍的創(chuàng)始人,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從一個小官做起,最終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被皇帝授予武英殿大學士。
李鴻章是晚清時期的名臣,他是晚清時期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是淮軍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曾國藩是他的老師,對他有知遇之恩。
然而,曾李兩人之間卻有著很復雜的關系。
兩次索將之爭,都以曾國藩的退讓結束
曾國藩一生愛傳幫帶,提拔下屬不遺余力。但這也很容易造成一種難堪的局面:過去的部下一旦獨當一面,必然在餉源分配、兵力調(diào)撥等方面與曾國藩產(chǎn)生種種利益沖突。如何處理這種沖突,可以看出每個人心性品格上的不同。
曾國藩與李鴻章之間的沖突,也就從李鴻章獨當一面開始。李鴻章建立淮軍之初,曾國藩不但把曾國荃部中最能戰(zhàn)的大將程學啟、黃翼升借給他用,還特意把自己最能戰(zhàn)的兩營親兵送給他,作為“贈嫁之資”。李鴻章對曾國藩確實感激涕零,多次在信中表示“實感師門與沅丈厚賜”。
然而時間一長,建功立業(yè)的雄心使李鴻章也試圖與曾國藩分庭抗禮。當曾國荃被圍于天京城下萬分危急之時,曾國藩調(diào)程學啟軍前去支援,李鴻章卻以種種借口拒不放人。曾國藩知道他立功心切,只好不了了之,只是在給左宗棠的信中隱諱地嘆息說:“吾弟未嘗不私怨阿兄,坐令彼得一人而強,此失一人而弱。”
同治二年五月,曾國藩因大局需要,調(diào)黃翼升由揚入淮。李鴻章卻因為此時正處進攻蘇州的緊要關頭,拒不同意。曾國藩忍無可忍,以“參辦”為威脅,李鴻章仍不為所動。曾國藩終于無計可施,只好作罷。
兩次索將之爭,都以曾國藩的退讓結束。這反映了曾國藩的一貫風格:他在與人交往之中,習慣采取守勢,不到迫不得已,不會選擇決裂。這也是他始終能團結眾人,使湘軍集團整體上形成合力的重要原因。
軍餉之爭,李鴻章能夠作出重大犧牲
如果說忘恩負義,此時的李鴻章似乎算得上榜上有名了。但是與沈葆楨、左宗棠不同的是,李鴻章意見雖堅,絕大多數(shù)時候表面上卻總是“吾師”不離口,反復擺困難、講形勢,低聲下氣,一面頂撞著曾國藩,一面卻又說什么“吾師海量盛德,求勿以此纖芥,致傷天和”。這高帽子一戴,讓曾國藩沒有脾氣,只好高姿態(tài)地放他一馬。李鴻章的情商,實在高出沈葆楨、左宗棠十倍以上。
所謂合作,就意味著妥協(xié)。而妥協(xié)不可能總是單方面的,李鴻章在與曾國藩的合作中,也不全是得利一方。在關鍵時刻,他也能作出重大犧牲。比如他與曾國藩的軍餉之爭。
曾國藩派李鴻章到上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獲得上海豐厚的餉源。然而李鴻章為了發(fā)展自己的勢力,供給曾國藩的軍餉遠比預期的少,曾國藩不得不在信中這樣諷喻李鴻章:“女富則肥及外家,葉盛則糞及本根……則安慶乃公之外家,而廬、巢社實公之本根也?!?/p>
李鴻章能深刻體會曾國藩的難處。收到曾國藩的信件后,他決定竭盡全力先滿足曾國藩的要求。同治二年三月間,因曾國荃部缺糧,曾國藩要求李鴻章想辦法提供八萬兩白銀。李鴻章在淮軍已經(jīng)出征蘇南、餉項同樣緊張的情況下,仍在一個月左右湊足六萬兩及時送去,使曾國藩發(fā)出“枯旱得雨,眾苗勃興,感荷何極”的感謝之詞。知道退步,顧全大局,這是李鴻章與沈葆楨、左宗棠的最大不同。
高明之處在于,他們都懂得有進有退
至于李鴻章拒不進攻金陵,更是他情商之高的具體體現(xiàn)。曾國荃為了爭得平定太平天國的首功,早在同治元年就孤兵挺進南京城下。然而直到同治三年,南京還是沒有攻下。
清廷等得著急,命李鴻章去攻。李鴻章當然知道曾國荃不愿與他人分享這一“首功”。所以他軟磨硬抗,甚至不惜裝病,拖延攻打金陵達數(shù)月之久,使曾國荃順利攻占金陵。曾國藩對此深為感激。金陵城攻下后不久,李鴻章前來拜會,曾國藩親自出城到下關迎接。李鴻章要行參見大禮,曾國藩上前用手挽起說:“愚兄弟薄面,賴子全矣?!?/p>
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后,同時派出他的三位得意部下出任巡撫:左宗棠任浙江巡撫,沈葆楨任江西巡撫,李鴻章任江蘇巡撫。這三人都屬破格委任,曾國藩皆寄予厚望。然而三人表現(xiàn)截然不同。左宗棠和沈葆楨在權力范圍與曾國藩產(chǎn)生重疊后,都很快因地方利益與曾國藩發(fā)生沖突,直至決裂。只有李鴻章,與曾國藩既有沖突,也有合作,合作互諒大于利益沖突,從來沒有撕破過臉。
高明之處在于,他們都懂得有進有退。經(jīng)過全面考察,曾國藩決定抽身退步,將衣缽傳給李鴻章,把他推到了大清王朝最有權勢的位置上。而李鴻章則“終生事曾國藩如嚴父”,晚年言必稱“我老師”如何如何。
(《領導文萃》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