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
跟隨隼鳥2號完成“龍宮”探險后,我們對小行星“龍宮”的認識逐漸豐富起來。2019年1月8日,JAX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公布了“龍宮”上13個已經(jīng)通過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IAU命名委員會批準的地名。首次被批準的13個名字分為四種地貌類型:山脊(或皺脊)、環(huán)形坑、槽溝、石塊。山脊和槽溝都是線狀構造,前者是凸出的,后者是凹陷的。前三種類型是已有的分類,而第四種石塊地貌則是這次新提出的。
隼鳥2號項目組向IAU提出以“童話故事和民間故事中的名字”來為“龍宮”上的地名命名。也就是說,小行星“龍宮”成了一個匯集各國傳說故事的“童話之鄉(xiāng)”。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地名背后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吧!
“龍宮”這個名字源于日本民間故事《浦島太郎》。故事里的浦島太郎被報恩的海龜帶往海底龍宮,在龍宮受到了乙姬公主的熱情款待,回到人間的時候帶回了一個寶盒。JAXA 給小行星取名“龍宮”就是寓意隼鳥2號也能從小行星帶回珍貴的信息。此外,由于“龍宮”是一顆C型小行星(碳質小行星),這類小行星上存在大量碳酸鹽礦物,說明其很可能存在一定量的水,這也非常符合“海底龍宮”的意味。
桃太郎坑
桃太郎坑是“龍宮”上的第四大坑,以日本民間故事《桃太郎》的主人公命名。桃太郎從桃子中誕生,長大后用黍團子將白狗、猴子、雉雞這三種動物收為家臣,并一同前往鬼島消滅鬼怪為民除害。桃太郎和浦島太郎一樣是日本人耳熟能詳?shù)男蜗蟆?/p>
浦島坑
浦島坑是“龍宮”上最大的坑,位于龍王山脊區(qū)域,以日本民間故事《浦島太郎》里的主人公命名。
金太郎坑
金太郎坑是“龍宮”上的第五大坑,它以日本民間故事《金太郎》的主人公命名。傳說中金太郎天生神力,后來成了日本平安時期的武將源賴光的家臣,被改名為坂田金時。它也是日本漫畫《銀魂》的主人公坂田銀時這個名字的原型。
團子坑
團子坑是“龍宮”上的第六大坑。團子就是《桃太郎》中桃太郎用來分享給白狗、猴子、雉雞的黍團子。
江之島石塊
江之島石塊是“龍宮”上蘊藏著小行星形成歷史關鍵信息的幾個重要石塊之一,以《浦島太郎》中浦島太郎救起海龜和起程去龍宮的地方江之島命名。
常世槽溝
常世槽溝是“龍宮”上最大的凹槽形低地,以《浦島太郎》中位于遠方的常世國命名。常世國棲居著長生不老的生命,同時也是日本神話中常見的理想之鄉(xiāng),《古事記》《日本書記》《萬葉集》《風土記》等書中都有關于常世國的記述。
Kolobok坑
Kolobok坑位于龍王山脊區(qū)域,以俄羅斯童話故事里的一個從家里逃出來的小圓面包Kolobok命名。隼鳥2號項目組原本提案的名字是“彼得·潘”,不過由于版權問題最終改成了現(xiàn)在這個名字。
龍王山脊
龍王山脊是環(huán)繞“龍宮”赤道一圈的隆起區(qū)域。龍王是《浦島太郎》中乙姬公主的父親,也是龍宮的主人
灰姑娘坑
灰姑娘坑是龍王山脊區(qū)域以外最大的坑,以童話《灰姑娘》的主人公辛德瑞拉命名,不過隼鳥2號項目組提出的是英文名,IAU將其修改為法文名。
蓬萊槽溝
蓬萊槽溝是“龍宮”上第二大凹槽形低地,以《浦島太郎》中的海外仙島蓬萊島命名。“蓬萊”這個名字更早出現(xiàn)于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后來才從中國傳到日本。
布拉博坑
布拉博坑位于龍王山脊區(qū)域,以荷蘭童話故事《布拉博與巨人》中擊敗巨人的勇敢少年布拉博命名。隼鳥2 號項目組原本提案的名字是“睡美人”,不過IAU認為這個名字太長了,因此項目組又提出了現(xiàn)在這個名字。
卡塔福石塊
卡塔福石塊位于“龍宮”本初子午線上,以美國的《卡津民間故事》中一個通過標記路標而讓自己免于迷路的機智男孩卡塔福命名。隼鳥2號項目組原本提案的名字是美國童話《綠野仙蹤》中的國家“奧茲”,不過因為這個名字已經(jīng)被冥衛(wèi)一卡戎上的地名使用過了,因此改成了現(xiàn)在這個名字。
乙姬石塊
乙姬石塊是“龍宮”上最大的石塊,以《浦島太郎》中款待了浦島太郎并送給他寶箱的乙姬公主命名。事實上,因為金星上已經(jīng)有一個“乙姬山丘”,所以IAU 原本駁回了這個提案,不過JAXA堅持認為“乙姬”這個名字對“龍宮”這個地方是十分重要的,最后IAU還是接受了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