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起舞
個案簡介與描述
1.孩子說:“你是誰呀?”
家豪3周歲,剛上小班,性格內向,喜歡看動畫片和玩建構類的游戲,對角色游戲等交往型游戲從不主動參與。入團前,家里給他換過幾任保姆,還讓他上過寄宿制托兒所。一天,家豪媽媽通知老師,原來經常接孩子的保姆被換了,以后由新保姆接送。家豪發(fā)現(xiàn)保姆被換后,對新保姆說:“你是誰呀?我不認識你。你走!”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孩子漸漸變得不太愛說話、脾氣暴躁,對成人的話常常充耳不聞,不予回應。
2.媽媽說:“我不行的!”
媽媽告訴老師,家豪的爸爸沒空管孩子,家中也沒有祖輩可以幫助照看。家豪從出生就由保姆帶,還經常隨保姆住在保姆家中,只有雙休日才接回來。保姆已經更換過好幾個,都是附近鄰居或者鄉(xiāng)下的親戚。老師問:“你為什么自己不帶,而讓孩子住在別人家中呢?”媽媽說:“我不行的,我不知道怎么帶他,平時晚上我們要工作,雙休日我會去看他的,把他接回來,周日晚上就送回去。最近孩子變得怪怪的,說話的腔調肯定是跟上一個保姆學的?!?/p>
1.診斷歸因
家豪小朋友表現(xiàn)出的暴躁、對成人的話充耳不聞以及對指令不做反應這些行為是孩子“安全的依戀”喪失或被破壞造成的,是依戀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而通過情緒表達轉化的行為。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幼兒和其照顧者(一般為母親)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系,是一種感情上的聯(lián)結和紐帶。而在這個案例中,家豪的媽媽沒有發(fā)揮母親的作用,而是選擇了保姆作為主要看護者。但保姆并不是家庭的固定成員,從外形特征、親疏關系、生活習慣、文化認知及居住地域上均與親人有較大的差異,而且經常性的更換讓孩子沒有辦法建立起長久穩(wěn)同的依戀情感。
2.行為分析
由于長期處在保姆的看護環(huán)境下,家豪與親人、外界接觸交流的機會很少,語言表達能力比較弱,對不同類玩具、游戲的探索也很少,通常只會玩一些保姆提供的獨自游戲,如搭積木、看動畫片等。親子關系中的依戀,是一個人社會化的基礎,當依戀關系被打破、重建、再次打破、不斷變更,就會使孩子形成警覺——啟動恐懼行為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遇到不認識的人或潛在危險的事物時產生強烈的回避反應,這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這種“陌生焦慮”的表現(xiàn)就是孩子產生的應激反應。
3.尋找根源
在案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家豪的媽媽是問題的根源。由于工作的性質、家庭成員的狀況,年輕的媽媽恐懼撫養(yǎng)孩子,對自己照顧孩子沒有信心,從而把希望寄托在保姆的身卜。但是她又渴望看到孩子的成長,于是每周與孩子短暫相處。當孩子發(fā)生問題時,媽媽通常把原因歸結到保姆的行為對孩子產生了影響,然后頻繁地更換保姆。殊不知母親的照看方式才是幼兒依戀形成的重要因素。安全的依戀關系對于孩子建立和他人的信任感、愿意探索外界、對自我的肯定、健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又深遠的意義。
輔導過程與措施
根據(jù)家豪和媽媽的情況,我分三個階段對他們開展輔導。
第一階段:游戲沙盤訴需求,直面交流話成因
我重點觀察家豪的行為,利用幼兒園玩沙與繪畫的機會,讓孩子對“我的家”進行表達,把孩子的作品、游戲時表達想媽媽的話記錄下來,家訪時給他媽媽看。家豪媽媽看了也承認:親子相處太少了,雙休日經常是讓孩子自己搭積木或者帶他到大商場玩玩游樂設施,大人通常就在一邊看著孩子游戲。我給家豪媽媽提出建議:短期內不能再更換保姆,盡量由固定看護者照顧。讓孩子在熟悉的環(huán)境與家人中重建安全感。孩子最近的表現(xiàn)其實對不斷更換保姆產生了陌生焦慮,他非常希望媽媽能給予安慰。平時需要增加媽媽與孩子見面共處的機會,更多關注孩子在園的一日生活和同伴交往的現(xiàn)狀,讓孩子感覺到被重視和關愛。
第二階段:認知糾正導行為,縮小間隙聚親情
我采用認知療法,對孩子不良的認知行為進行矯正。家豪覺得是因為有保姆在所以媽媽才不來接他??紤]家庭原因,短時間不可能取消保姆看護養(yǎng)育的方式。所以我們讓孩子關注到保姆阿姨的工作與付出:“看看保姆阿姨是怎樣關心幫助你的?!弊尯⒆又饾u對保姆產生信任感。另外也與家長聯(lián)系,讓他們通過視頻、電話溝通、來園參加活動等方式激勵孩子,讓孩子了解父母對他的關注。同時也建議家豪媽媽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規(guī)劃一張親子共玩的游戲清單,如一起搭建積術、畫畫、講故事、爬山、玩球、觀察小動物、參與種植活動,甚至是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等。讓孩子在母親的積極陪伴下感受到濃濃的樂趣與愛意,重拾對成人的信任。
第三階段:穩(wěn)定情緒贏獎勵,鞏固關系促發(fā)展
在家豪的行為有了轉變后,老師就對他的表現(xiàn)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獎勵:有積極主動交流時的口頭贊許,有良好交往時的小紅花獎勵,也有通過累積,邀請媽媽參與家長助教等到園共同活動的代幣獎勵,用鼓勵不斷穩(wěn)定孩子缺乏依戀的情緒。另外,我們也不放棄挖掘爸爸的力量,鼓勵爸爸更多地參與到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經常發(fā)送一些孩子在園的照片、小視頻給爸爸,幫助爸爸了解孩子最近的狀況,讓他愿意更多地親近孩子,最終形成更為鞏固、完整的家庭親子關系。
家豪在學期的后期情緒逐漸穩(wěn)定,能主動與人打招呼,會參與角色扮演類的游戲,能與同伴友好交往。家豪媽媽開始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巾,經常關注孩子在園時的動態(tài),積極地參與班級活動,主動配合老師布置的回家任務,有時在非雙休日也會抽時間與家豪相處。連家豪的爸爸也多次與老師交流家豪近況,并給予孩子一個微笑或擁抱等父親式的鼓勵。
1.正視問題,找準切入口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月子中心、保姆市場越來越被年輕的媽媽們所需求。原本穩(wěn)固的親子撫養(yǎng)關系被打破,保姆的參與使得孩子慢慢建立了與陌生人的信任與情感聯(lián)系,卻淡化了與自己父母的情感紐帶。教師在參與輔導時要建議家長,不能把問題隨便歸因,把責任推卸到保姆身上或者孩子自身的性格上,要找到問題的切入口,通過交流、觀察探尋到孩子的需求,找到問題的源頭才能正確地開展輔導活動。
2.持續(xù)追蹤,關注發(fā)展線
幼兒情緒、情感的表達與行為表現(xiàn)是需要老師從孩子的日常行為中耐心觀察、仔細收集、逐步積累、反復分析的,對輔導的方式也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看到孩子的轉變,盲目追求輔導效果。要關注孩子和家長經過溝通、輔導之后產生的變化,根據(jù)改變與發(fā)展及時調整輔導策略,搭建輔導支架,促進輔導小步遞進、穩(wěn)步發(fā)展。
3.多管齊下,搭建教育網
孩子產生的心理問題,有些來自生理與環(huán)境、有些來自社會交往,復雜而多面,需要家庭、幼兒園、社會等多方渠道共同參與,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心理輔導策略建立溫馨有愛的教育關懷網,讓孩子在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中形成積極穩(wěn)定的心理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