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宣良 白理 楊東斌 楊濤 馬清泉
(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0100)
肺癌發(fā)病率位居各類癌癥的首位,其5年生存率不足15%,是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的一種惡性腫瘤疾病,且約半數以上的晚期肺癌患者的年齡在65歲以上,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老年肺癌病例在逐年增加〔1,2〕。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局限性胸痛、反復咳嗽或咯血、呼吸困難、發(fā)熱、乏力等,手術是該?、瘛笃诘氖走x治療手段,老年患者因各項生理功能減退,其開胸手術的風險較高,但年齡因素不是手術治療的絕對禁忌,當老年患者經過全面檢查、嚴格把關及身體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tài)時,是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的。但臨床上約75%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即使經過積極的治療,5年生存率仍較低,影響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死亡的因素較多,如吸煙、合并其他疾病、腫瘤分期等〔3,4〕。本研究探討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生存狀況的影響因素。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成都市龍驛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98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男76例,女22例;年齡70~86〔平均(74.72±3.85)〕歲;合并其他疾病情況:21例高血壓、7例心律失常、8例糖尿病、25例慢性阻塞性支氣管炎、4例腦梗死后遺癥。
1.2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①均接受根治性手術切除術,術后病理證實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年齡≥70歲。(2)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有既往放化療史者;③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④精神疾病、依從性差者;⑤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者。
1.3方法 (1)回顧性分析患者臨床病歷資料,①統(tǒng)計并記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體重指數(BMI)、吸煙情況、飲酒情況、居住地情況、人均收入情況。②統(tǒng)計并記錄患者入院時各項檢查資料:包括血紅蛋白(Hb)、乳酸脫氫酶(LDH)、癌胚抗原(CEA)水平、血小板計數、體力狀況(ECOG評分)、癌癥臨床分期。③統(tǒng)計并記錄患者治療相關資料:包括癌癥治療方式、癌癥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組數、跨區(qū)域轉移情況、化療周期情況。(2)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跟蹤隨訪資料,統(tǒng)計并記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及1年生存率。(3)分析影響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生存狀況的因素。
1.4觀察指標 ①1年生存率=生存例數/總例數×100%。②采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離心得血漿,采用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漿中Hb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漿中LDH水平及血小板計數,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抗體夾心法測定血漿中CEA的水平。③術后治療方式包括:化療、化療+靶向治療、化療+放療。④病理類型包括:腺癌、鱗癌、其他癌。⑤化療周期包括1~3個周期、4個周期及以上2種情況,其中1~3個周期53例、4個周期及以上45例。⑥采用國際衛(wèi)生組織制定的肺癌TNM分期標準,晚期肺癌是ⅢB期和Ⅳ期,其中ⅢB期67例、Ⅳ期31例。⑦淋巴結轉移組數包括1組、2組及以上2種情況,其中1組54例、2組及以上44例。⑧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分為有、無2種情況,發(fā)生并發(fā)癥有46例、無并發(fā)癥52例。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術后1年生存狀況 術后1年,入選98例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有29例(29.59%)死亡;有69例(70.14%)存活。
2.2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 死亡組在年齡、BMI、居住地、人均月收入、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有無術后并發(fā)癥、有無長期吸煙史、ECOG評分、腫瘤分期、是否跨區(qū)域轉移、化療周期等方面與存活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死亡組在性別、有無長期酗酒史、LDH水平、Hb水平、血小板計數、病理類型、淋巴結轉移組數、治療方式這些方面與存活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亡的多因素分析 經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75歲、BMI≥25 kg/m2、農村居住地、人均月收入≤3 000元、合并其他疾病、術后并發(fā)癥、長期吸煙史、ECOG評分2~4分、腫瘤分期Ⅳ期、跨區(qū)域轉移、化療周期1~3個周期是導致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OR>1,P<0.05)。見表2。
表1 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亡的單因素分析(n)
表2 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肺癌是全世界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惡性腫瘤,包括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指的是腺上皮或支氣管黏膜內嗜銀細胞的特殊類型肺癌,而非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的85%,包括腺癌、鱗癌、大細胞癌,非小細胞肺癌的癌細胞生長、分裂、增殖較慢,擴散轉移也相對較晚,且疾病發(fā)病原因復雜,認為與職業(yè)環(huán)境、大氣污染、吸煙、既往肺部慢性感染以及遺傳因素有關〔5,6〕。該病的臨床表現多樣且與腫瘤的大小、腫瘤病理類型、腫瘤轉移情況及有無并發(fā)癥有關,常見的有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咯血、胸痛等,約15%的患者無明顯癥狀,在健康體檢中偶然檢查出,由于人們健康體檢意識的缺乏,大多數患者出現明顯癥狀且經臨床檢查確診時已經處于癌癥的中晚期,增加了治療的難度且患者的5年生存率很低,提示肺癌的高危人群需要長期做好體檢工作,以便早期發(fā)現癌癥早期治療〔7,8〕。既往肺癌的早期篩查和診斷方法主要有痰液細胞學檢查、胸部X線片檢查,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醫(yī)療技術的進步,支氣管鏡檢查、PET-CT、低劑量螺旋CT、胸腔鏡及腫瘤標志物檢查逐漸應用到肺癌的早期診斷中〔9,10〕。目前,外科手術仍是根治該病的唯一方法,是局部非小細胞肺癌的Ⅰ期、Ⅱ期、ⅢA期的首選治療措施,而對于老年晚期患者來說,需要在術前全面評估患者的一般狀況、腫瘤TNM分期、心肺功能、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狀況、營養(yǎng)狀況及合并癥狀等,在全身狀況允許前提下是可以進行手術的。但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死亡率較高,分析影響患者術后死亡的相關因素,在治療和日常生活中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對降低死亡率、提高存活率具有重要意義〔11〕。
本研究結果表明,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1年內死亡率約29.59%,經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BMI、居住地、人均月收入、合并其他疾病、術后并發(fā)癥、長期吸煙史、ECOG評分、腫瘤分期、跨區(qū)域轉移、化療周期是導致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在于,年齡越大機體各臟器組織功能越低下,免疫力差,而長期服用化療藥物及放療等治療可進一步降低患者的免疫力,其他疾病的發(fā)病風險相對較高,故死亡率較大〔12〕。ECOG評分是一個從患者的體力來了解其一般健康狀況和對治療耐受能力的指標,ECOG評分高的患者多提示其術前合并其他疾病多,身體健康狀況不適合進行化療或者化療時需要嚴格把關和選擇化療藥品,相比于ECOG評分低的患者來說,在治療時有一定的局限性,治療效果也較差,故術后死亡率較高〔1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多伴呼吸系統(tǒng)、心腦血管、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等,即使肺癌經過積極治療,患者也可能因其他疾病而死亡,故死亡率較高〔14〕。腫瘤分期在本研究中是影響死亡的一個獨立因素,Ⅳ期患者死亡率較高,因Ⅳ期階段的肺癌,癌細胞淋巴結轉移組數較多且出現了跨區(qū)域轉移,周圍及遠處的組織及器官易受到癌細胞侵襲,手術不能完全切除癌細胞侵襲組織,故術后沒有切除的癌細胞繼續(xù)生長、分裂可導致轉移癌,故死亡率較高,提示肺癌高危人群一定要每年堅持體檢,以便早發(fā)現早治療〔15〕。BMI高多見于過重或肥胖人群,肥胖會誘發(fā)更多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肥胖患者機體含有更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和組織器官中的雌激素受體結合,作為癌細胞的生長促進因子而發(fā)揮促癌作用,故死亡率較高〔16〕。農村患者死亡率較高,可能與農村經濟水平低,患者的自我護理管理能力有限有關,平均月收入低的患者一定程度上無法堅持做好術后的放化療等,故死亡率較高〔17〕。煙草中含有幾十種有害物質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等,煙草中的煙焦油及3,4-苯并芘是致癌物,長期吸煙對心血管、呼吸道、神經系統(tǒng)及肝腎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吸煙患者易并發(fā)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等,故死亡率較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