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筆者采用撳針聯(lián)合中藥灌腸治療45例肺癌患者服用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效果滿意。茲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服用阿片類藥物導致便秘氣虛熱毒證的肺癌患者90例,采用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治療組中男26例,女19例;年齡42~68歲,平均46.83±10.72歲;腺癌27例,鱗癌18例;中度疼痛32例,重度疼痛13例。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40~69歲,平均46.57±10.40歲;腺癌24例,鱗癌21例;中度疼痛33例,重度疼痛12例。兩組的基線資料之間具有均衡性(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非小細胞肺癌的診斷標準[4],且疼痛評估數(shù)字分級法(NRS)≥4。便秘診斷標準:①每次排便間隔時間3天以上;②大便干結,或呈顆粒狀、團塊狀,排便費力,或大便不干結但排出困難者。中醫(yī)辨證分型依據(jù)《中醫(yī)內(nèi)科學》[5]《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并結合臨床,判定為便秘氣虛熱毒證的診斷標準[7]。主癥:大便干結、欲便不出、腹脹痞滿;次癥:胸脅脹滿、神疲乏力、自汗氣短、心煩不安、小便短赤;舌脈:舌質黯紅、有瘀點,苔薄黃,脈滑數(shù)。具備便秘癥狀1項,便秘伴隨癥狀2項即可診斷。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jīng)影像學及術后病理確診的非小細胞肺癌中重度癌痛者,明確診斷出現(xiàn)便秘;②中醫(yī)辨證符合便秘氣虛熱毒證;③經(jīng)確定后,長期口服穩(wěn)定劑量的鹽酸嗎啡緩釋片止痛;④無嚴重心、肝、腎等疾?。虎菟谢颊呔私獠∏?,并自愿參加及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非癌性疼痛;②用藥期間進行放化療者;③嚴重器官衰竭患者;④對治療藥物過敏者;⑤暈針或對針灸治療存在恐懼或抗拒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中藥灌腸治療,方法如下:中藥灌腸,方劑組成:大黃、北黃芪、厚樸、白花蛇舌草各30g。水煎去渣取液200ml,藥液溫度在39~42℃,于每天午飯后2h灌腸。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小便,取左側臥位并屈膝,臀部抬高10cm。選擇直徑0.5cm肛管,將肛管前端涂石蠟油后輕輕插入直腸15~20cm,使用甘油注射器緩慢推注中藥液(5~10min),注完后將肛管拔出,保留藥液停留1h,每天1次,持續(xù)7天為1療程。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撳針治療,方法如下:囑患者取仰臥位,操作者用其掌腹給患者先順時針腹部按摩約3min,放松腹肌。選取天樞、腹結、大腸俞、小腸俞,常規(guī)消毒后選用0.20mm×1.5mm撳針(清鈴撳針四川唯高科技有限公司)埋在穴位上,在貼片上輕壓以確保針支已插入皮膚內(nèi),每穴埋針24h,留針期間指導患者定時按壓穴位,每隔2~3h用手按壓埋針處1min。另外,兩組同時給予開塞露2支,每只20ml,加入200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加熱至35℃左右進行灌腸,治療期間兩組均告知正確的生活方式,清淡飲食,規(guī)律休息等。兩組均以7天為1個療程,治療周期1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顯效為排便間隔明顯縮短,大便干結情況顯著好轉,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排便間隔有所縮短,但欠通暢,便質先干后軟,伴隨癥狀有所好轉;無效:便秘及其伴隨癥狀均無改善。②中醫(yī)癥狀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癥狀分級量化表制定,包含排便間隔時間、排便難易程度、排便性狀、排便不盡感,即按無、輕、中、重,主癥分別計0、2、4、6分,計算證候總評分。③量表評分: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PAC-QOL)量表評分和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RS)的變化情況。④氧化指標:治療前后,空腹抽取靜脈血5ml,離心后分離血清,檢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⑤安全性評價:兩組在治療前后均檢驗檢查安全性指標,包括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以及心電圖。
1.6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軟件中的χ2檢驗、t檢驗對本次的計數(shù)數(shù)據(jù)與計量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91.1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8.89%(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中醫(y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明顯降低,且治療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后7.35±1.37*#10.36±1.51*例數(shù)45 45治療前19.52±2.18 19.70±2.36
2.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和疼痛控制的變化:兩組治療后PAC-QOL評分、NRS評分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治療后上述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和疼痛控制的變化(±s,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和疼痛控制的變化(±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NRS評分7.28±0.89 2.38±0.45*#6.91±0.84 3.24±0.37*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PAC-QOL評分63.76±8.80 47.4±5.57*#64.19±8.54 56.82±6.31*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OD和MDA含量的變化:兩組治療后血清SOD含量明顯高于治療前,MDA含量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治療后SOD顯著升高,MDA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OD和MDA含量的變化(±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OD和MDA含量的變化(±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M D A(n m o l/L)組別 例數(shù)S O D(U/L)治療組8.2 5±1.3 3 2.3 5±0.4 5*#7.9 1±1.2 6 3.7 4±0.6 7*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 7.8 6±3.7 1 2 1.2 3±4.2 4*#1 8.1 9±3.5 4 2 6.8 2±4.3 1*
2.5 兩組安全性分析:治療前后兩組血、尿、大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便秘病位在腸,與胃腸通降功能或腸道滋潤濡養(yǎng)失調密切相關。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就其疾病機制及臨床特征,中醫(yī)學認為,由于熱毒熾盛,導致津液虧損,大便干燥。阿片類藥物辛香溫燥,長期應用導致元氣損耗,使氣機運行受阻,腸腑氣血運行不暢,致使便秘發(fā)生。故氣虛熱毒證便秘為肺癌患者服用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的常見證型。
本研究采用撳針聯(lián)合中藥灌腸治療。撳針又稱埋針法,其結合了皮部理論與腧穴理論,通過對皮部及腧穴進行長時間刺激,從而達到調節(jié)絡脈、臟腑機能的目的。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jīng),是大腸經(jīng)氣聚集之處,針刺該處可以起到調理腸腑、消食化滯、理氣通便的效果。腹結穴又名“腹屈”,針刺該穴可以起到健脾理氣、通調腸腑的作用。針刺大腸俞可以潤腸通便,調理胃腸。小腸俞的功能為通調二便,清熱利濕。中藥灌腸湯方經(jīng)腸黏膜吸收后作用于十二指腸及上段小腸黏膜細胞,可快速緩解患者便秘癥狀,且具有調理腸胃、通便導滯之功。方中大黃苦寒,以泄熱通便,蕩滌腸胃;北黃芪健脾補氣,使腸道傳導有力;厚樸辛散苦燥,燥濕健脾,行腸胃氣滯;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對各種癌癥均有良好抑制作用。諸藥配伍,共奏泄腑逐瘀止痛之功。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PAC-QOL評分、NRS評分均明顯改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提高,且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說明該療法安全性高。研究發(fā)現(xiàn),機體內(nèi)氧自由基水平過高能夠損傷患者腸道黏膜,進而發(fā)生功能障礙,是導致便秘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MDA是脂質過氧化反應中生成的分解產(chǎn)物,而SOD能清除機體多余的氧自由基。本觀察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血清SOD含量明顯升高,MDA含量明顯降低,提示撳針聯(lián)合中藥灌腸可以明顯減輕機體氧化損傷,從而發(fā)揮保護腸道黏膜的作用。
綜上所述,對肺癌患者由于服用阿片類藥物所致便秘患者,聯(lián)合應用撳針與中藥灌腸治療,可以取得滿意療效,能明顯改善便秘情況,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其機制可能與其改善患者機體抗氧化能力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