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倩茹
那一年,張徐展聽說父親要結束糊紙店的生意,將店鋪出租,他心里真是百感交集?!靶屡d糊紙店”是祖輩傳下來的百年老店,到張徐展已經(jīng)是第四代。平日里店里的生意多由父親張徐沛打理。
作為糊紙店的第三代傳人,張徐沛是臺灣著名的糊紙藝師。很小的時候,張徐沛就跟長輩學習紙扎,從糊紙到綁竹架,每一步都學得非常用心,光是用手感知尺寸規(guī)格、劈竹條就學了3年。
紙扎作品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考量著制作者的耐心與技藝。生意鼎盛時期,張徐沛雇傭了十多名師傅,喪事、祭祀、廟宇慶典,甚至傳統(tǒng)的喜事,都有紙扎的身影。張徐沛忙碌著,快樂著。到了機器時代,他依然堅持純手工制作,他覺得機器做得雖然好,但手工做出來的東西,有機器無法取代的人情味。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快速、簡約為主流的社會形勢下,人們提倡環(huán)保祭祀,再加上印刷技術的進步,傳統(tǒng)的紙扎工藝漸漸被冷落,新興糊紙店的生意越來越差,有時候很久都接不到訂單。
雖然心痛、不舍,但為了生計,張徐沛有了結束生意的念頭,這讓兒子張徐展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張徐展從小不喜歡紙扎,甚至為了不繼承“家業(yè)”,高中時特意去學新媒體科技。但懷著對傳統(tǒng)工藝的敬畏,也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紙扎,張徐展開通了Facebook帳號“新興糊紙店——紙扎工藝美學”,發(fā)布一系列紙扎人偶的情境對話。他還鼓勵父親把紙扎工藝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新興糊紙文化”,開創(chuàng)更多與紙扎有關的事業(yè),比如紙扎教育工作坊、創(chuàng)意紙扎人偶等。他們把紙扎融入到現(xiàn)代生活中,將工藝升級和發(fā)揚,用時尚的方式展示中國的文化和智慧。
沒有想到,通過網(wǎng)絡,新興糊紙店的紙扎作品得到外國友人的喜愛和關注。
2016年張徐展和父親收到巴黎設計周的邀請,展出的“臺式靈厝”在國際大受歡迎。2019年,他們再次收到巴黎設計周和法國巴黎凱布郎利博物館的邀請,展出了《極樂天堂》系列作品。獨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作品,無不讓外國友人驚艷,法國藝文指南贊美它是“巴黎10大必看展覽之一”,還稱它是“文化累積出的絕美工藝”。
(摘自《思維與智慧·上半月》 2020年第5期 )